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頁,「己叁、瞋不受悔戒」。
「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一個「菩薩」他平常對于瞋心的煩惱,是數數現行不修對治,經常放縱自己身口意的瞋恚,「由是因緣」,因爲經常放縱的關系,他就出現了這種身口意叁業的瞋恚。先看口業的瞋恚,「不唯發起麤言便息」,他發動這種「粗」惡的「言」詞來漫罵對方,口業;「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這個是屬于身業的瞋恚,因爲瞋恚心遮「蔽」了自己的菩提心,所以他采取用「手」、或者是腳來傷害對方、或者是用「石塊、刀杖,捶打、傷害」去「損惱有情」衆生,這個指的是身業的瞋恚;第叁個是意業,「內懷猛利忿恨意樂」,內心當中有很強烈堅固的瞋心:他的身口意經常有這樣的瞋心。「有所違犯」,這個是指外在的境緣現前,衆生對他有所違背、或者是侵犯,衆生所做的事情不能滿足他的心意。「他來谏謝」,衆生做了違背侵犯的事以後,衆生已經如理如法的向「他」來「謝」罪、悔過。這個菩薩「不受、不忍、不舍怨結」,他不接受對方的忏悔,也不能隨順對方的忏悔,內心當中不願意放棄瞋心的相續,他內心願意讓這個瞋心繼續的相續活動下去。這樣子這個菩薩就犯到了「第叁他勝處法」,這個菩薩的菩提心就深深的被他的瞋心所破壞,「第叁他勝處法」。
我們先講瞋心的過失,再講對治的方法。在《佛說決定毘尼經》(大12,38c)上說:一個菩薩以貪心來犯戒,這個是輕戒。因爲你這個貪心,犯戒當然對菩提心有傷害,但是這個傷害還不是非常重,所以叫做輕戒。但是以瞋心來犯戒是名重戒。何以故?以斷自他善根故。一個菩薩動不動就起瞋心,使令衆生不敢親近你,這樣子就失去你度化衆生的大悲,大悲心失掉就沒有菩提心。我們一個人會發脾氣,有二種人會發脾氣:第一種人是放逸的人,他有事沒事就發脾氣了,這個我們就不講了,這個人的生命也沒什麼目標了,他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了;第二種人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就是這種人個性特別清高,他做什麼事有他的原則章法,這種人多數對名利淡泊,但是他原則太多,別人就很容易觸惱他,他就發脾氣了。怎麼辦呢?「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瞋心是因緣所生,也可以假借還滅的因緣來對治。蕅益大師對于瞋心開出二個法門:第一個、我們去思惟「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就是從業果上來思惟。就是說生命就像一個水流,它是一個流動性,這當中生命的每一個點都具足了傳承性跟開創性,我們現前的生命對望著過去,我們看到過去,我們今生是在承受過去的果報,就是你前面的水流是髒的,現在當然是髒的。所以我們現在的生命,一方面傳承過去的業:如果是善業起現行,你當然就是安樂;如果是罪業起現行,你就覺得這段時間處處不如意。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第一點。第二個、最重要的就是說我們的每一個生命具足開創性,又不斷去傳承。我們面對這個苦樂果報的時候,我們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又會決定我未來的果報。所以我們每一個生命本身,對望過去是一個果報,對望未來生命它又是一個新的因地。
我過去在佛學院做執事,帶了一批新生,這當中有一個居士來佛學院讀書。當然一個居士剛剛來到佛學院,心思粗重這難免的。他做香燈的時候,就把大殿內一個很漂亮的碧綠色大理石做的香爐打破了,破成好幾塊了。(哈哈)同學很緊張,就把我叫了去。我一看,內心當中也是非常不高興:這個香爐好端端的怎麼會打破在地上呢?但那個時候我就說:你把這個香爐拿起來,用強力膠粘一粘再放上去。爲什麼呢?那個時候我想:這個香爐已經打破了,我不管做什麼事都無濟于事。我有二個選擇:第一個、讓事情更好;第二個、讓事情更糟糕。只有這二種選擇而已,沒有其它的選擇。今天我發脾氣,只會讓這個因緣變得更錯綜複雜。今天這個東西會打破,不是他打破的,我們要這樣思惟;不要說「你打破的」,那這不是他生嗎?「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個香爐什麼時候會破,它有它的因緣。今天這件事情果報已經出現了,我今天發脾氣,可能這個居士會因爲自責而住不下去了,這就障礙了他的善根,我又造了一個罪業了。本來香爐打破已經很遺憾了,現在如果又出現另外一個遺憾的事情!所以我們今天要想想看:我們今天遇到事情就發脾氣,其實你發脾氣只有讓事情更糟糕。你回憶你今生過去當中所做的經驗,你有哪一件事情因爲發脾氣變得更好?我看沒有,絕對沒有。所以我們發脾氣,對自己、對衆生都沒有一點好處。所以我們今天遇到事情不如意,一定要思惟:這個背後一定有它的業力,不是誰去主宰這件事情,不是上帝、也不是他做的、也不是你做的、也不是誰做的,是因緣的力量促使這個境界出現。過去的因緣不是我們能夠控製的,重要的是我現在怎麼去面對這個因緣。你可以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好,心平氣和的,隨緣消舊業,事情過了就算了,不要再繼續的錯下去。或者你願意發脾氣,讓事情搞得更複雜,讓這個惡因緣相續下去。所以我們說菩薩爲什麼要有正知見?你光是有菩提心、有一股的沖動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你對生命的觀察不夠透徹,你就是障礙重重,你的菩提心很快就會失掉。所以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要知道一件事情的出現一定有它的業力,我們應該去面對承當,乃至于化解這個業力,不要再繼續造罪業。所以第一個、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當然這是比較消極的一個面對。
第二個、蕅益大師說「轉逆緣成菩提道,把他當善知識想」。站在一個菩薩道曆事練心的角度,其實我們的生命酸甜苦辣都需要(哈哈),這樣你的營養才會均衡。你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是順境,這件事情不是吉祥。爲什麼呢?我們有的功德在順境當中可以栽培,比如說你的信心,你對佛法的信心,你在順境當中容易成就;但是有的功德必須在逆境當中成長,就是你對衆生的寬恕跟包容。你對衆生的寬恕、包容不可能在順境當中栽培起來,你如果是一直在順境中成長,你不可能對衆生産生寬恕跟包容,而寬恕跟包容是修大悲心的基礎,你對衆生起大悲心,不是他處處隨順你,你才對他起大悲心,你一定要去寬恕他的過失,讓他有成長空間。所以在菩薩道當中,當然你一個人逆境太多也不好,這個挫折感太重,你要是對佛法的信心不夠,你也會退失菩提心,所以我認爲酸甜苦辣(笑)最好是都平均最好。一個人有一點順境、有一點逆境,在順境當中保持我們的精進,在逆境當中考驗我們的忍力,看你自己過得了過不了關,你能夠跨得過去,你內心的忍力又增長一分。
我親近過忏公師父一段時間,我覺得忏公師父他老人家在教導弟子,他主要是二個法門、二個重點:第一個、老人家在培養你的行力,他強調拜佛、念佛,「不能拜叫他拜,不能念叫他念」,多拜佛,從行力當中積功累德;第二個、他要弟子們培養忍力,他經常會在生活當中出一些考驗,這個考驗有時候是沒什麼道理,在考驗你對逆境的忍力。我們一個人行力強,如果你沒有忍力,你那個功德不能保持下來。所以你看佛陀講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爲什麼佛陀講布施、持戒還要講忍辱呢?因爲忍辱就像倉庫一樣,譬如倉庫能夠珍藏珍寶,你布施、持戒所成就的功德,假設你沒有忍力,你的功德就容易破壞,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所以忏公師父有一次對我們弟子開示說:一個人要成就大功德,一定要有忍力,忍辱以積大德,如果我們今天動不動就發脾氣,你這個人成不了大事情。所以這個地方,一方面「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一方面把這個逆境當做是自己菩薩道的一個考驗,看你是不是能夠忍得過去。這是第叁條「瞋不受悔戒」。我們看第四條:
4 己四、謗亂正法戒
前面一條戒是瞋心所引生的過失,這是愚癡、邪見。「謗」就是毀謗,「亂」就是混亂,毀謗混亂大乘的「正法」,依止邪見跟愚癡來毀謗混亂大乘正法,就是正式犯到這一條戒。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謗(apavada)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
這個「菩薩謗菩薩藏」,他毀謗大乘的「菩薩藏」。他用什麼方式來毀謗呢?他內心當中「愛樂」,以「宣說」的方式、或者「開示」的方式、或者「建立」的方式「像似正法」。「宣說」就是文字的宣揚,寫出很多的東西、或者是講出一些話,從文字來「宣說像似正法」;或者是「開示」,「開示」就是把義理加以發揮,義理的發揮叫開示;「建立」,「建立」就是安立宗旨,他不但是用文字宣說、義理發揮,他把這樣的一個觀念安排成一種修學的宗旨:對于「像似正法」加以「宣說、開示、建立」。什麼叫「像似正法」 ?蕅益大師解釋說:實非大乘正法,而相似于大乘正法。它本身不是大乘正法,但是聽起來又好像是大乘正法。舉個例子,有人說:「大乘行者以大悲心故,要生生世世的流轉,所以大乘菩薩不斷煩惱。爲什麼?依止煩惱來滋潤生死。」我後面會講到,這叫「像似正法」。事實上菩薩在叁界流轉是依止清淨的願力,不是依止煩惱來招感生死。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它實際上不是大乘正法,但是像似大乘正法。這個「像似法」是怎麼産生的呢?以下說出它産生的因緣。第一個「或自信解」,這個人自己生起對大乘像似正法的信解。自己生起信解有二種情況:第一種人、他但修行門,不學教理。這個人他出家以後一路的修習行門,他行門的加持會讓內心産生一種強大的堪能性,他會在這個強大的堪能性當中自己想出一個道理來,那這個道理並沒有經過教理的印證,很可能就錯誤了。所以說「但修行門不學教理」,沒有經過佛法清淨的傳承,就會産生一種「像似」似是而非的觀念,他把這個像似…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