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好請大家打開補充《講義》第五頁。
我們這一科講到持戒種性的相貌,前面二段是講到攝衆生戒跟攝善法戒的相貌,以下的止持我們講到攝律儀戒,就是菩薩在面對斷惡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這當中分成二科:第一科是總說,第二科是別釋。先看總說:
││┌─善能製止所不應作,謂十種惡不善業道。
│││
菩薩內心當中能夠有一種調伏惡業的力量。什麼是惡業?有「十種」的「惡業」,事實上下面的文章只講到七種,身口七支。那爲什麼叫十惡業呢?因爲身口七支的每一支當中都有貪瞋癡的煩惱,所以七支事實上等于十支的意思。我們先看第一個、別釋當中的不殺生:
│││┌不違他命,善順于他,同忍同戒。
││││
在不殺生當中,就是「不」去惱害衆生的「生」命,積極一點要能夠「善順于他」,能夠恒順衆生的希望,內心當中安住在「忍」辱跟持「戒」當中,所以不殺生的基本精神是不惱害衆生、是不惱害衆生。
我個人的生命有一個小小的經驗,提供給大家作個參考。幾年前我住在淨律寺的普賢院,普賢院是一個獨棟的房子,有一天,門外有二只燕子在那邊叫,叫得很大聲,我在那個地方拜佛,本來是想不管,但是因爲叫聲很特殊,所以就去看一下。一出去看,哦,這二只燕子准備在屋檐下築一個巢,好像很高興的樣子。但是牠築的巢的位子我不歡喜(呵──),因爲牠築在我洗衣機的正上方。諸位都知道,燕子築巢以後,牠會經常排泄,會把洗衣機弄髒的。我心裏想:這個地方的屋檐這麼大,你一定要在我的洗衣機上面築巢,我就不同意。當然人的福報大,我就用布把那個地方蓋起來不讓牠築巢,我說:你其它地方都可以築,但是這個地方不可以。但是這些燕子也很固執,牠一定要在那個地方(哈──),牠就在那邊叫,我就不管牠,我就去拜佛了。但是拜一拜的時候,所以我們一個人把心帶回家,你要經常跟佛菩薩感應道交,佛菩薩會給你一些消息,我們日間的妄想就會停下來,我內心當中就出現了一句話,就是「恒順衆生」,佛陀要我們恒順衆生,不要對衆生有所損惱。所以那個時候我對恒順衆生這句話有點感觸,就出去就把遮蓋的布拿開了,「你要蓋就蓋吧」。這二只燕子很歡喜的就蓋了一個房子,我就「沒關系,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在下面做一個板子遮蓋牠的排泄物。隔那以後,這二只燕子還真是不可思議,看到我就很歡喜,看到我點點頭表示很滿意,我看牠也跟牠打個招呼,相處到現在都沒有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情(呵──)。這個意思我在想,有時候我在讀「普賢十大願王」,「恒順衆生」這個地方有深意,從理論上來說菩薩是大功德者,你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那還得了,他內心當中的福報、智慧、見地都不是我們凡夫做得到的,理論上應該是我們去恒順菩薩,理論上。但是佛陀是告誡菩薩要恒順衆生,你要恒順衆生。諸位知道爲什麼?如果是我們凡夫去恒順菩薩,那我們跟菩薩永遠沒辦法交集,因爲我們做不到,我們舉「我跟燕子」的事情,等燕子來恒順你,牠就是沒有那個見地牠才做燕子,牠要知道一個人要能夠忍、要能夠讓步,牠現在會做燕子?牠若有這種德行早就做天人了,牠就是程度不夠、牠不知道讓步,所以牠做燕子。所以既然你的德行比牠高,你要讓牠、你要隨順牠。諸位要知道一點,如果今天菩薩不恒順衆生,菩薩不可能跟我們在一起的,以菩薩的功德他不可能來到人間的,不可能的,他那個自受用的境界多麼的清淨安樂,他跟我們在一起完全是大悲心。所以這個地方,「恒順衆生」這句話是很有深意。就是說即使我們今天功德再大,但是你要知道「我們也曾經從苦惱中走過來」,我們以前也跟這些不知道東西南北的衆生一樣,所以我們應該對他們有多一分的包容、寬恕,讓衆生有成長的空間。所以這個地方「不違他命,善順于他」,就是只要是對衆生有利益的因緣,我們盡量要能夠恒順衆生的希望,不損惱有情。當然不損惱有情、不殺生的果報是健康長壽;反過來,如果我們經常損惱衆生,讓衆生起煩惱,我們自己的果報就容易短命多病。再看不盜:
│││├于他事業隨彼所欲,廢己所作而爲成辦。
│└┤│
不偷盜不但是不偷盜、不盜取他人財物,更主動的說,對于衆生的「事業」能夠「隨彼所欲」,隨順衆生的希望來成辦衆生,使令他的事業能夠成辦,乃至于這個事業跟菩薩本身的事業有所沖突,菩薩能夠「廢己所作」,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辦」衆生的事業。這個偷盜的果報是使令財物不堅固,不能堅固就容易破壞;若能夠守偷盜戒、能夠不偷盜,財物就能夠不虞匮乏。再看不淫:
│ │├其心溫潤、其心純淨,恚心、害心不久相續,
│ ││
│ ││ 隨生隨舍,起賢善心。
│ ││
不淫的相貌是內「心」經常「溫」和善順,經常保持一種「純淨」之心。什麼叫「純淨」之心呢?就是偶爾有一些「恚心、害心」瞋恚之心生起的時候,他馬上能夠對治,所以「不久相續,隨生隨舍,起賢善心」。邪淫的果報會使令一個人墮落到汙穢卑賤的環境,所以有些人會生長在貧民窟,從小在一種汙穢的環境,那就跟邪淫有關系。第四個不妄語:
│ └┼尊重實語,不诳惑他。
│ │
對于真「實語」特別的「尊重」贊歎,「不」欺「诳」衆生。這個地方講真實語倒是滿重要的。我們看東西的文化:東方的文化比較偏重在人文的科學,對生命的內涵很透徹的去研究;西方的文化比較偏重在自然科學,研究外在的物質。不過諸位要知道一點就是,其實不管東方、西方的文化有個共同點,就是很尊重真實語,這個真實語很重要。你看曾國藩先生,曾國藩先生是一個通達儒學的大師,他臨終的時候,他的弟子跪在地上,請求他最後開示,他就講出一點「說真實語」,以這個當做你終身奉持的原則。西方的文化也是這樣,西方人認爲:一個人可以犯錯,但是你沒有權力說謊。換句話說,我們一個人講話只有二個原則:第一個、你保持默然,這個問題牽涉到你個人的隱私,你可以不回答,你有權力默然。你要嘛就講真實語,要嘛就默然,講話就是這二個原則而已。爲什麼不講妄語呢?因爲你講妄語,你後患無窮。你講一個妄語,你後面要講百千個妄語來掩蓋它,你講出第一句妄語的時候,就表示你永遠沒辦法回頭,你沒有回頭時,那這個業要一直造下去,沒有煞車的一天,愈造愈大。那我們一個人爲什麼會講真實語呢?這點很重要。你一開始就「相信你自己不圓滿」,這個修行很重要,經常保持慚愧心,相信你自己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你就容易很坦然的面對你的過失,沒錯,我本身不圓滿,我還在學佛,不要把自己神格化、圓滿化,你自己圓滿化以後,你就很難面對你的過失,你就會容易去遮蓋你自己。你遮蓋一次,你後面要用很多的問題來遮蓋,一直遮蓋,遮蓋到最後,你經常活在虛妄當中,你就很難看到真實相。所以妄語牽涉的過失相當的廣泛,會讓你看不清真實相,嚴重一點會起顛倒。所以這個地方講真實語在修行當中是很重要。
│ ├不離他親。
│ │
這個地方是不二舌,我們「不」要去乖「離」別人的「親」厚因緣。乖離就是向此說彼,向彼說此,鬥構兩頭。向甲方說乙方的壞話,向乙方說甲方的壞話,破壞別人的親厚關系。二舌的果報,你就容易招感不如意的眷屬,你旁邊的朋友沒有一個人跟你有好因緣,惡因緣很多,你怎麼到這個道場遇到惡因緣,到另外一個道場也遇到惡因緣,這怎麼回事呢?就是你有二舌的業在你的內心當中,招感不如意的眷屬。不绮語:
│ ├亦不好樂,不輕爾說無義無利不相應語。
│ │
绮語就講出一些「無義無利」的話,簡單的說就是這些戲論的話、開玩笑的話。在修行當中,有時候我們比較枯燥壓力,講講開玩笑的話無可厚非,但是你不要養成習慣。在律上說:一個人經常講戲論的話會有什麼問題?講久了以後你這個業、造戲論的業很重,你講話「言不信重」,就這個問題。就是當你開始要認真講一些真理、聖賢道理的時候,人家不相信你,也不尊重你。我講這個話是聖賢之道!是啊,是聖賢之道,但是透過你的嘴巴講出來人家不相信,這句話由別人講人家就相信。這怎麼回事呢?這是你內心當中那個戲論的業太重,所以你要正經的時候,那個業就表現出來「言不信重」,這個當然對你弘法利生會有障礙。
│ └言常柔軟,無有麤犷;
│
│ 于己僮仆尚無苦言,況于他所。
│
│ 敬愛有德,如實贊彼。
│
這個是不惡口,就是講話不要「麤犷」,我們講話最好是圓融一點,不要像刀劍一講話就傷人,不但對于長輩,對于下輩的「僮仆」都不要有麤犷的話,對于「有」道「德」的人應該要「如實」的「贊」歎隨喜。惡口的果報會使令一個人相貌醜陋,你講話經常去傷人,你來生的果報會相當醜陋。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如是等類,當知名爲菩薩戒波羅蜜多種性相。
─《瑜伽師地論》─
前面的相貌就是「菩薩」持「戒」「種性」的「相」貌。菩薩的持戒種性一言以蔽之,就是菩薩在內心當中産生增上慚愧。增上慚愧從自利的角度來說,就是「雖作惡業,速疾能悔」,菩薩內心跟染汙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他即使生起過失,他馬上能夠産生調伏、警覺的力量,馬上能夠改過;第二個、從利他的角度,「于諸有情不極損惱」,他能夠以方便力來教化衆生,使令衆生也能夠防非止惡,這個就是菩薩的增上慚愧,也就是菩薩持戒種性的相貌。
在《大智度論》龍樹菩薩的開示當中,龍樹菩薩講完〈持戒品〉以後講一個小故事,講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持戒的公案來跟我們作勉勵。他說: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時候曾經做一個大力毒龍,這個大力毒龍的性情特別暴惡,這個是暴燥,牠得到這個果報體,牠就會表現這個惡…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