..續本文上一頁境界?好境界就是跟叁寶感應道交。壞境界就是有鬼神障礙你,你怎麼知道?在祖師的開示上說:你繼續的念佛,不要看外境,用佛號來鍛煉它,如果是真金不怕火煉。就是說念佛是一個真實的功德,不會招感魔的境界,如果是魔境,你愈念佛它就會消失掉,你因果不符嘛!如果它是念佛的功德招感的,是真實功德,你愈念它就愈明顯,這是一個方法。但是再怎麼樣,你都不要取著,因爲你要知道「但得本,不愁末」,你有這種好境界是因爲佛號,所以你繼續往前走,後面有更殊勝的功德。這個就是一個判定的方法。
問:念佛前要先修觀、或先思惟法義?令心生起歸依之心再念佛,這樣子效果是否更佳?
答:當然念佛是修止修觀,各人的因緣不同。不過一般來說是先修止,到佛堂的時候先念佛,先把所有的妄想停下來,然後再起觀。或者你願意觀察娑婆世界的苦産生厭離,或者你觀想極樂世界的功德産生好樂,都可以。如果你的心真的提不起來,那以也不妨先修觀,觀察叁界的苦谛,說是「已作地獄業,雲何安穩住」,就是你沒有退路了,你不念佛你沒有退路了,說是念佛很苦,但是你不念佛更苦,這背水一戰的意思啦,你幾乎沒有退路了。那你也可以先修觀,就是「你不歸依彌陀,那你怎麼辦呢」?還有無量無邊的生死在等著你,這無量無邊的生死很多都是叁惡道的業。說是我拜佛、念佛是很勉強、很痛苦,但是你不修行,結果是更痛苦,就是這樣子。
問:止是壓住煩惱令種子不現行,慧是破煩惱對治數數現行的煩惱,如何令不生現行?對于數數現行的煩惱如何能夠令不生現行?
答:煩惱如果粗重,我認爲剛開始不要修觀,先修止,就是二話不說,把你的法寶現出來。你剛開始一定要在你的心中建立一個法寶,把心帶回家,你心中要有一個家保護你。你喜歡念佛、或者持「往生咒、大悲咒」,煩惱活動的時候就把你的法寶現出來,就是先用取代的方式,轉念念佛,用佛號來取代煩惱,等到煩惱調伏以後,再來觀察煩惱的過失,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會比較好。如果煩惱正活動你觀的話,恐怕不得力。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先用止調伏煩惱,然後再用觀來對治它。
問:念佛是修止,還是止觀雙運?
答:一般來說,念佛應該是偏重在止,不過這個地方的止跟一般的止不同。比如說小乘修止是修數息觀,注意這個息,但是他把這個息當做他修習禅定的一個方便,他得到禅定以後就把這個息給舍掉了。我們在修佛號的時候不同,我們認爲所緣的佛號是彌陀的功德,它有救拔我的功能,我們要知道念佛人成就叁昧以後不能舍佛號的,它不是一時修禅定的方便,它是能夠救拔你的,所以念佛的人他對佛號是有歸依的心,一般修禅定,不管數息、或者守住丹田、什麼所緣境,你對這個數息、丹田沒有歸依的心,只是拿它當做攝心的方便。所以念佛應該是屬于止,只是這個止是以佛的功德爲修止,所以他有歸依的心,這個地方不同,因爲這個地方有佛力的加被。
問:在佛七當中如果念到一心不亂,是否可以保任至臨命終?
答:我們都打過佛七,這個止應該是會退失的。你念佛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是強迫,因爲你在念佛的時候你要專注,而我們凡夫的心是不習慣專注的,我們喜歡攀緣,剛開始強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強迫自己一次一次的安住在所緣境,慢慢慢慢的,诶,它就聽招呼了。聽招呼的時候你應該先成就止,這個時候你會産生一種明了寂靜的相貌出現,你以前生命那種粗重的相貌會慢慢的退失,這個時候你要修觀,在寂靜當中去觀察你的生命有二個選擇:第一個、繼續的流轉生死,這當中會有什麼過失;第二個、我求生淨土會有什麼功德。佛七以後,我看正常人第叁天又恢複本來面目(呵),就開始散亂,因爲你很多事情要做嘛,哪有人福報那麼大整天念佛的。但是你要知道:這個禅定退失了,但是你在七天當中跟阿彌陀佛接觸的那種感覺、那種覺受,對彌陀歸依的那種智慧,這個不會退失,智慧是不會退失的。你真實相信彌陀的功德,你一次的感應,對彌陀生起一次的信心、對往生生起一念的願力,這個不會退失,你對往生淨土更加的笃定,這樣的決擇智是不會退失的。所以智慧不會退失,但是禅定應該會退失。但是退失只是暫時的退失,從現行退爲種子位。也就是說你一個人經常得到止又退失,跟一個人完全沒有得到止的人不同,你以後要恢複功力比他更快,你下次打佛七,你可能第二天就上路了,你很快能夠恢複你的功力,有這樣的差別,因爲那個功能睡著了變成種子位,但是你隨時可以把它叫醒。說一個都沒有打過佛七的人,他完全沒有忍,叫也叫不醒,沒有種子;但是一個人他打過佛七可能又散亂了,但是他所栽培的念佛功能還在,他隨時可以把那個功能再調動出來,所以他要恢複禅定比較快。所以禅定會退失,但是智慧不會退失,那個信願不會退失。
問:修行須要依衆靠衆,在大叢林中互相增上進步最快,但是在修習禅定的時候須要遠離人群之處,請問法師,修習禅定有無閉關之必要性?其閉關之時機爲何?有無注意事項?
答:當然在叢林之中是依衆靠衆,那你要修禅定,那真的是要閑居靜處,這二個不同。不過在大乘佛法的布局當中,剛開始都還不重視禅定,剛開始它強調菩提心跟正知見,這當中有甚深的意思,諸位自己去體驗。你一個沒有成就菩提心跟空正見的人去修禅定,會有一些過失。不過你要修習禅定,那自然是要閑居靜處了,那是個人的決擇。
問:請問法師,叁果阿那含不來人間,直接在天上修習證阿羅漢果即可,這樣是否人間就沒有阿羅漢了?
答:如果他是今生成就阿羅漢,他是有余依涅槃,他的內心已經證得無生,但是他這一期的果報還在,你還是可以看得到阿羅漢,就是有余依,他的五蘊身心,他以前的有漏業力所招感的這一期果報,他還沒有入涅槃之前你還是可以看得到,所以我們看得到的阿羅漢是有余依涅槃。如果他死掉以後,他就永遠不到人間來,除非他回小向大。所以我們看得到的阿羅漢,就是他今生的修學成就阿羅漢的。
問:請問法師,個人在用功的時候,在念佛堂用功跟在寮房用功有什麼差別?
答:如果你是老參,老參的心地法門法寶很堅固,他到哪裏去,他心一靜法寶就現前,那他在寮房用功跟大殿用功差不了多少。但是一個初學者應該是有差,初學者你法寶的力量薄弱、妄想粗重,那個大衆的力量:就像你一個人在那邊跑馬拉松賽跑,旁邊都沒有人,你跑起來沒有味道(呵);你在跑的時候旁邊很多人跟著你跑的時候,你想「輸人不輸陣」(呵──),很多人跟著你跑,你就繼續的跑下去了:這大衆就是這樣,依衆靠衆就是這樣,旁邊有人幫你攝受。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回向。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