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乃至于「不顾自」身的「利」益,经常发愿「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所以在「利他」的事业当「中」,如果我们也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就不契合我们因地所发的菩提心,跟我们当初在佛前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相违背,就是你奉持这样的戒法,你的所作所为跟你当初所发的愿刚好相冲突,这样子就不「名为妙」,因为不契合我们当初的因地发心。说明不能共学的理由何在,就是你的行为必须跟你的目标要相随顺。
癸三、广显不同之法
前面是把不应该共学的理由说出来,这以下说明不应该共学的内涵有哪些。
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奢耶衣 、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如是等中,少事 少业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
这当中有五个法,有五个戒法是不应该等同声闻共学。「如是菩萨为利他故」,这个地方是说明不共学的因缘,就是「菩萨」有必须成办「利他」弘法的事业,你现在准备要筹备一个利他的事业,或者你现在要筹备一个念佛堂、或者你要办一个斋戒会,这个时候你必须要「从」这种「非亲里」的、非亲属的「长者、居士、婆罗门」,乃至于这种「恣施家」,就是有信心的居士家,第一个不共学,你要跟他乞「求」「种种」的「衣服」,多少衣服呢?乞「求百千种种衣服」,在乞求的过程当中,「观彼有情有力无力」,这个要注意,你要知道他的能力是不是堪可,他有多少能力,你就使令他做多少的事情,「随其」能力来加以布「施」。第二个「如说求衣,求钵亦尔」,钵的乞求也是一样。「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这一点在声闻戒是不允许的,就是你自己去求种种的布料,来亲自量身订做衣服;但这个地方菩萨有利他的因缘是可以开缘的。第四个「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奢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憍奢耶衣」(Kauweya)就是高级的蚕丝所做的衣服,乃至于种种的「卧具」,「事各至百」。第五个「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就是财宝,包括黄金白银,乃至到「百千俱胝」,「俱胝」就是亿,乃至于超过这个数目,如果有利他的因缘都可以来乞求积存。「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这个地方是说菩萨有利他的因缘,有五条事,包括衣服、卧具,乃至于财宝,这一点的蓄积上不能跟声闻共学。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即使你有利他的因缘能够蓄存,你都应该要说净,要根据声闻法说净的。好,我们再往下看:
壬二、明同则成犯二
癸一、明染违犯
假设我们跟声闻人共「同」修学,那就「犯」戒了,犯戒当中有「染违犯」跟「非染违犯」,先看「染违犯」:
安住净戒律仪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菩萨」在「利他」的事业当中,假设你不去蓄存这些财宝、衣钵,你是「怀」着「嫌恨心」看不起对方;或者是瞋「恼心」,这个众生过去曾经对不起你,所以你故意不去接受他的财宝。你内心当中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 ,你就是希望少管闲事,这样子就「犯」到你的菩萨戒,就「违」背你当初的发心,这样子「是染违犯」,因为你这样子的嫌弃心、瞋恼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刚好跟你当初的菩提本愿互相冲突,当然所谓的冲突就是会折损菩提心,所以就犯了菩萨戒。
癸二、明非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你内心当中不是安住在嫌恨、恚恼之心,是一时的「懒惰懈怠」,不想发心来成办佛教事业,那个只是一时的因缘,偶尔在菩萨道总是会有一些懈怠的心生起;或者是一时的「忘念无记」,忘了对方的存在,没有去找他来乞求。只是一时的「懒惰懈怠」、或是一时的「忘念无记」,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样子也是「犯」戒,但是犯的是轻的突吉罗罪。
这一条戒没有开缘的情况。这意思就是说,菩萨本身一方面在修行自利之余,他内心当中是有希望,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对于珍宝的蓄存,乃至于衣钵资具的蓄存,这个地方的精神我们再重复看一下。这一条戒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在第二十三页的「癸三、广显不同之法」,一开始佛陀讲得很清楚,「如是菩萨为利他故」,这个地方是一个关键点。你要成办一个利他的事业,你内心当中已经有一个目标存在了,依止这个目标,你才能够去积存种种的资具,就是有利他的因缘出现。假设你内心当中没有利他的因缘,你积存这么多珍宝,刚好是放纵你个人的欲望,你就违背了上求佛道的这种清净心。这个地方就是说,蓄积这些珍宝有一定的目的,不是你个人受用,是你内心当中有一个要成办的佛教事业现前,以这样利他的因缘来蓄存,这样子才是对的。
这个地方是说明与声闻不共学戒当中遮罪的部分;有关性罪的不共学,我们下次再加以说明。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二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