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出來。牠雖然性情暴惡,但是牠過去有善業力,所以還是有大威力。什麼大威力呢?就是一般身體羸弱的衆生,這個毒龍眼睛瞪他一眼,這個衆生就死掉了;如果是身體特別強壯的衆生,這個毒龍吹一口氣,這個衆生也會死掉:牠有這麼大的威力。這一天,毒龍在龍宮裏面想:現在人世間有叁寶住世,我應該利用這個生命有限的時間去求受八關齋戒、去栽培一個福報。大力毒龍就以神通力變現一個人的色身,從龍宮裏面來到寺廟裏面受八關齋戒。受八關齋戒以後很歡喜,得到這個戒法以後,牠就到樹下去打坐,念佛、念法、念僧。打坐的時候打瞌睡了,打瞌睡以後神通力失掉,就現出龍原來的相貌出來,就像大蟒蛇的相貌一樣。這個時候有一個打獵的獵人經過,看到大蟒蛇在樹下盤繞,這個獵人心想:這個蛇的皮太美麗了,我如果把這個皮剝下來送給國王,國王會送我很多的珍寶。這個獵人就用手杖壓住龍王的頭,用刀子剝牠的皮,這一剝的時候大力毒龍就醒過來了,牠心裏想:以我的威力,我可以把一個國家的人民全部殺死,這個人怎麼能夠障礙我呢?但是牠要發脾氣的時候,牠的戒體發揮作用了,牠的內心當中說「不可以,我今天受了八關齋戒,我要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等等」,所以牠就安住在戒體當中,就安忍,這個時候牠就等待這個獵人把牠的身體全部的皮都剝光。剝光以後牠很痛、痛苦,但是牠內心當中因爲有戒體力量的攝受,牠還是保持理性,牠就慢慢的遊到大海去,想回牠的龍宮,但是因爲流血流太多,招感很多螞蟻來吃牠的肉,牠心想「我如果遊到龍宮去,這些螞蟻會因爲這樣而死亡」,所以牠就發了一個願,牠說:我今生用這個血肉來滋養你們的色身,我來生用佛法來滋養你們的法身。發了這個咒願以後,內心當中就安住在牠內心的戒體,牠的肉就全部被螞蟻吃光,就死掉了。死掉以後,牠因爲安住戒體的關系、持戒的關系,就生到忉利天去了。那這個地方是說,菩薩的持戒,他內心當中是增上慚愧。什麼叫增上慚愧?就是說生命是我們所好樂的、善業也是我們所好樂,但是如果生命跟積集善業有所沖突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選擇呢?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我不愛生命,但惜無上道」,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持戒而亡,但是我們能夠得到生生世世的安樂;我們今天貪愛今生的快樂來破除戒法,這樣子你雖然能夠得到暫時的安樂,但是你要付出長劫痛苦的代價。所以這個增上慚愧就是說,他對于善業的追求、對于惡法的斷除産生一種強大的意樂,而這樣的意樂,甚至于不惜犧牲生命的代價,這個就是菩薩持戒種性的相貌,他內心當中看到的是業,他不把今生暫時的因緣看得很重,是這個意思。好,我們看《講義》的二十一頁:
8 己二、障持戒度七
庚一、與聲聞共學戒二
辛一、舉應同法
這一科是「障持戒度」,以下的七條戒,假設我們有所違犯的話,就會障礙我們持戒善根的生起,叫「障持戒度」。這當中有七科,先看第一科「庚一、與聲聞共學戒」,說明菩薩有的戒法是共聲聞修學的,這當中分二科,先看「辛一、舉應同法」,先說明共修之法,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于別解脫毘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 ,製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
「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就像「薄伽梵」世尊(「薄伽梵」就是世尊)在聲聞戒的「別解脫」(「別解脫」是約果法來說,就是持一條戒得一分的解脫)、或者是「毘奈耶中」(「毘奈耶」翻成中文叫調伏,這個是約教法。其實「別解脫」跟「毘奈耶」都是屬于聲聞戒的一個名稱),佛陀在聲聞戒當中,爲了要「將護他故」,爲了保護衆生的善根,而「建立」種種的「遮罪」,這個「遮罪」就是使令「諸聲聞」人很多事情「不」能「造作」。爲什麼製定這些遮罪呢?主要的目的是使令一切「有情」衆生,對于叁寶「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換句話說,佛陀知道衆生的善根生起,是要靠這些聲聞人美好的威儀,就是一些如法如律的美好的威儀,使令衆生對叁寶沒有信心的生起信心、「已」經生起「信」心的「令倍增長」,這個地方是應該共學的。我們再看下一段:
辛二、正明應同
于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
在「聲聞」當中有關護世譏嫌戒,爲護持衆生的善根所安立的戒法,這一點「菩薩」應該要「等」同聲聞來「修學」。這個地方佛陀沒有把它列出來,因爲等同聲聞,你受過菩薩戒也一定受過聲聞戒,所以就沒有把它列出來,但是強調這一點應該要「等」同「聲聞」來「修學」。
辛叁、釋應同意
爲什麼要等同修學呢,它的理由何在呢?
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爲勝,尚不棄舍將護他行,爲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爲勝。
爲什麼在遮罪當中,有關「將護他故」的戒法要等同聲聞修學呢?因爲「聲聞」人他以「自利爲勝」,聲聞人的心情是以出離心爲他的殊勝,他的心情是「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聲聞人完全以自利來當他生命的目標,他「尚」且「不棄舍」去保護衆生的善根,來「護」持「他」的威儀,因爲這樣的威儀,使「令」衆生「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長」,來修「學」佛陀「所」製定的「學處」,「何況」是「菩薩」以「利他」的大悲心「爲」殊「勝」,怎麼能夠不護持威儀來保護衆生的善根呢!這個地方是說這個道理。
這意思就是說,佛法的弘傳是以人爲根本,說是「佛法二寶賴僧弘傳」,意思就是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道理再好,但是佛法的本身不能夠弘傳自己,法本身沒有弘法的力量,這個法能夠在世間普遍的流通,是靠一個有明了性的補特伽羅衆生來擔當這個責任,是要有一個心識,這個心識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達,才能讓這個法燈燈相傳流通後世。衆生對于佛法第一個印象,就是弘法者的威儀、美好的德行。諸位可以想一個簡單的道理,一個法師穿上袈裟,到外面去闖紅燈、隨便嚼槟榔,你想想看衆生對叁寶還有沒有信心?當然是失去信心。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今天我們法師要護持自己的威儀,當然對自己有攝心的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是「將護他」故,使令衆生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生淨信者令倍增長,這一點菩薩一定要等同聲聞來修學,使令正法久住。這個地方是說明與聲聞共學戒。
9 庚二、與聲聞不共學戒二
辛一、遮罪中不共二
壬一、明菩薩不共之法叁
癸一、與不同法
有些地方我們跟「聲聞不」能「共學」,共學的話就犯戒,這當中有二科,先看「辛一、遮罪中不共」,遮罪當中不應該共學,這當中又分成二科,先看「壬一、明菩薩不共之法」,不共學之法,這當中有叁段,先看第一段「癸一、舉不同法」,不同學之法: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于別解脫毘奈耶中,爲令聲聞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建立遮罪,製諸聲聞令不造作;于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
「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如」世尊在「別解脫」當「中」,講到「聲聞」人有關「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聲聞人以出離心爲自體,所以佛陀在製戒的時候依止叁個原則來製戒:第一個是「少事」,換句話說,佛陀製定聲聞人要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事情要減少,事情愈少愈好,就是說有關蓋道場、印經、放生這些都應該少,因爲聲聞人是以出離心爲自體,所以簡單的說就是佛陀要聲聞人少管閑事,就是所謂的少事;第二個是「少業」,前面的事是屬于事物,這個「業」是指人際關系,聲聞人在戒法當中,佛陀是製定聲聞人要盡量減少人世間的往來,人跟人之間的連絡、溝通這些都不需要,因爲你根本不想成就佛教事業,你也就沒有必要跟人家合作,但自觀身行就可以了,所以這點是「少業」,減少人際關系的往來;第叁個是「少希望住」,對于一切人事的境界,你不要存有任何希望跟期待。其實這叁個地方關鍵點在下面這個「少希望住」,這一點是聲聞戒跟菩薩戒最大的差異,從精神上來看就是有我沒有希望。菩薩對生命是有希望的、有希望的,他有二個希望:第一個、他想上求佛道,他想要成就無上菩提的無量功德莊嚴;第二個、他對衆生也有希望,他希望能夠度化衆生,這一點跟聲聞人不同。聲聞人的心情,對于衆生是不是善根進步了、是不是變得比較好,聲聞人認爲他跟我都完全沒有關系。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得出來,聲聞人跟菩薩種性的人對生命的看法有所不同。當然菩薩在初學的時候,也可能安住在少事少業,有可能,他必須要作一些自我調伏的功夫,但是他內心當中是有希望的,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佛陀在聲聞戒當中,因爲要符合聲聞人以出離心爲自體的心情,所安立「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樣的「遮罪」,使令「聲聞」人能夠「不造作」,能夠專心專意的趨向偏空涅槃。在這一個部分的戒法,「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你不應該等同修學,等同修學就是犯戒。
癸二、釋成其相
說明不共學的理由。
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爲勝,不顧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可名爲妙;非諸菩薩利他爲勝,不顧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得名爲妙。
爲什麼在這一部分菩薩不等同聲聞修學呢?因爲「聲聞」人的心情是以「自利」的出離心「爲」殊「勝」,所以「不顧利他」,他對衆生善根的成就與否沒有任何的希望,所以他對「于利他」的事業當中,他是安住在「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一件事情對聲聞來說是一個「妙」法、這是一個契機的法門,因爲這樣的法門契合他的心情、契合他的目標。「非諸菩薩利他爲勝,不顧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得名爲妙。」但是「菩薩」是以大悲心爲殊「勝」,這種大悲…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