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idth=60>
局俗
通道俗
通道俗
在中國的傳承當中,菩薩戒翻成中文有六種菩薩戒:《菩薩璎珞經》有十條重戒;《梵網經》也是十條重戒;《善戒經》是八條;《優婆塞戒經》是六條;《瑜伽菩薩戒》是四條,第一個是自贊毀他戒、第二個是悭惜財法戒、第叁個是瞋不受悔戒、第四個是謗亂叁寶戒,有四條。好,我們回到《講義》的第九頁。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說明的,在《菩薩璎珞經》跟《梵網經》的重戒都講十條;《瑜伽菩薩戒》只講四條,沒有把殺盜淫妄這四條戒列入菩薩戒裏面。古德的解釋有二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因爲你受菩薩戒,你次第一定先受過聲聞戒法,如果你是在家居士,你一定先受過五戒,你如果是出家衆,你一定受過沙彌或沙彌尼戒,在前面的五戒跟沙彌沙彌尼戒已經有四重戒了,所以《瑜伽菩薩戒》就不再重複,只提到菩薩增上戒不共于聲聞的地方就可以,所以它只列出四種他勝處法,這是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菩薩行者「若順若逆」都是度化衆生的方便,就是說殺盜淫妄在利益衆生的因緣之下是有種種的開緣,後面也會講到四重戒開緣的情況。但是《瑜伽菩薩戒》所安立的四種他勝處法,是一切時一切處都不可以開緣,不管你是自利、不管你是利他,這四條戒法都不允許開緣,這四條戒法只要有所違犯,就會嚴重的傷害你的菩提心。所以在《瑜伽》當中但安立這四條戒,因爲這四條戒是絕對不能開緣的,所以安立四種他勝處法,是這樣的一個因緣。好,我們再看下一科:
丁二、征釋戒相二
戊一、征問
這以下是用問答的方式來說明四重戒法的戒相,先有一個問,先看「征問」:
何等爲四?
這是一個問,以下回答。
戊二、辨釋四
1 己一、自贊毀他戒
回答當中,先看「戊二、辨釋」,分別的解釋。解釋當中有四條,先看第一條戒「己一、自贊毀他戒」。這一條戒事實上具足二種過失:第一個過失是「自贊」,叫做自贊己德,你自己贊歎你的功德,你向別人宣揚你自己有布施、持戒、忍辱的種種功德;第二個過失是「毀他」,毀他之短,你毀謗他人的過失。當我們的身口意出現了自贊跟毀他這二種條件,就正式的犯到這條戒,這叫「自贊毀他戒」。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爲欲(lābha)貪求(adhyavasita)利養恭敬(satkāra),自贊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
一個安住在菩提心的「菩薩」,「爲欲貪求利養恭敬」,「欲」指的是希望,這個希望就是整個犯罪的動機。說這個人他爲什麼會做這件事情?他內心當中有一個希望。什麼希望呢?「貪求利養恭敬」,他要「貪求」更多的「利養」、財物資具,或者是要博取種種的「恭敬」,得到別人的尊重贊歎。有些人比較重財物;有些人對財物很淡泊,但是對名聲看得很重,他比較資深、你比較資淺,你站在他的前面他就不高興。總之,他內心當中對「利養恭敬」有所「貪求」,他就采取了「自贊」己德、「毀他」之短的過失,這個就是「第一他勝處法」。 這個地方的「他」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地方的「他」有二個他:第一個、從自贊己德的角度,這個他叫做貪欲的煩惱,你對叁界的果報有所貪求;第二個、毀他之短所帶動的煩惱是嫉妒心,不耐他榮:所以這個地方的煩惱,是貪欲跟嫉妒這二個煩惱所構成的,叫「他勝處法」。
這條戒對我們整個佛教的興衰基本上是有關系的。佛教興衰在人事的和合。在《涅槃經》上說:魔王要是看到有二個普通的居士在鬥爭,他內心起歡喜心,但是這個歡喜的相貌不是很明顯;這個魔王要是看到二個住持正法的菩薩互相的毀謗鬥爭,魔王起大歡喜。爲什麼呢?譬如二虎相鬥,一死一傷,這就表示佛教即將要衰亡。因爲「自贊毀他」很容易造成人事之間的不和,佛教的推廣就會産生障礙,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倒是要注意。
這個「自贊毀他」,我們應該要修隨喜功德來對治。整個佛法的事業其實不是單一的因緣,諸位如果慢慢思惟整個衆生的因緣是多元化的因緣,所以我個人經常用一個偈頌自我勉勵,這個地方提出來給大家作參考,我經常想的一個偈頌就是:「成事不必在我,隨喜一切功德。」就是說佛教的事業,有很多人會創造很多的功德,能夠住持正法、續佛慧命,這個功德不一定是我要去做,我也可以扮演一種次要的角色,乃至于我根本沒有參與都可以,我們在生命當中不要把這個「我」看得太重要。當然佛法是講無我,但是我們一個初心菩薩,剛開始不要這麼高的標准說是「我空」,就是把這個自我意識壓低一點,壓低一點就是說「成事不必在我」。世間上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出現,這個功德不一定要我去做,很多人去做都可以。這個功德出現在別人的身心上,我是用什麼心情呢?「隨喜一切功德」,只要我發出我的隨喜,我對這個功德就有一種參與感。換句話說,其實我們采取自贊毀他,對我們自己完全沒有好處。諸位想想看,我們今天去毀謗他人,他人的功德不會跑到我的身心上,不可能,你只有給自己障礙,成佛之道自己障礙自己。當然今天一個人會自贊毀他,這個人應該是多少有一點資糧了,有點資糧的時候,你應該壓低自己的姿勢,不一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自己去做。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要修隨喜功德來對治,這是第一條「自贊毀他戒」。
2 己二、悭惜財法戒
前面的「自贊毀他」是對于沒有得到的利養恭敬去追求,所以只好采取自贊毀他;「悭惜財法」是你已經得到的財物、或者是佛法,你用悭貪的心情不肯布施出去。前面是沒有得到的去追求,這個是已經得到的沒有加以布施而犯到這條戒。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悭(lobha)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惠舍;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性悭(matsarya)法故,雖現有法而不舍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
這條戒有二個情況:第一個是這個「菩薩現有資財」,表示你內心當中的確是有資財的,但是「性悭財故」,就是你多生多劫産生了習性,對財物産生一種悭貪的個性。因爲你的悭貪,結果「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這個「苦」指的是殘廢病痛,這個衆生身體有殘廢、有種種的病痛,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有貧」,「貧」就是說他身體雖然健康,但是物質缺乏;第叁個「無依」,「無依」是指年老孤獨,年紀特別老,孤獨沒有依靠;第四個「無怙」,「無怙」是指年幼無養,年幼沒有人去照顧他:這四種人都是屬于菩薩所應該要資助的對象。這個時候這四種境界在菩薩的生命當中出現了,「正求財者來現在前」,「正求財者」是指對方的乞求是合理的乞求,換句話說,他對你的乞求是你做得到的,菩薩本身有能力能夠做得到,這叫做「正求財者」。這個時候菩薩「不起哀憐之心而修惠舍」,不修施舍,這個是對財物的悭惜。第二個是對佛法的悭惜,「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正求法者」是指衆生他具足聞法的根機,要是聽聞這個法以後,他能夠産生信解、乃至能夠依教奉行,他有這種聞法的根機。菩薩「性悭法故」,他對自己所擁有的佛法産生悭貪,「雖現有法而不」加以「舍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這個時候菩薩好不容易栽培的菩提心,就被他內心的悭貪煩惱所破壞了,叫做「第二他勝處法」。「第二」個「他」指的是悭貪煩惱。悭貪的過失,蕅益大師說「悭財者,世世貧窮」,我們今天對財富的悭貪是産生貧窮的果報。「悭法者,生生愚癡,不可不」懼也。對佛法的悭貪,你來生會産生愚癡的果報,所以不可不懼也。(X51,381c)
在經論上講一個小故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比丘,老比丘是年輕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也想努力的修學佛法,但是他根性愚鈍,雖然努力的修學,但是都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就放棄了學習去做一些事務性的工作。當然這樣下去,等于是身雖出家而心不入道,心中沒有道法的攝受,這樣子就空度光陰一天一天過去了,到年紀大的時候戒臘很高。這個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要請僧團去應供,要做一個供僧的修福法會,大衆僧團就開會說:這個老比丘的戒臘最高,如果他去參加應供,按照戒臘他要坐在首座,他到時候要爲大衆開示,但他又不能開示,就有損僧團的聲譽。所以僧團執事就決定不讓老比丘參加,派老比丘去掃大殿的門口。這個時候大衆師都去參加應供了,老比丘去掃大殿前面的廣場,他愈掃地內心就起慚愧心,他想:我出家這麼多年,真是慚愧,在叁寶的加被之下,身雖出家而心不入道。這個慚愧心生起以後,他就想要以自殺來謝罪,就找一條繩子吊在樹上准備上吊。這時候大智慧光明的佛陀就現前了,佛陀就明知故問說:某某人你要幹什麼呢?這個比丘就如是如是的報告。這個時候佛陀就善巧的诃責這個比丘:你知道你爲什麼會生生世世這麼愚癡嗎?佛陀說:你在迦葉佛時代是一個叁藏法師,因爲你做法師的時候悭法,你內心當中有殊勝的法門,你不願意宣揚出去,因爲悭法的緣故,所以招感這個愚癡的果報。這個時候老比丘就向佛陀至誠的忏悔,佛陀爲他宣說四聖谛的法門,苦集滅道的法門。當然這個有善根的人,這個「善根」佛法說是金剛種子,跟一般善業不同,善業是生滅法,他這個善根可能會被一時的罪業所遮障,但是它不能被破壞;所以他忏悔以後、把罪障消滅以後,佛陀跟他講四聖谛法,他當下就證得阿羅漢果,啓發他的智慧。佛陀說:你現在去應供還來得及(哈),他以神通力到居士家就坐在首座。大衆師都很緊張:诶,這個老比丘怎麼跑過來了呢?但是他吃完飯以後爲大衆師開示,辯才無礙,他把他過去的善根都表達出來了,大家都聽得非常的歡喜。這意思就是說,不管是財物、不管是佛法,一定要讓它流通,流通了以後,我們自己才能夠從流通的過程當中産生增上。假設我們加以悭惜,我們對自己就會産生障礙。
當然愛著財物、愛著佛法是我們過去的習性,不過我們可以從一個偈頌來思惟這當中的道理,宗喀巴大師在《廣論》當中講一個偈頌值得我們思惟,他說:「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我們可能會因爲過去的善業,我們今生積集了財富、或者是佛法,對于今生的財富我們有二個選擇:第一個、我們把它占爲己有。一般人對自己的生命沒有安全感,以爲「財富是我的歸依處,我只有依止財富才能夠離苦得樂」,這樣的想法可是害了你自己。爲什麼呢?「諸未施財無常滅」,就是說你把這種無常敗壞的財富占爲己有,不管你願不願意,當死亡到來的時候,死亡的法會把你的財物破壞,你對財物再也沒有使用權,你離開人世間的時候,這個財物就不再屬于你的,你就什麼都沒有了。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遲早有一天要離開你的財物,你對財物的悭貪,反倒是在整個過程當中你累積一個悭貪的業,你來生會因爲這樣子而貧窮,所以「諸未施財無常滅」。第二個選擇,「由施反成有財庫」。我們今天可以選擇把財物布施出去,在布施的過程當中,我們會累積一個善業,就是把財物換成善業。因爲當死亡到來的時候,死亡能夠破壞我們的財物,但是死亡不能破壞我們內心的善業,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會把無常的財物轉成堅固的善業,你來生會因爲這樣的善業而繼續得一個安樂的果報。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講一個譬喻來解釋這個道理,他說:在森林當中有二戶人家,這二戶人家都是有錢人家,這個時候這二戶人家突然間起火,火燒得很厲害。有一戶人家,他光顧著救火,就拿這個水去潑房子,結果這個房子還是被燒掉了,沒有辦法救了;另外一戶人家是有智慧的,他看到這個火勢如此的猛烈,他知道這個時候救火沒有辦法,他就趕快利用剩余的時間,到房子裏面把價值的珍寶拿出來,到其它地方再蓋一棟新的房子。龍樹菩薩講這個故事是說:世間上有二種人:第一種人就是房子被無常的火所燃燒,就是我們一天一天的面臨死亡,我們愛惜這個生命不願意布施,結果死亡的時候全部都破壞了;一個有智慧的人,他能夠運用生前的時候加以布施,結果「由施反成有財富」,把無常的財富轉成堅固的善業,來生還可以繼續受用。我們應該從因緣法上去思惟,來對治我們的悭貪,這個是第二條戒「悭惜財法戒」。
3 己叁、瞋不受悔戒
前面的二條戒都是依止貪心跟貪心的等流所造成的罪;這以下是依止瞋心,瞋心所做的罪。好,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kroda)纏,由是因緣,不唯發起麤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懷猛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谏謝;不受、不忍、不舍怨結:是名第叁他勝處法。
一個「菩薩」他「長養如是種類忿纏」,「長養」就是數數現行不修對治,菩薩對煩惱一次一次的活動,他內心當中完全不采取對治的行動,就是放縱它,一次一次的放縱。放縱什麼煩惱呢?「如是種類忿纏」,「忿」是瞋恚心,「纏」是煩惱,煩惱活動的時候會纏縛內心,使令內心不自在。這個地方製戒的意義有叁種層次,「種類」就是層次,事實上是有身口意叁種瞋恚的層次,這叁種層次具足了,才構成了犯戒的條件。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