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到你的時候,你不加以開導來改變他,他馬上就到叁惡道去了,他就要承受生命很大很大的痛苦,所以暴惡衆生在度化的因緣當中反而更加的急迫、反而是更加的急迫。這個地方,如果我們對暴惡衆生隨便加以放棄,這樣子就是犯了菩薩戒。

  這個地方我們簡單說明一下。當然我們「衆生無邊誓願度」,但是這個「度」你要知道這個衆生的因緣。智者大師說衆生有四種:有一種衆生是根利遮輕,善根強、煩惱淡薄,這種衆生最好度化,每一個人都想度這種衆生,隨便講幾句他就進步很快;有一種衆生是根利遮重,善根強,但是他內心煩惱也重。就是說有一種衆生他在沒有學習佛法之前,他可能遇到一些不好的環境、不好朋友的誘惑,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事情,可能被關在監獄;但是在監獄當中,他可能遇到佛法深深的忏悔感動,觸發他無始劫的善根,這種人開始精進的時候比任何人都精進。這種根利遮重的衆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他有煩惱,但他也有善根,他曾經因爲暴惡的因緣做下一些犯罪的事情,但是他善根現前了,這個時候你不應該因爲他過去的暴惡而放棄攝受他,是這個意思。

   辛二、明無違犯相

  無違犯者:謂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爲將護多有情心;或護僧製:方便棄舍,不作饒益,皆無違犯。

  這當中有四種的開緣:「謂心狂亂」,這個菩薩本身精神錯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廣說如前」就是「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就是說這個暴惡衆生你經常教化他,他反而産生一種輕慢心,不生珍惜,你暫時的不管他,這樣子他能産生慚愧反省而加以對治,這個是開緣。「或爲將護多有情心」,這個暴惡衆生可能引起衆怒,社會上所批評譏嫌的對象,我們身爲宗教師如果今天對他加以攝受,可能會引起廣大社會的譏嫌,我們應該要放棄這件事情,因爲要「將護多有情心」,要考慮更多人的善根。「或護僧製」,你爲了要維持僧團的製度,換句話說這個人可能是犯了僧團的共住規約,你加以攝受他就跟僧團製度不符了。以上的四種因緣,對暴惡衆生「方便棄舍,不作饒益,皆無違犯」。

  這個地方我再補充一下。對暴惡衆生的攝受,除了他的善根以外,你還要考慮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你跟他的因緣。我們修七重因果,今天我們對衆生生起大悲心,就是跟衆生先建立一個關系:你觀察在無量劫當中,每一個衆生都做過你的母親,所以你應該平等的對衆生生起救拔度化的心情;但是度化一切衆生的心要付諸行動,宗大師說這是有次第的,你要把這個心情付諸行動有次第:第一個、你先攝受有緣的;第二個、攝受無緣的;第叁個、攝受惡因緣的。所以如果這個暴惡衆生對你是有緣,你就可以攝受,他雖然暴惡,但你跟他有緣,你跟他講話他會接受。你看中國的皇帝隋炀帝,隋炀帝這個人惡名昭彰,但是諸位知道嗎,隋炀帝曾幾何時是很用功的一個修行人,隋炀帝在沒有做皇帝之前做晉王──晉王廣(楊廣),諸位知道嗎,他做晉王的時候受過菩薩戒,跟智者大師受過菩薩戒,智者大師還給他一個法號叫總持,說:「大王宜遵聖教,堪稱總持」 ,你身爲大王,你能夠遵守佛陀的菩薩戒法,不得了,總持,以世間法總持佛法。這當然是對他的鼓勵,晉王廣也回應智者大師一句話:「大師傳佛法燈,宜稱智者。」所以智者大師這個智者是晉王廣給他的封號。我看智者大師的傳記,他提到晉王很贊歎,就是晉王當初親近智者大師的時候,他很多大事情都請教智者大師,而智者大師寄給他的書信,他貴爲一個晉王,他看他師父的信是跪著看的,是這樣子的。但是你看智者大師往生以後,他的徒弟就不象樣了,晉王後來做皇帝,在曆史上說隋炀帝是把他父親隋文帝害死,有一點篡位的意思。他也沒有好好的做皇帝、沒有好好的照顧百姓,放縱自己的私欲,在位時間很短就往生了。我看了這段曆史,我想:如果智者大師多活幾年,隋朝的曆史會有一點變化。就是說這個人根性暴惡,但是如果有一個善知識能夠攝受他,他還是有辦法令他善根現前、惡根不現前,還是可以的,就是說你跟他有緣的話,你跟他講什麼他聽得進去(哈)。

  這一條戒意思就是說,他雖然曾經暴惡過、他也可能現在還是煩惱很重,但是他跟你有緣,宿世跟你有緣,你對他種種的開導、種種的攝受對他有幫助,那你不應該放棄他。即使說你跟他沒有緣,你也不應該以嫌棄心、瞋惱心,你可以默默的祝福他,因爲你跟他沒緣實在很難度化。人跟人之間的因緣是不能勉強的,你跟他沒有緣,你要刻意去攝受他,可能也是事倍功半。但是這條戒意思是說,即使你跟他沒緣,你也應該對他釋放善意,但是你暫時不采取行動也是可以,但是你千萬不能懷著嫌恨心、瞋惱心來責罰他,使令他對叁寶、對道場棄舍而去,這一條戒就是這個意思。好,我們今天就暫時講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我回答幾個問題。

  問:菩薩種性的修行者修不修聲聞種性的空無相無作?

  答:這個地方諸位可能有些誤會。就是說如果你是菩薩種性,那你不是修聲聞種性,你雖然修空觀,你也會修不淨觀來對治你的煩惱,這個是正常的,但你不是修聲聞種性,因爲這二個種性是相違背的。就是說你依止菩薩種性來修人天的善法、修聲聞的善法,就是說根本法門只有一個,那枝末法門方便有多門。你有這個病,你當然要吃這個藥。其實聲聞法裏面很多的法是對治叁界的貪欲,菩薩都是要隨學的,只是說菩薩在學聲聞法的心情跟聲聞人的心情是不一樣的,我們今天修聲聞法是爲了成佛而修的,他修那個法門是爲了趨向偏空涅槃,這個心情不同,就造成不同的種性,所以菩薩的種性也應該要修聲聞法,甚至于也應該修人天的善法。

  問:念佛法門是屬于波羅蜜多大乘,還是密宗大乘?

  答:念佛法門是屬于顯教的法門,因爲它的法義是明顯的開展出來──信、願、持名,跟密咒的叁密加持是不同的,它是屬于顯教的。不過「顯教」古德判做難行道跟易行道:難行道就是屬于聖道門,靠自力來斷煩惱、求增上生,在叁界當中一生一生的增上。你今生沒有成佛,但是沒有關系,你發願「來生我不到天上去、我也不到叁惡道去,我以我的善業力來生再得一個人的果報」。所以如果你不求生淨土,諸位要知道「你來生一定要求做人」。如果你有志于行菩薩道,你千萬不能到天上去,障道,因爲天人的果報不適合修學聖道,那個快樂的境界刺激太厲害了,那種色聲香味觸的刺激太厲害了,你很快容易迷惑。叁惡道也不適合行菩薩道,因爲叁惡道的苦惱太厲害了,苦惱太厲害你要修學聖道有困難。人道的苦樂是參半。所以如果你不求生淨土,你有志于行難行道的菩薩道,那你來生一定要求做人,而且要遇到叁寶、遇到善知識。如果你求生淨土,我認爲這是最好的選擇,因爲你容易不退轉,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淨土當中叁寶的力量強、佛法僧的力量強。你在娑婆世界這個穢土,這個衆生的染汙力量強。諸位也可以感覺到現在的環境跟以前的環境也不一樣,所以跟古德的環境更不一樣。現在的環境你要墮落很容易,但是你要增上非常困難,這就叫做魔強法弱,就是放逸的勢力太強大了,聖道的力量太薄弱了,這就是一個問題,你不求生淨土就有這個問題,你來生的修行應該會比今生更困難、更加的艱苦。

  問:六年學戒的次第,到底是應該先學聲聞戒後學菩薩戒,還是應該按照《梵網經菩薩戒》第十六條輕戒「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

  答:從我們中國的傳統佛教祖師大德的開示,初學者先學大乘經論,就是你先確定你修學的目標、你爲什麼而修行。你不是爲了要做國王、你也不是爲了到偏空涅槃,你是爲了要成佛、度化衆生,也就是說你先把你的種性先確認下來,你看蕅益大師、蓮池大師、曆代祖師的開示都有這個意思。當你的種性確定以後,你去修聲聞法、人天法、菩薩法都可以。如果你今天不先成就菩薩種性,你先學聲聞法,一個人很容易先入爲主。諸位不知道有沒有跟南傳法師接觸過?你接觸南傳法師,你跟他講大乘佛法,他完全不相信。這種人他在成佛之道當中幾乎是別無選擇,他一定要證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然後再回小向大;回小向大的時候,他還帶著很多小乘的習氣,慢慢慢慢的改,所以這不是一個理想的成佛之道的選擇。先修聲聞再回小向大,從《法華經》的思想,這條道路是不得已的。佛陀在《法華經》裏面是贊歎直趨大乘的菩薩,當然直趨大乘,可能在生生世世的流轉當中有退轉的因緣,所以佛陀有勝義方便,引導初心菩薩求生淨土,成就法身以後再回入娑婆、再行菩薩道,這樣子成佛之道的規劃應該會比較好一點。你先成就大乘種性,當然大乘種性的菩薩還是有煩惱,可能有貪瞋癡的煩惱,你在聲聞法當中找一些能夠對治你煩惱的方法來對治,當然重者先治。你找聲聞法當中,哪一個法門對你這個煩惱特別有對治療效果的,你去對治它,然後讓你今生求生淨土。先成就法身以後,再回入娑婆,再廣修六度法門。

  問:若已先學聲聞戒,又該以何種心態來回小向大學菩薩戒?

  答:學聲聞戒也不一定就是聲聞種性,你可能是在次第上先學聲聞戒,不過你要能夠成就大乘種性,你應該要多讀大乘經論,就是這個種性的成就主要是靠智慧的觀察。菩薩對生命的觀察比聲聞人更加的透徹,那是一個見地的問題。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個人對大乘佛法生起真正的信心,是來自于對大乘佛法的理解,「聞經達理,斷疑生信」,才能夠把疑根拔掉。否則他有志于行菩薩道,他只是一時的沖動,那這個是不會持久。

  問:或者爲了避免受戒後未學小乘戒而犯戒累累,而應該要大小乘同時並學?

  答:這個聲聞戒也是要學,因爲這個聲聞戒法,特別是我們出家衆,這個聲聞戒很多都是護世譏嫌,它有些微細戒法,雖然你沒有染汙心,但是你這樣子做會讓居士産生譏嫌,所以爲了要令正法久住也應該學習。所以聲聞戒法除了調伏心中的貪欲以外,聲聞戒法諸位可知道「很重視治貪欲」,你看對出家衆的衣缽有多少個、資具、財寶,這都是要說淨,有很多的限製;它另外一面的意義就是護世譏嫌,要保持出家衆一個美好的威儀、美好的幢相,使令正法久住,所以這一點也是要學習。

  問:在自他交換當中的第叁段「願代衆生受一切的罪業」,假若我們明明知道衆生的罪業不可能由我們代受,那如此觀想會有好處呢?

  答:衆生的業我們能不能取代?我們應該要觀察這個業是怎麼來的,他爲什麼會有業?他有業就是他心中有煩惱無明,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業是從每一個人內心當中發射出來的,這個你怎麼取代呢?比如說這個人在那個地方做夢,他爲什麼會有夢境呢?因爲有夢心。醒過來以後,他的夢心覺醒了,夢境就消失掉了。蕅益大師說:誰能夠進到你的夢境裏面幫你的夢境消滅呢?誰也沒有辦法。只有佛菩薩能夠進到我們的夢境,開導你如何的醒夢,如此而已。佛菩薩不能把你的夢境消滅掉,不可以的。「既從心起,還從心滅。」業障是從每一個人內心顛倒生起,所以你也必須靠你自己的覺悟把自己的罪業消滅掉,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是這樣子的。那我們在發「願代衆生受一切苦」的時候,是菩薩的大悲,因爲發這個願來增長自己的大悲心,藉事修心,假借這個發心的因緣來成就自己的大悲,因爲大悲是成就佛的根本。小乘的學者修空觀、大乘的學者也修空觀,那大乘的學者修空觀爲什麼趨向無上菩提,而小乘的學者修空觀趨向涅槃?關鍵點是大乘的學者有大悲心,他觀一切法空,以有大悲心現前。所以說我們「願代一切衆生受苦」是因爲大悲心。

  問:出家人若在路上遇到乞丐的乞討,應該如何做?

  答:後面的戒有講到,有人向你乞討,你應該多少給他一些金錢,不要讓他對你産生譏嫌而毀謗叁寶,你可以給他一元二元,或者多少爲他說法都可以,你應該攝受他。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大家對今天的戒法有沒有什麼問題?

  好,我們今天就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