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一卷

  第十一卷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一頁,「己二、障持戒度」。

  我們修學菩薩戒法基本上有二個部分:第一個是戒體,第二個是戒行。整個菩薩戒的戒體就是安住菩薩種性,也就是說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必須以菩薩種性來做爲我們的出發點,所以這樣子叫做安住菩薩種性,也就是說我們安住在菩薩的戒體,依止這樣的戒體而生起菩薩的戒行。菩薩的戒行是廣大的叁聚淨戒,所謂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跟攝衆生戒,我們這一科是講到攝善法戒。菩薩在生命當中不但是要斷惡,還要修習善根,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六種善根,這一科是講到持戒,我們要生起持戒的善根。對于持戒的體性跟相貌我們看《補充講表》第叁頁:

  ○附表二─持戒度

  

  (一)持戒自性

  「持戒度」我們分成二科來說明,先看第一科的「持戒自性」。什麼是持戒的體性?以下我們根據《菩提道次第略論》來說明:

  遮止損他事,令意起厭離之思者,謂之戒。

  是以律儀戒爲主,增上而作也。以彼思之串習,而成上上圓滿戒波羅蜜多,非謂于外能令有情胥離損害之門。《入行論》雲:從得遠離思,說戒到彼岸。   ─《菩提道次第略論》─

  首先我們把什麼叫做持戒、這個持戒的體性作一個扼要的說明。說是「遮止損他事,令意起厭離之思者,謂之戒。」所謂的持戒,就是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應該先「遮止損」害一切衆生的「事」情,使「令」我們對「損害衆生」這件事情內心生「起厭離之思」,這個「思」就是造作,這就是所「謂」的持「戒」。在菩薩戒「戒」的定義就是:我們剛開始先遮止去損惱有情。諸位我們應該知道,菩薩戒的自體在菩提心,就是說你菩提心失掉以後,你其它的善法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因爲這個善法已經不能再趣向無上菩提了。菩提心的根本在大悲,就是你希望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大悲心的基礎在不損惱有情,所以我們學菩提心的第一步,你先跨出的第一步就是不損惱有情。這句話意思就是說,當然有情衆生每一個生命體都承受他個人的業力,換句話說,他可能也會有一些痛苦,每一個衆生都有他苦惱的果報,但是這個苦惱不是我們引起的,不是我們引起的。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對于損惱有情的事情能夠産生厭離,這個地方的「厭離」是關鍵點,就是我們能夠産生一種調伏對治的能力,對損惱有情這樣的一種情緒我們能夠克製自己。「是以律儀戒爲主,增上而作也」,這個就是關鍵點,重點在這個地方。就是說菩薩的行持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但是你一定是以攝律儀戒做基礎,我們有志于行菩薩道一定要注意這個觀念。就是說你剛開始學習菩薩道,你不要急著去度化衆生,當然我們對衆生有一種希望他離苦得樂的意樂,這個是要趕快栽培起來,但是你不要馬上付諸行動。我一開始出家、剛開始發菩提心,我做什麼事呢?你要做一些調伏自己的工作,也要把你內心的情緒稍微整理一下,因爲菩薩道最忌諱的是瞋、慢、嫉,瞋心、慢心、嫉妒心,如果我們在開始度衆生之前沒有先把自己的瞋心、高慢心、對衆生的嫉妒心調伏,而直接去度衆生,就會引生很多很多的過失,甚至于對整個佛法的住世、對度化衆生會産生更加負面的影響。就是你這個負面的情緒會隨順你善法生起的時候表現出來,就染汙了你的菩薩道。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所謂的持戒就是你剛開始要調伏你內心的瞋心、慢心、嫉妒心這種負面的情緒,你對于這種負面的煩惱要生起「厭離」,「厭離」的功能,這是持戒最基本的一個基礎。「以彼思之串習,而成上上圓滿戒波羅蜜多,非謂于外能令有情胥離損害之門。」剛開始我們必須要去「串習」,就是去修止觀,來思惟瞋心、慢心、嫉妒心的過失。假設我們今天在剛出家修行的時候,對內心的瞋、慢、嫉不加以調伏,以後我們做再大的功德,這些功德都會變成一種過失相,我們對于這樣的過失要一次一次的思惟來厭離它,慢慢的就成就一種究竟「圓滿」的「戒波羅蜜多」,從一種對于瞋、慢、嫉的調伏,慢慢生起清淨的大悲心,然後再付諸行動,這樣子你所有的善法都跟無上菩提相應,都不夾帶個人的私欲,這樣子的戒法就是所謂的到彼岸,就是成就大般涅槃彼岸。所以持戒的定義不是約著「外」境,「能」夠使「令有情」都遠「離損害」,是約著你內心當中對衆生的損惱,這一部分的過失消滅,安立做持戒。以下宗大師引「《入行論》」作引證:「從得遠離思,說戒到彼岸。」就是說從我們內心當中能夠産生對損害衆生的「遠離」,以這樣的內心的造作來安立你這個「戒」是圓滿「到彼岸」。

  在這一段裏面宗大師也提出一個例子,說爲什麼戒是安立在內心這種遠離損惱衆生的功能,他說:佛陀戒波羅蜜圓滿,但是無量無邊的有情還是在苦惱當中,換句話說衆生是不是離苦得樂,跟佛陀的戒波羅蜜是沒有關系的,因爲戒波羅蜜一開始的定義是約著菩薩本身內心當中一種不損惱有情的功能生起,衆生自有他的業力。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講一段公案說:有一個居士,這個居士以前是一個政府官員,退休以後來親近印光大師學習淨土法門。有一次他去關房見老人家,請老人家開示,印光大師請他喝茶,要走之前這個居士就把剩下的半杯茶隨地倒掉了,印光大師就诃責他說:你有多大福報,你這樣子的折損這些水!這個老居士他也是學佛的,學佛人明白道理,他就慚愧自我反省,回來以後就把這件事情寫在報紙上公布出來,贊揚老人家的德行。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去思惟這個因緣,就是說其實半杯水的浪費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看這個世間上,我們住在山上,你看下雨的時候流到河裏面的水有多少!這個問題不是在外境的本身,就是說你今天把這個水倒掉,你是依止什麼心情?你是一種浪費資源的心,而你這個心情生起的時候,你正是折損你的福報,不是那半杯水會折損你的福報。諸位都知道,我們出家人吃完飯在洗缽的時候,會先倒一點熱水,然後咒願「以此洗缽水,如天甘露味,施與諸鬼神,悉皆獲飽滿」,當我們這個咒念完的時候就把水倒出去?這樣子不折損福報,因爲這是生起大悲心,我把這些剩余的殘渣「施與諸鬼神,悉皆獲飽滿」,那我們是在修善。所以說同樣是一杯水:你今天是一種浪費的心情潑出去,你內心生起的是一種負面的功能;我們今天生起一種善意施舍給衆生,這一杯水同樣也是潑出去,但是他生起的是一種功德相。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就是說所謂的持戒,就是你內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産生一種防非止惡的調伏功能,以這樣子來安立戒律。比如說我們今天生長在一個很清淨的環境,今天當中也沒有人去幹擾你、也沒有不如意的境界出現,你今天心平氣和,這樣子不一定安立做持戒,這個是緣缺不生,就是沒有境界,但並不表示你那種功能已經栽培起來,不表示,當然也可能會有、也可能沒有。所以說你這個人出家了十年、二十年、叁十年,怎麼知道你內心當中有沒有戒體呢?就是要有境界刺激才看得出來,你內心那個功能那個善根,那種心境接觸的時候對惡法排除調伏的力量,在你內心當中,你這幾年的修習是不是生起那種功能,而這種功能就安立做持戒,而這種功能也是我們能夠離苦得樂的一個關鍵點。所以我們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一個觀念、很重要的一個生命觀念,就是說「其實生命的本質是在過程不在結果」。就是說我們從結果來看,每一個人難免一死,生命是無常的,這樣子講的話,每一個人都要死亡,那這生命的意義何在呢?生命的意義就是你在整個生命的過程當中,你每一個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每一個剎那的造作,你留下什麼樣的功能?就是你在人生走這麼一回,你留下一個什麼樣的痕迹?唯識學說你留下一個什麼樣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是功能。有些人今生來這一世,他增加很多負面的功能,他今生的生命對他整個永恒生命來說是一個負面的、減分的;有些人今生來這一生滿載而歸,內心成就很多善根的功能,布施的功能、持戒的功能,乃至于智能的功能。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事實上整個六度在菩薩大乘佛法的定義,六度都是「依止內心當中能夠生起一種善根」而安立這個六度的體性,不約外境的。所以持戒也是這樣,就是說你的內心跟染汙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你是不是能生起能憶、能持、能防,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是不是生起了?而這個功能生起的時候,就是安立你已經成就這個戒的善根,你把這種功能修習圓滿了,我們說你是戒波羅蜜多圓滿,即使外境不管怎麼樣的過失,那跟你是沒有關系。這個地方我們簡要的把持戒的定義作一個說明。

  (二)持戒差別

  前面是約著持戒的體性,這以下把它表現在身口的差別相作一個說明:

  問:雲何菩薩戒波羅蜜多種性相?(卷35,T30,479b)

  什麼是「菩薩」持「戒」「種性」的「相」貌?

  答曰:

  ┌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軟品不善身語意業,不極暴惡──│

  │ ┌于諸有情不極損惱。

  │ ┤

  │ └雖作惡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

  菩薩持戒的相貌就是「謂諸菩薩本性」,他內心的習「性」經過多生的修行,他的內心「成就軟品」的「不善身語意業」。菩薩有聖位的菩薩、有凡位的菩薩:聖位菩薩的內心是完全清淨的,他滅惡的功能已經做得非常圓滿;但是凡位菩薩他還是會有一些負面的情緒,可能會發脾氣,或者偶爾起高慢心,乃至于嫉妒。但是他跟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是「軟品」,「軟品」就是下品,他這種煩惱的勢力是比較薄弱的,換句話說,他已經産生一種對治調伏的功能生起,這個是持戒種性的相貌。所以他內心當中「不極暴惡」,他內心是一種調柔清淨的相貌。什麼叫調柔清淨?這以下從二方面來說:先看他從…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