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二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佛之道一开始就布局得很正确,他通过三界火宅以后,他后面的成佛之道、那个界外的菩萨道他走得非常顺畅。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够得少为足,我们的生命当中离开三界火宅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作长远的布局,释出你的种性,这就是为什么菩萨戒要我们先学大乘法再学小乘法,然后学习这些人天的善法来做我们的补助,是这个意思。因为任何一个教法刚开始进入你的心中,第一个教法是先入为主的,你很难改变。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应该以大容小,「以大容小,无法不大」,蕅益大师说是「以大融小,无法不大,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以大乘佛法为根本,以小乘法、人天法来当做一时的对治。

  29  辛二、闻深毁谤戒二

  

  壬一、染违犯

  「对法明犯」有二科,前面一科是「习学失仪」,这一科是「闻深毁谤」,「深」就是对于大乘甚深的教法生起毁谤,我们看「壬一、染违犯」,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诸佛菩萨难思神力,不生信解(anādhimucyamāno),憎背毁谤(pavadate):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如是毁谤,

  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随顺他而作是说。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听「闻」到大乘的「菩萨」法「藏」。什么叫大乘的菩萨法藏?这当中有二个内涵:第一个「于甚深处」,「甚深处」是讲大乘的世俗谛,大乘的世俗谛讲到十法界的因果,就是你今天用五戒十善招感人天的果报,乃至于修菩提心、六波罗蜜成就诸佛菩萨的果报。这为什么讲「甚深处」呢?因为在小乘的世俗谛只讲到六道的因果。我们说外道,其实外道也是一个因缘,比如说一贯道持戒修福,他也是一个生天的因缘,这个我们也不能否认;基督教是修善,是博爱、正义、忆念上帝,他也可以生天:但是不管是外道、不管是小乘的教法,都没有讲到十法界的因果,没有那么广泛。在大乘的因果当中是讲到十法界,这个时空是「甚深处」是特别的深妙。第二个「最胜甚深」,「最胜甚深」讲胜义谛、讲到我空法空的真理。小乘的空只讲到补特伽罗的我空,没有说明一切法是无自性的法空;大乘讲补特伽罗的我空,也讲一切法空,所以这个是「最胜甚深」。这是第一个,我们对菩萨法藏的一个毁谤,就是对于大乘教法的毁谤。第二个、对于诸「佛菩萨难思」议「神」通之「力」,比如净土法门就是带业往生,一个五逆十恶的罪业众生忆念弥陀佛的圣号,临终十念,阿弥陀佛现前,把五逆十恶的众生带到净土去了,对于诸佛菩萨救拔众生的这种神通力、还有大乘佛法这种真俗二谛的「真实法义」,不但「不」能够「信解」,而且「憎背毁谤」。怎么样毁谤呢?他说:「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这种教法跟这样的神通道力不能引生众生真实的利益,就是「不能引义」;不能引生真实的利益,也就不能如法的修学,你这个修也没用,这个法门根本修不来的;「非如来说」,就不是佛陀说的,佛陀只说不净、苦、无常、无我这样的真理而已。这样子讲,也就是说这样的教法、还有诸佛菩萨的神通道力都不能利益安乐有情。为什么?因为他「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如果这样子讲就犯到菩萨戒法了。「如是」的「毁谤」有二种情况:第一个是「自」己的「非理作意」,这种人都是有点小聪明,就是世间上有点世智辩聪,以虚妄分别心来学习大乘佛法,对于不可思议的教法跟神通道力就产生毁谤;「或」者是「随顺他」,就是由恶知识的误导,别人这样讲他也跟着讲,产生这样的毁谤。

  这条戒跟前面他胜处法的「谤乱正法戒」是有所差别,我们作一个简别。我们看前面的第十一页「己四、谤乱正法戒」,这个是比较重的戒,我们看戒文怎么说:「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这条「谤乱正法戒」跟「闻深毁谤戒」的差别我们作一个说明。「闻深毁谤」他是直接的毁谤,他听闻以后善根不够就毁谤了,所以他的立场非常明显,「我就是毁谤,我就是不相信大乘佛法」,这个立场是黑白分明,所以旁边对他信解的人就不多了,因为他的立场就不是一个大乘的学者。但是「谤乱正法戒」就不同了,因为他安立了像似正法,他在宣扬大乘法的时候,他从来不说大乘是非佛说,他没有这个意思,但是他的观念道理你听完以后,你自然的退失大乘的习性,但是里面完全没有这种毁谤大乘的名字,这是像似法,看起来像是佛法,但是实际上不是大乘佛法。这种像似佛法信解的人就很多很多了,对大乘佛法的伤害就特别的重,所以就制立为重戒,因为你这个立场模糊,立场模糊是最可怕的。孔夫子说「恶紫恐其乱朱也」,孔夫子他还不害怕黑色,因为黑色有很明显的立场;孔夫子害怕的是紫色,紫色表面上像红色,但是里面有黑色的成分,立场模糊了,混乱紫色。这个地方就是说像似正法的影响比一个人直接毁谤的影响更大,所以这个地方「谤乱正法」制为重戒的理由在这个地方。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闻深毁谤」等于是他的善根不足,他直接作出这样的毁谤。

  壬二、无违犯

  看开缘的情况: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aśaṭh

  ena),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我们刚开始当然是从凡夫学佛法,凡夫的心是苦恼的心,去接触到这种甚深的十法界因果,「哎呀,这个生命不是只有人道而已,有十法界的因果,这个因果当中的每一个因果都是无自性的、都是可以改变的。你现在是个人,这个人也无自性,你要肯努力,你来生就会进步,你要堕落,你来生也会退步」,对我空法空这样的道理「心不信解」,没办法,我们善根不够,对大乘的这种甚深的世俗谛跟真谛的道理「不」能「信解」。这可怎么好、这怎么办呢?「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这个时候佛陀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善根不够怎么办呢?你勉「强信受」,勉强信受的意思就是说,你先把自己的妄想停下来,学习大乘佛法不要有个人太多的知见,你过去在世俗所熏习的那一套知见先停下来,你先勉强的接受、先勉强的接受,你以后再用这个道理来判断决择,看这个道理对不对,所以就是心「无谄曲」,「谄曲」就是没有虚妄分别,你刚开始先把你这个虚妄分别的心勉强的停下来,先接受佛陀的教法。应该怎么学呢?你「应」该是这样子想:「我为非善,盲无慧目」,我之所以不能够相信大乘佛法,不是佛法有问题。是谁有问题呢?是我自己的善根不足,我是一个没有智慧眼之人,对于「如来」的智慧眼「所宣说」的这些「密意语」,「密意语」就是佛陀为大乘善根成熟的众生所宣说的大乘法义跟种种神通的道力,佛陀让善根成熟的人听到,而让善根没有成熟的众生没有听到。所以我之所以「毁谤」的原因,不是这个教法有问题,而是「我为非善,盲无慧目」,唯一的理由是我的善根不够。身为一个初学「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对佛陀生起了最虔诚归依的心,就是说这一切都是我愚痴无知所引起的,我对佛陀的心情是特别的「仰」慕「推」崇。为什么呢?因为身为一个佛陀,祂对于一切的「佛法无不现知」,而且「等随观见」,佛陀在自受用的时候,祂那一念清净明了的心性通达诸法的真谛、俗谛,佛陀他受用的功德能够种种的观察众生的根机,而观机逗教。「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就是我们刚开始修学大乘佛法,你对大乘佛法的甚深道理不能理解,这个是可以接受,但是不要毁谤。为什么不毁谤呢?因为你内心当中「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你要相信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不要对自己的虚妄分别心太有自信,对佛陀生起强烈的归依心,这样子虽然你暂时不信解,但是是列入开缘的情况。

  我们的佛法有小乘的教法,有大乘的教法。小乘的教法,以天台智者大师的判教是列入思议境,就是说它引导你观察三界的果报是不净、苦、无常、无我,如果我们稍微冷静一下观察,你也能够感觉得出它的存在。但是你说我们这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因果,说我们这个打妄想的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把这个打妄想的心拨开来,跟十方诸佛功德的心拨开来,说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就是不思议境,你就不容易了知了。所以在我们的「佛教史」当中,你可以看得出来毁谤小乘法的人少,但是毁谤大乘佛法的人多,因为大乘佛法刚开是仰信,是仰信的。司马迁做《史记》,把古代圣贤的故事记载下来,司马迁做完《史记》讲出一个偈颂来表达他的心情,他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是古代的先圣先贤、那种忠臣烈士的德行就像高山一样,我一时爬不上去,但是我的心情心向往之。我想我们修学大乘佛法也是这样,你一定要依止归依的心来修学大乘佛法,你要依止虚妄分别心,你就处处障碍。你看智者大师说「学习大乘的真如有五品观行位」,就是要这五个次第:第一个是随喜,你刚开始对真如是随喜。什么叫随喜?随顺欢喜,勉强自己去随顺欢喜,随喜读诵,一开始先随喜的意思就是你先接受下来。你为什么接受呢?你就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你相信大智慧的佛陀是真实的功德,随喜读诵,然后你再深入的去读古德的批注,产生胜解,然后为人演说,然后再依止这样的真如理,开始从空出假生起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任何…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