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二卷

  第十二卷

  好请大家打开补充《讲义》第五页。

  我们这一科讲到持戒种性的相貌,前面二段是讲到摄众生戒跟摄善法戒的相貌,以下的止持我们讲到摄律仪戒,就是菩萨在面对断恶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这当中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总说,第二科是别释。先看总说:

  ││┌─善能制止所不应作,谓十种恶不善业道。

  │││

  菩萨内心当中能够有一种调伏恶业的力量。什么是恶业?有「十种」的「恶业」,事实上下面的文章只讲到七种,身口七支。那为什么叫十恶业呢?因为身口七支的每一支当中都有贪瞋痴的烦恼,所以七支事实上等于十支的意思。我们先看第一个、别释当中的不杀生:

  │││┌不违他命,善顺于他,同忍同戒。

  ││││

  在不杀生当中,就是「不」去恼害众生的「生」命,积极一点要能够「善顺于他」,能够恒顺众生的希望,内心当中安住在「忍」辱跟持「戒」当中,所以不杀生的基本精神是不恼害众生、是不恼害众生。

  我个人的生命有一个小小的经验,提供给大家作个参考。几年前我住在净律寺的普贤院,普贤院是一个独栋的房子,有一天,门外有二只燕子在那边叫,叫得很大声,我在那个地方拜佛,本来是想不管,但是因为叫声很特殊,所以就去看一下。一出去看,哦,这二只燕子准备在屋檐下筑一个巢,好像很高兴的样子。但是牠筑的巢的位子我不欢喜(呵──),因为牠筑在我洗衣机的正上方。诸位都知道,燕子筑巢以后,牠会经常排泄,会把洗衣机弄脏的。我心里想:这个地方的屋檐这么大,你一定要在我的洗衣机上面筑巢,我就不同意。当然人的福报大,我就用布把那个地方盖起来不让牠筑巢,我说:你其它地方都可以筑,但是这个地方不可以。但是这些燕子也很固执,牠一定要在那个地方(哈──),牠就在那边叫,我就不管牠,我就去拜佛了。但是拜一拜的时候,所以我们一个人把心带回家,你要经常跟佛菩萨感应道交,佛菩萨会给你一些消息,我们日间的妄想就会停下来,我内心当中就出现了一句话,就是「恒顺众生」,佛陀要我们恒顺众生,不要对众生有所损恼。所以那个时候我对恒顺众生这句话有点感触,就出去就把遮盖的布拿开了,「你要盖就盖吧」。这二只燕子很欢喜的就盖了一个房子,我就「没关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在下面做一个板子遮盖牠的排泄物。隔那以后,这二只燕子还真是不可思议,看到我就很欢喜,看到我点点头表示很满意,我看牠也跟牠打个招呼,相处到现在都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呵──)。这个意思我在想,有时候我在读「普贤十大愿王」,「恒顺众生」这个地方有深意,从理论上来说菩萨是大功德者,你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那还得了,他内心当中的福报、智慧、见地都不是我们凡夫做得到的,理论上应该是我们去恒顺菩萨,理论上。但是佛陀是告诫菩萨要恒顺众生,你要恒顺众生。诸位知道为什么?如果是我们凡夫去恒顺菩萨,那我们跟菩萨永远没办法交集,因为我们做不到,我们举「我跟燕子」的事情,等燕子来恒顺你,牠就是没有那个见地牠才做燕子,牠要知道一个人要能够忍、要能够让步,牠现在会做燕子?牠若有这种德行早就做天人了,牠就是程度不够、牠不知道让步,所以牠做燕子。所以既然你的德行比牠高,你要让牠、你要随顺牠。诸位要知道一点,如果今天菩萨不恒顺众生,菩萨不可能跟我们在一起的,以菩萨的功德他不可能来到人间的,不可能的,他那个自受用的境界多么的清净安乐,他跟我们在一起完全是大悲心。所以这个地方,「恒顺众生」这句话是很有深意。就是说即使我们今天功德再大,但是你要知道「我们也曾经从苦恼中走过来」,我们以前也跟这些不知道东西南北的众生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们有多一分的包容、宽恕,让众生有成长的空间。所以这个地方「不违他命,善顺于他」,就是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益的因缘,我们尽量要能够恒顺众生的希望,不损恼有情。当然不损恼有情、不杀生的果报是健康长寿;反过来,如果我们经常损恼众生,让众生起烦恼,我们自己的果报就容易短命多病。再看不盗:

  │││├于他事业随彼所欲,废己所作而为成办。

  │└┤│

  不偷盗不但是不偷盗、不盗取他人财物,更主动的说,对于众生的「事业」能够「随彼所欲」,随顺众生的希望来成办众生,使令他的事业能够成办,乃至于这个事业跟菩萨本身的事业有所冲突,菩萨能够「废己所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办」众生的事业。这个偷盗的果报是使令财物不坚固,不能坚固就容易破坏;若能够守偷盗戒、能够不偷盗,财物就能够不虞匮乏。再看不淫:

  │ │├其心温润、其心纯净,恚心、害心不久相续,

  │ ││

  │ ││ 随生随舍,起贤善心。

  │ ││

  不淫的相貌是内「心」经常「温」和善顺,经常保持一种「纯净」之心。什么叫「纯净」之心呢?就是偶尔有一些「恚心、害心」瞋恚之心生起的时候,他马上能够对治,所以「不久相续,随生随舍,起贤善心」。邪淫的果报会使令一个人堕落到污秽卑贱的环境,所以有些人会生长在贫民窟,从小在一种污秽的环境,那就跟邪淫有关系。第四个不妄语:

  │ └┼尊重实语,不诳惑他。

  │  │

  对于真「实语」特别的「尊重」赞叹,「不」欺「诳」众生。这个地方讲真实语倒是满重要的。我们看东西的文化:东方的文化比较偏重在人文的科学,对生命的内涵很透彻的去研究;西方的文化比较偏重在自然科学,研究外在的物质。不过诸位要知道一点就是,其实不管东方、西方的文化有个共同点,就是很尊重真实语,这个真实语很重要。你看曾国藩先生,曾国藩先生是一个通达儒学的大师,他临终的时候,他的弟子跪在地上,请求他最后开示,他就讲出一点「说真实语」,以这个当做你终身奉持的原则。西方的文化也是这样,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可以犯错,但是你没有权力说谎。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人讲话只有二个原则:第一个、你保持默然,这个问题牵涉到你个人的隐私,你可以不回答,你有权力默然。你要嘛就讲真实语,要嘛就默然,讲话就是这二个原则而已。为什么不讲妄语呢?因为你讲妄语,你后患无穷。你讲一个妄语,你后面要讲百千个妄语来掩盖它,你讲出第一句妄语的时候,就表示你永远没办法回头,你没有回头时,那这个业要一直造下去,没有煞车的一天,愈造愈大。那我们一个人为什么会讲真实语呢?这点很重要。你一开始就「相信你自己不圆满」,这个修行很重要,经常保持惭愧心,相信你自己有很多进步的空间,你就容易很坦然的面对你的过失,没错,我本身不圆满,我还在学佛,不要把自己神格化、圆满化,你自己圆满化以后,你就很难面对你的过失,你就会容易去遮盖你自己。你遮盖一次,你后面要用很多的问题来遮盖,一直遮盖,遮盖到最后,你经常活在虚妄当中,你就很难看到真实相。所以妄语牵涉的过失相当的广泛,会让你看不清真实相,严重一点会起颠倒。所以这个地方讲真实语在修行当中是很重要。

  │  ├不离他亲。

  │  │

  这个地方是不二舌,我们「不」要去乖「离」别人的「亲」厚因缘。乖离就是向此说彼,向彼说此,斗构两头。向甲方说乙方的坏话,向乙方说甲方的坏话,破坏别人的亲厚关系。二舌的果报,你就容易招感不如意的眷属,你旁边的朋友没有一个人跟你有好因缘,恶因缘很多,你怎么到这个道场遇到恶因缘,到另外一个道场也遇到恶因缘,这怎么回事呢?就是你有二舌的业在你的内心当中,招感不如意的眷属。不绮语:

  │  ├亦不好乐,不轻尔说无义无利不相应语。

  │  │

  绮语就讲出一些「无义无利」的话,简单的说就是这些戏论的话、开玩笑的话。在修行当中,有时候我们比较枯燥压力,讲讲开玩笑的话无可厚非,但是你不要养成习惯。在律上说:一个人经常讲戏论的话会有什么问题?讲久了以后你这个业、造戏论的业很重,你讲话「言不信重」,就这个问题。就是当你开始要认真讲一些真理、圣贤道理的时候,人家不相信你,也不尊重你。我讲这个话是圣贤之道!是啊,是圣贤之道,但是透过你的嘴巴讲出来人家不相信,这句话由别人讲人家就相信。这怎么回事呢?这是你内心当中那个戏论的业太重,所以你要正经的时候,那个业就表现出来「言不信重」,这个当然对你弘法利生会有障碍。

  │  └言常柔软,无有麤犷;

  │

  │  于己僮仆尚无苦言,况于他所。

  │

  │  敬爱有德,如实赞彼。

  │

  这个是不恶口,就是讲话不要「麤犷」,我们讲话最好是圆融一点,不要像刀剑一讲话就伤人,不但对于长辈,对于下辈的「僮仆」都不要有麤犷的话,对于「有」道「德」的人应该要「如实」的「赞」叹随喜。恶口的果报会使令一个人相貌丑陋,你讲话经常去伤人,你来生的果报会相当丑陋。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

  

  ─《瑜伽师地论》─

  前面的相貌就是「菩萨」持「戒」「种性」的「相」貌。菩萨的持戒种性一言以蔽之,就是菩萨在内心当中产生增上惭愧。增上惭愧从自利的角度来说,就是「虽作恶业,速疾能悔」,菩萨内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他即使生起过失,他马上能够产生调伏、警觉的力量,马上能够改过;第二个、从利他的角度,「于诸有情不极损恼」,他能够以方便力来教化众生,使令众生也能够防非止恶,这个就是菩萨的增上惭愧,也就是菩萨持戒种性的相貌。

  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的开示当中,龙树菩萨讲完〈持戒品〉以后讲一个小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持戒的公案来跟我们作勉励。他说: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曾经做一个大力毒龙,这个大力毒龙的性情特别暴恶,这个是暴燥,牠得到这个果报体,牠就会表现这个恶…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