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一卷▪P2

  ..续本文上一页自利方面,「虽作恶业,速疾能悔,常行耻愧,不生欢喜。」我们一般人的内心是心随境转,遇到如意的境界我们就起欢喜心,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自然就生起负面的情绪,所以当我们生起烦恼去造罪业的时候,我们一般人是没办法踩煞车的,做不到的,烦恼一活动的时候,我们不能让烦恼停下来,不可以,作不了主,所以一天一天的造作下去。但是持戒种性的菩萨不是这样,「虽作恶业,速疾能悔」,他遇到恶逆因缘刺激的时候,他也可能会起烦恼、也可能会产生一些罪业,但是他跟其它人不同的地方是「虽作恶业,速疾能悔」,他内心戒体的功能会表现出来,他会产生一种增上惭愧,增上惭愧的力量就会产生一种反省跟对治,就把这个烦恼的势力慢慢的调伏下来,他内心有这种功能,所以「常行耻愧,不生欢喜」,他内心当中经常昼夜六时保持一种惭愧心,对于罪业的事情不生欢喜,就算有罪业出现的时候,他内心会产生一种对治的力量,这个是讲自利。利他方面,「于诸有情不极损恼」,这个是讲菩萨的大悲心。为什么说「不极损恼」呢,在韩清净的批注上解释说就是「他不故意去损恼有情」。什么叫不故意呢?菩萨的方便是「畏爱兼抱」,有情众生有时候造一个过失相,菩萨为了使令有情产生警惕,菩萨会现出一种威严、乃至于诃责的事情,但这个是要使令众生得到究竟的安乐,所以给他一些暂时的痛苦,这个是菩萨的方便,所以叫做「不极损恼」,他不故意损恼有情,但是在一种特殊的因缘之下,他会去做一些损恼相,这个是菩萨的大悲方便。总而言之,我们看菩萨种性的相貌,简单的说就是菩萨内心产生增上惭愧,这个是最重要的关键点。「惭愧」这句话我们简单的说一下。惭愧心的栽培是我们有志于持戒的人最重要的观念,一个人没有惭愧心,你怎么说你能够持戒呢?惭愧心的生起在唯识学上有三种力量,三种方法可以生起惭愧:第一个是自增上,自增上惭愧,就是说你内心当中,你自己有一种想要离苦得乐、想要希圣希贤的一种愿望,你自己有一种想要让你的生命进步、要离苦得乐、要增上的一种愿望。一个人自甘堕落,谁也没办法的。所以自己要有一种想要增上的愿望,这个叫自增上。第二个是法增上,你有这种愿望,你对佛法的真理要了解,当然佛法真理基本的观念就是业果,你要思惟「这个世间上快乐跟痛苦都是由业力所决定的」,所以你不希望你的生命有痛苦出现,你就必须要避免造作罪业;你希望你的生命有安乐的果报出现,你就应该去修善。所以这个法增上就是你彻底的了解到这个罪业的过失、善业的功德,所以你对这个罪业特别的厌恶、对善业特别的好乐,法增上。当然这个是透过佛法的学习、思惟,而产生一种坚定的理解所发动出来的一种惭愧。第三个惭愧是世间增上,世间增上也是很有力量,就是你要避免众生的讥嫌,比如说我现在出家了,我现在是一个受了戒的佛弟子,如果我再去造罪业,众生会讥嫌我、诃责我,因为大众威德的这种摄受讥嫌,使令你能够避免造罪业。总之惭愧的体性就是使令你能够「崇重贤善、轻拒暴恶」,你内心当中对于善业是欢喜赞叹,对于罪业是诃责排斥。为什么在惭愧当中加一个增上呢?就是你这种力量是昼夜六时恒常存在,他跟一般人不同,一般人偶尔会有惭愧心,但是持戒的人他的惭愧心是特别的强而有力,它是经常存在的,所以叫做增上惭愧。这个就是菩萨持戒种性的相貌,简单的说就是他内心当中产生增上惭愧:对自己来说,他防非止恶;对众生来说,他能够以种种的方便使令众生也防非止恶:这个是持戒种性的一个总相。

  接着我们看第二科别相,各别的说明,这当中分二科:第一科是作持,第二科是止持。作持指的是摄善法戒跟摄众生戒,作持当中分成二科:第一科是讲摄众生戒,什么叫摄众生戒?就是我们的增上惭愧面对众生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相貌,所缘境是众生;第二科是摄善法戒,就是增上惭愧所面对的是善法是什么相貌。我们先看第一科摄众生戒,我们持戒的内心面对众生是一个什么相貌:

  │  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

  │  ┌

  │  │于诸众生,性常慈爱。

  这一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怨家的众生,怨家,就是我们过去生可能跟他有一些恶因缘、或者今生有恶因缘,他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伤害。但是菩萨面对这种怨家的众生,乃至杀害父母都不加报,所以我们对于怨家众生,绝对「不以刀杖手块」这种「事」情来「恼害有情」,对「于」怨家「于诸众生性常慈爱」。这个世间上有很多人,各式各样的人,所谓的因缘所生法,每一个人在生命当中的因缘不同,就创造不同的众生生命。有些人的生命内心是有道理,他有道理的人,他有善恶道理的摄持,他做什么事有一定的原则、有一定的章法;有些人的生命,他不知道东西南北是什么意思,他没有道理,他内心的生命是完全随顺他的情绪去做事情,他想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菩萨遇到内心当中不讲道理的人、那种没有章法的人,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是,别人有没有章法是一回事,我们要求自己有章法。所以说菩萨乃至于对「恼害」的「众生」都是「性常慈爱」,虽然你不遵守章法,但是我们也一定要遵守圣贤之道,这是第一个。第二个:

  │  │于所应敬,时起奉迎,合掌问讯,现前礼拜;

  |  │

  │  ┌┼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

  |  ││

  │  ││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颦蹙,先言问讯。

  这个地方所面对的是一个中庸的众生,跟我们没有什么善缘、也没有恶因缘的众生,中庸当中,我们对「于所应」该恭「敬」的长辈,应该要「时起奉迎」,要有一种迎接,乃至于「问讯、礼拜」的恭敬,这个是讲身业,身业要有一些恭敬的态度表现出来。意业,「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内心当中要有一种「和敬」,上敬下和的恭敬心,经常能够随「顺」众生,所以菩萨戒很强调孝顺。清和尚他老人家的开示也说:菩萨戒的根本,一言以蔽之就是孝顺,孝顺心。其实孝顺心的关键点在顺,百孝不如一顺,就是能够顺从众生的心意,这是关键。口业,「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颦蹙,先言问讯。」就是我们在口业方面经常保持这种欢喜心,「远离颦蹙」,「颦蹙」就是不欢喜的相貌,能够经常对众生「言」谈乃至「问讯」。这个地方就是说菩萨持戒的相貌,他是一种调柔清净,他不是刚强、或者冷漠,他是调柔清净的一种相貌。第三个、对于有恩的众生:

  │  ││于恩有情,知恩知报;

  │  │└

  │ ┌┤ 于来求者常行质直,不以谄诳而推谢之。

  │ ││

  对「于」有「恩」的众生能「知恩报恩」,有恩的众生对我们有所请「求」,能够「常行质直」,就是我们能够尽量的尽心尽力去做,「不以谄诳」来「推谢之」,经常要知恩报恩。我们一个人会享受福报,基本上有二个主要的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你要有善业,修福;第二个就是你知道要惜福,要有感恩心。我发觉一个人要能够修福容易,但是惜福难。比如说你看有些人,他同样是善业所感,有些人他在好的地方、好的道场,他就能够住得很快乐,因为他对道场这一切的设施能够心存感恩,所以这些道场的设施制度,他受用起来特别快乐。我们会有快乐,我们知道世间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因缘,不是自然,他为什么会有快乐的感受?第一点、他有善业;第二点、他有感恩心。有些人善业很强,他福报很大,你外面的人看他,他其实已经事事如意了,但是他还是不快乐,他就是没有感恩心。为什么会没有感恩心呢?就是这个人个性刻薄,他容易去找别人的过失。所以一个人快乐不快乐,感恩心扮演重要的角色,饶你福报再大,你不心存感恩,你也不快乐。你总觉得这件事情都是应该的,别人都是应该为你做的,你就处处找别人的过失,结果你不知道痛苦的是你自己。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要我们菩萨对于有恩众生要知恩报恩,念德不念失,经常忆念众生的恩德。忆念众生的恩德,对菩萨本身来说,他容易生起快乐的心情,他经常保持快乐,菩萨首先得到利益。

  这个是讲增上惭愧,我们表现在众生的境界,对于怨家、对于中庸、对于有恩众生的差别相。以下看第二段摄善法戒,我们增上惭愧表现在修善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相貌:

  │ ││┌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暴。

  │ │││

  当然这个菩萨也是要依止财富来过活,就是所谓的「如法求财」,「如法」就是正命过活,不依止非法来求财。非法就是你这个财物获得,要由杀盗淫妄的因缘,这就是非法。菩萨不但是「不」能够「非法」,而且「不」能「以卒暴」的方式。「卒暴」就是一种投机事业,就是你这个菩萨不能去从事赌博、玩股票、买乐透,都不可以。在佛法的意思,不管你今天积集财富是有多么正当的理由,你不能从事这种投机的事业。为什么呢?因为你用投机事业,投机事业本身是有风险的起起伏伏,不管你在家出家,你的内心就会受外境干扰而起起伏伏,即使你因为这样得到财富,你也会破坏你的心性,因小失大、因小失大。如果我们今天通达因缘观,你今天买乐透彩得到奖金,表示你不去买乐透也一样会得到这个奖金,因为你买乐透不是得到财富的因缘,那是一个增上缘。我看美国的杂志上说,他们作一些统计,一个人得到乐透彩以后,他的生命能够继续活十年的不多,而且死亡的时候几乎都是一贫如洗,就是这个乐透彩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诸位想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学过佛法,可以把这个道理看得通看得过去。你想想看,我们平常人生活很正常,我们的善业是点点滴滴慢慢的释放出来。你得乐透彩是怎么回事?你把你多生多劫的善业一次表现出来,暴发型。你想想看,从唯识学的观念里面,强者先牵,你这个善业马上表现出来,暴发型的,这件事情是好事吗?那你剩下的就是罪业…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