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利方面,「雖作惡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我們一般人的內心是心隨境轉,遇到如意的境界我們就起歡喜心,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自然就生起負面的情緒,所以當我們生起煩惱去造罪業的時候,我們一般人是沒辦法踩煞車的,做不到的,煩惱一活動的時候,我們不能讓煩惱停下來,不可以,作不了主,所以一天一天的造作下去。但是持戒種性的菩薩不是這樣,「雖作惡業,速疾能悔」,他遇到惡逆因緣刺激的時候,他也可能會起煩惱、也可能會産生一些罪業,但是他跟其它人不同的地方是「雖作惡業,速疾能悔」,他內心戒體的功能會表現出來,他會産生一種增上慚愧,增上慚愧的力量就會産生一種反省跟對治,就把這個煩惱的勢力慢慢的調伏下來,他內心有這種功能,所以「常行恥愧,不生歡喜」,他內心當中經常晝夜六時保持一種慚愧心,對于罪業的事情不生歡喜,就算有罪業出現的時候,他內心會産生一種對治的力量,這個是講自利。利他方面,「于諸有情不極損惱」,這個是講菩薩的大悲心。爲什麼說「不極損惱」呢,在韓清淨的批注上解釋說就是「他不故意去損惱有情」。什麼叫不故意呢?菩薩的方便是「畏愛兼抱」,有情衆生有時候造一個過失相,菩薩爲了使令有情産生警惕,菩薩會現出一種威嚴、乃至于诃責的事情,但這個是要使令衆生得到究竟的安樂,所以給他一些暫時的痛苦,這個是菩薩的方便,所以叫做「不極損惱」,他不故意損惱有情,但是在一種特殊的因緣之下,他會去做一些損惱相,這個是菩薩的大悲方便。總而言之,我們看菩薩種性的相貌,簡單的說就是菩薩內心産生增上慚愧,這個是最重要的關鍵點。「慚愧」這句話我們簡單的說一下。慚愧心的栽培是我們有志于持戒的人最重要的觀念,一個人沒有慚愧心,你怎麼說你能夠持戒呢?慚愧心的生起在唯識學上有叁種力量,叁種方法可以生起慚愧:第一個是自增上,自增上慚愧,就是說你內心當中,你自己有一種想要離苦得樂、想要希聖希賢的一種願望,你自己有一種想要讓你的生命進步、要離苦得樂、要增上的一種願望。一個人自甘墮落,誰也沒辦法的。所以自己要有一種想要增上的願望,這個叫自增上。第二個是法增上,你有這種願望,你對佛法的真理要了解,當然佛法真理基本的觀念就是業果,你要思惟「這個世間上快樂跟痛苦都是由業力所決定的」,所以你不希望你的生命有痛苦出現,你就必須要避免造作罪業;你希望你的生命有安樂的果報出現,你就應該去修善。所以這個法增上就是你徹底的了解到這個罪業的過失、善業的功德,所以你對這個罪業特別的厭惡、對善業特別的好樂,法增上。當然這個是透過佛法的學習、思惟,而産生一種堅定的理解所發動出來的一種慚愧。第叁個慚愧是世間增上,世間增上也是很有力量,就是你要避免衆生的譏嫌,比如說我現在出家了,我現在是一個受了戒的佛弟子,如果我再去造罪業,衆生會譏嫌我、诃責我,因爲大衆威德的這種攝受譏嫌,使令你能夠避免造罪業。總之慚愧的體性就是使令你能夠「崇重賢善、輕拒暴惡」,你內心當中對于善業是歡喜贊歎,對于罪業是诃責排斥。爲什麼在慚愧當中加一個增上呢?就是你這種力量是晝夜六時恒常存在,他跟一般人不同,一般人偶爾會有慚愧心,但是持戒的人他的慚愧心是特別的強而有力,它是經常存在的,所以叫做增上慚愧。這個就是菩薩持戒種性的相貌,簡單的說就是他內心當中産生增上慚愧:對自己來說,他防非止惡;對衆生來說,他能夠以種種的方便使令衆生也防非止惡:這個是持戒種性的一個總相。
接著我們看第二科別相,各別的說明,這當中分二科:第一科是作持,第二科是止持。作持指的是攝善法戒跟攝衆生戒,作持當中分成二科:第一科是講攝衆生戒,什麼叫攝衆生戒?就是我們的增上慚愧面對衆生的時候是一個什麼相貌,所緣境是衆生;第二科是攝善法戒,就是增上慚愧所面對的是善法是什麼相貌。我們先看第一科攝衆生戒,我們持戒的內心面對衆生是一個什麼相貌:
│ 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
│ ┌
│ │于諸衆生,性常慈愛。
這一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怨家的衆生,怨家,就是我們過去生可能跟他有一些惡因緣、或者今生有惡因緣,他對我們産生很大的傷害。但是菩薩面對這種怨家的衆生,乃至殺害父母都不加報,所以我們對于怨家衆生,絕對「不以刀杖手塊」這種「事」情來「惱害有情」,對「于」怨家「于諸衆生性常慈愛」。這個世間上有很多人,各式各樣的人,所謂的因緣所生法,每一個人在生命當中的因緣不同,就創造不同的衆生生命。有些人的生命內心是有道理,他有道理的人,他有善惡道理的攝持,他做什麼事有一定的原則、有一定的章法;有些人的生命,他不知道東西南北是什麼意思,他沒有道理,他內心的生命是完全隨順他的情緒去做事情,他想做什麼他就去做什麼。菩薩遇到內心當中不講道理的人、那種沒有章法的人,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是,別人有沒有章法是一回事,我們要求自己有章法。所以說菩薩乃至于對「惱害」的「衆生」都是「性常慈愛」,雖然你不遵守章法,但是我們也一定要遵守聖賢之道,這是第一個。第二個:
│ │于所應敬,時起奉迎,合掌問訊,現前禮拜;
| │
│ ┌┼修和敬業,所作機捷,非爲愚鈍,善順他心。
| ││
│ ││常先含笑,舒顔平視,遠離颦蹙,先言問訊。
這個地方所面對的是一個中庸的衆生,跟我們沒有什麼善緣、也沒有惡因緣的衆生,中庸當中,我們對「于所應」該恭「敬」的長輩,應該要「時起奉迎」,要有一種迎接,乃至于「問訊、禮拜」的恭敬,這個是講身業,身業要有一些恭敬的態度表現出來。意業,「修和敬業,所作機捷,非爲愚鈍,善順他心。」內心當中要有一種「和敬」,上敬下和的恭敬心,經常能夠隨「順」衆生,所以菩薩戒很強調孝順。清和尚他老人家的開示也說:菩薩戒的根本,一言以蔽之就是孝順,孝順心。其實孝順心的關鍵點在順,百孝不如一順,就是能夠順從衆生的心意,這是關鍵。口業,「常先含笑,舒顔平視,遠離颦蹙,先言問訊。」就是我們在口業方面經常保持這種歡喜心,「遠離颦蹙」,「颦蹙」就是不歡喜的相貌,能夠經常對衆生「言」談乃至「問訊」。這個地方就是說菩薩持戒的相貌,他是一種調柔清淨,他不是剛強、或者冷漠,他是調柔清淨的一種相貌。第叁個、對于有恩的衆生:
│ ││于恩有情,知恩知報;
│ │└
│ ┌┤ 于來求者常行質直,不以谄诳而推謝之。
│ ││
對「于」有「恩」的衆生能「知恩報恩」,有恩的衆生對我們有所請「求」,能夠「常行質直」,就是我們能夠盡量的盡心盡力去做,「不以谄诳」來「推謝之」,經常要知恩報恩。我們一個人會享受福報,基本上有二個主要的因緣:第一個因緣就是你要有善業,修福;第二個就是你知道要惜福,要有感恩心。我發覺一個人要能夠修福容易,但是惜福難。比如說你看有些人,他同樣是善業所感,有些人他在好的地方、好的道場,他就能夠住得很快樂,因爲他對道場這一切的設施能夠心存感恩,所以這些道場的設施製度,他受用起來特別快樂。我們會有快樂,我們知道世間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因緣,不是自然,他爲什麼會有快樂的感受?第一點、他有善業;第二點、他有感恩心。有些人善業很強,他福報很大,你外面的人看他,他其實已經事事如意了,但是他還是不快樂,他就是沒有感恩心。爲什麼會沒有感恩心呢?就是這個人個性刻薄,他容易去找別人的過失。所以一個人快樂不快樂,感恩心扮演重要的角色,饒你福報再大,你不心存感恩,你也不快樂。你總覺得這件事情都是應該的,別人都是應該爲你做的,你就處處找別人的過失,結果你不知道痛苦的是你自己。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要我們菩薩對于有恩衆生要知恩報恩,念德不念失,經常憶念衆生的恩德。憶念衆生的恩德,對菩薩本身來說,他容易生起快樂的心情,他經常保持快樂,菩薩首先得到利益。
這個是講增上慚愧,我們表現在衆生的境界,對于怨家、對于中庸、對于有恩衆生的差別相。以下看第二段攝善法戒,我們增上慚愧表現在修善的時候是一個什麼相貌:
│ ││┌如法求財,不以非法,不以卒暴。
│ │││
當然這個菩薩也是要依止財富來過活,就是所謂的「如法求財」,「如法」就是正命過活,不依止非法來求財。非法就是你這個財物獲得,要由殺盜淫妄的因緣,這就是非法。菩薩不但是「不」能夠「非法」,而且「不」能「以卒暴」的方式。「卒暴」就是一種投機事業,就是你這個菩薩不能去從事賭博、玩股票、買樂透,都不可以。在佛法的意思,不管你今天積集財富是有多麼正當的理由,你不能從事這種投機的事業。爲什麼呢?因爲你用投機事業,投機事業本身是有風險的起起伏伏,不管你在家出家,你的內心就會受外境幹擾而起起伏伏,即使你因爲這樣得到財富,你也會破壞你的心性,因小失大、因小失大。如果我們今天通達因緣觀,你今天買樂透彩得到獎金,表示你不去買樂透也一樣會得到這個獎金,因爲你買樂透不是得到財富的因緣,那是一個增上緣。我看美國的雜志上說,他們作一些統計,一個人得到樂透彩以後,他的生命能夠繼續活十年的不多,而且死亡的時候幾乎都是一貧如洗,就是這個樂透彩並沒有給他帶來快樂。諸位想想知道爲什麼嗎?我們學過佛法,可以把這個道理看得通看得過去。你想想看,我們平常人生活很正常,我們的善業是點點滴滴慢慢的釋放出來。你得樂透彩是怎麼回事?你把你多生多劫的善業一次表現出來,暴發型。你想想看,從唯識學的觀念裏面,強者先牽,你這個善業馬上表現出來,暴發型的,這件事情是好事嗎?那你剩下的就是罪業…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