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罪业变成强大势力,你的生命怎么会快乐呢。除非你得到乐透以后,你知道这是你过去的善业起现行,要赶快收敛一点,再赶快去修善,把这个钱再去做慈善事业。但是能够看得通的人不多!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菩萨要从事慈善事业,就是要有正命来过活。第二个:
│ │││性常喜乐修诸福业,
│ │└┼
│ │ │于他修福尚能奖助,况不自为!
菩萨的内心欢「喜修诸福业」,这个地方的「福业」,古德解释说是布施、持戒、忍辱,施、戒、忍三种福业;他不但是自己修福,还随喜别人「修福」,对别人「修福」经常保持随喜功德,这一点是菩萨不同声闻人的地方。声闻人欢喜修空观,对于修福报他没有多大的兴趣;菩萨也修空观来调伏自己的自性执,但是他好乐修福。第三:
│ │ │
│┌┤ └若见若闻他所受苦,所谓杀缚、割截、
│││
│││ 捶打、诃毁、迫胁,于是等苦过于自受,
│││
│││ 重于法受及重后世。
│││
│││ 于少罪中尚深见怖,何况多罪!
│││
菩萨亲自「见」到、或者亲耳「闻」到众生「受苦」,受什么苦呢?就是「杀缚」,有众生被杀;或者是看见众生发生车祸,有这种「割截」身体的伤害;或者是众生被「捶打」;或者众生被毁谤「诃毁」;或者是「迫胁」。这种种身心的痛「苦」,菩萨能够感同身「受」,感同身受,菩萨不会幸灾乐祸,会感同身受。第二点「重于法受,及重后世」,这个地方很重要,这等于是修智慧了。前面一科是讲到菩萨的修善是重修福报,这个地方是修智慧。菩萨的感受是偏重在法受。我们一个人的感受有二种:一种是色身的感受,一种是内心的感受。我们在没有学佛法之前,我们想离苦得乐,其实我们对快乐的本质了解不多,其实都是追求那些色身感官的感受,就是眼睛、鼻子、嘴巴,乃至于身体,依止眼耳鼻舌身五根去追求快乐。但这个感官的快乐基本上有一些问题:第一个、它非常的短暂,剎那剎那生灭不能持久。就是你有境界现前的时候它刺激一下,但是这个境界消失的时候,这个快乐就消失掉,这是一种无常败坏。第二个、这个感官的感受会产生过失,这种快乐会产生烦恼跟罪业,「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所以我们在追求感官快乐的时候,也在累积一种罪业、也在为未来的生命累积一种痛苦。你说我们希望离苦得乐,佛陀不要我们追求感官的快乐,那我们的快乐从哪里来呢?就是从法受、从内心的快乐生起。我们内心的快乐是能够持久存在,不需要外境,我们内心当中跟佛法相应的时候,那个法喜的快乐不需要外境的刺激,它能够从白天到晚上、从晚上到白天绵延不断的生起,让我们产生快乐。第二点的这种快乐是没有过失相、没有过失相,它不夹带烦恼罪业。所以这个地方菩萨重视内心的快乐,而不重视外在的快乐,因为外在的快乐是无常败坏的。另外一点菩萨的智慧表现出来是「重」视「后世」的快乐,这个地方也跟众生不同,我们一般人太重视现前的快乐,把今生的因缘看得很重要,乃至于为了追求今生的快乐,他不惜去造罪,牺牲来生的快乐。但是菩萨不会,他会重视他的因地,他不会重视现前的果报,他会思考「我造作这个业对来生是快乐是不快乐」,他思考的是一种来世的快乐。在这种智慧的观察之下,乃至「于」微「少」的「罪」业,都能够生起「怖」畏之心,「何况」是「多罪」!当然这个就是菩萨智慧的表现,他对生命的因缘观能够作比较透彻的观察,他会知道什么是你必须追求的真实功德、什么是一种暂时存在的虚妄相,菩萨在生命当中能够把它简别出来,知道取舍,这个就是在修善的时候一个菩萨种性。第三点、我们把摄众生跟摄善法作一个总结:
│││┌于他种种所应作事,所谓商、农、放牧、事王
││││
││││、书印、算数、善和诤讼、追求财宝、守护储
││││
││└┤积、方便出息、及以舍施、婚姻集会,于是一
││ │
├┤ │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
总之不管是待人、不管是修善的处「事」,一切的「商、农、放牧、事王」,「事王」就是在政府做事,「书印」就是读书刻印,乃至于种种的「方便出息」,「出息」就是出纳会计,总之只要是「如法」的「事」情,菩萨都随喜赞叹、随喜帮助,就是看如不如法。第二点:
││ └于他种种斗讼诤竞、或余所有互相恼害,
││
││ 能令自他无义无利受诸苦恼,
││
││ 于是一切非法事中,不与同事。
只要是会引起口业的「斗诤」、身业的「诤竞」,会使令众生互相伤「害」的,「令」众生产生「无义无利」,「无义」就是增长邪见,对他的智慧有障碍,「无利」是增长烦恼,增长邪见增长烦恼的这些「事」情,这种「非法事」情菩萨「不与同事」。所以菩萨的恒顺众生,他要先以智慧来判断,这个事情是利益众生、或者是损恼众生,然后再加以随顺、不随顺。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休息十分钟。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一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