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一卷▪P2

  ..續本文上一頁肆、結示勸修  今初。

  我們這次《菩薩戒》的講授分成四大科:第一個「解釋標題」,這個標題往往能夠總持一本戒的整個內涵,所以我們先對戒經的標題作一個解釋;第二個「修學宗要」,《瑜伽菩薩戒》有四重四十叁輕的戒文,這個戒文在學習之前,我們應當對菩薩戒修學的宗要、大綱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否則你不知道這個戒文的會歸處,到時候我們就是茫茫然沒有目標,所以我們先把這個修學菩薩戒的綱要標出來,讓大家有一個會歸處;第叁個「隨文釋義」,正式的隨順戒文來解釋其中的義理;第四個「結示勸修」,把《菩薩戒》的修學方法作一個總結。這次《菩薩戒》我們就分成這四科來說明。

  壹、解釋標題叁

  甲一、總釋標題

  「解釋標題」我們分成叁科,先看「甲一、總釋標題」,先作一個總標的說明。

  ┌瑜 伽┐

  │  ├本

  └菩薩戒┘

  我們這次戒文的題目叫做「《瑜伽菩薩戒本》」,「瑜伽」是一個譬喻,「菩薩戒」是一個法、是一個法門,法喻雙舉,故名「瑜伽菩薩戒」。我們先解釋「菩薩戒」。「菩薩」是印度話,本來的意思叫做「菩提薩埵」,有四個音;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它省略簡稱爲「菩薩」。「菩提薩埵」翻成中文的意思叫覺有情,覺悟的有情。覺有情有二個內涵: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他是已經覺悟的有情。我們衆生在叁界流轉,我們的內心是顛倒的,不知道東西南北,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事情會讓我們痛苦、什麼事情會讓我們安樂,我們完全不明白,就是完全跟著感覺走。我們凡夫的心情,就依著你心情的直覺──現在要做什麼事,你就去做什麼事,沒有判斷力,這個叫做無明。菩薩不然,菩薩內心當中已經開啓了智慧的光明,他能夠引導他的行爲,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清楚分明的,所以叫做覺有情,他已經從無明當中産生覺悟,他開始用智慧來引導他的身口意叁業,這是第一個內涵。所以雖然我們做慈善事業,但是我們內心當中沒有産生智慧的光明,那不能說是菩薩,只能夠說是一個善人,修善之人。第二個內涵就是覺悟一切有情。前面已經覺悟的有情,是針對菩薩他自己成就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贊歎菩薩利他的功德,菩薩他有大悲心,能夠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來開導衆生,使令衆生也能夠趨向于覺悟,這就是覺悟一切有情。所以這個「菩薩」的意思,就包括了自利跟利他的一個修行者。「戒」就是一個軌範,身口意的修學軌範。所以「菩薩戒」就是一個有志于自行化他的修行者的修學軌範,叫做「菩薩戒」。就是你內心當中下定決心,在你的生命當中,你想要自利、你也想要利他。你應該怎麼做呢?就是奉持菩薩戒法,這個當中有很明確的指導──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來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那這個叫做「菩薩戒」。

  「瑜伽」是一個譬喻,也可以說是一個贊歎。「瑜伽」的意思就「相應」,這「相應」的意思就是相應于大般涅槃。佛法對于生命的看法是「因緣觀」,就是說你今天有什麼果報,是因爲你因地造了什麼業而來的,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就是說你今天造五戒十善,這個業是隨順于人天的果報;你歡喜修習四谛十二因緣、修習空觀,你這個業就是帶引你趨向于偏空的涅槃;我們今天能夠奉持菩薩的戒法,我們的內心就能夠産生一種強大的力量,來引導我們趨向大般涅槃、趨向佛的萬德莊嚴。所以這個「相應」是在贊歎我們奉行菩薩戒以後所産生的一個功德,就是有趨向大般涅槃的力量,所以叫做「瑜伽」。「本」就是依止的意思,就是我們修學菩薩戒法的一個依止處,叫做本,就是佛法是有根據、是有本之學,這叫「本」。這個地方是簡單的把「瑜伽菩薩戒本」作一個說明。

  戒法,當然我們有世間的戒法跟出世間的戒法。世間的戒法就是五戒、八關齋戒。我們講出世的戒法,大方向是二個戒法:一個是聲聞戒,一個是菩薩戒。聲聞戒跟菩薩戒的差別:聲聞戒又叫做護世譏嫌戒,菩薩戒叫做常住佛性戒,佛陀製這二個戒的目的、宗旨是不一樣。聲聞戒法的目的是要令正法久住,就是佛滅度以後,「佛法二寶賴僧弘傳,僧之所系唯依戒住」,就是佛滅度以後,佛陀希望他的正法在世間流傳,就必需有聲聞衆來住持這個正法。而聲聞衆的修學軌範必須要遵守聲聞戒法,因爲聲聞戒當中有很多的事項是在保護一個出家衆的威儀,使令居士「未生信者令生信,已生信者令倍增長」,靠著聲聞人奉持美好的威儀,讓居士生起恭敬之心,因爲這個恭敬心,他能夠修習佛法得到解脫,所以我們看聲聞戒的製戒因緣,都是要等待因緣才製戒的。菩薩戒不同,菩薩戒法是佛性常住戒,它是約心地安立的,不是約外在的事相安立的,所以你看菩薩戒法是不必等待因緣,佛成道以後頓製菩薩戒,馬上把菩薩戒法製定出來。也就是說,聲聞戒是一種護世譏嫌戒,當然有它一定時間、空間的因緣,每一個時空不同,所以每一尊佛在製廣教戒、略教戒的因緣就會有所不同,因爲每一個衆生的譏嫌因緣不同。但是菩薩戒是依止每一個有情衆生一念的心性來製戒,這個現前一念心性是超越時空的障礙,所以不必等待因緣,就是在任何時空的有情衆生,只要你奉持菩薩戒法,就能夠引導你顛倒苦惱的心趨向光明安樂的境界,這樣的因緣是超越任何時空的差別,所以叫做菩薩戒。這個地方與聲聞戒有所差別,它不等待因緣而製戒,所以叫做佛性常住戒,也就是相應于大般涅槃的意思。好,接下來我們看第二段:

  甲二、別明戒法

  ┌菩薩種性

  ┌一、受體┤

  │  └發菩提心

  │

  │  ┌攝律儀戒─斷德

  │  │

  ○菩薩戒┼二、隨行┼攝善法戒─智德

  │  │

  │  └攝衆生戒─恩德

  │

  │  ┌以上品纏犯重戒

  └叁、失舍┤

  └退舍無上菩提心

  前面是一個總標。這以下把菩薩戒的「受體」,受持菩薩戒所依止的戒體;跟他的「隨行」,他所依體起用、或者說依體起護所産生的這些戒行;第叁個是「失舍」,就是菩薩戒退失、棄舍的因緣:我們把它作一個說明。先看「受體」,我們是在什麼因緣之下成就菩薩戒的戒體呢?這當中有二個因緣:第一個是成就「菩薩種性」,第二個是你真實「發菩提心」。

  我們先講「種性」。在《瑜伽師地論》當中,講到我們衆生有五種的種性:第一種是無性種性(有無的無,佛性的性),這種種性的衆生,他內心對于善法特別好樂,對于五戒、十善的善法特別好樂,但是他沒有出世的善根,你跟他講空性的真理、佛性的真理,他不生好樂,他只希望能夠修習善業,成就來生安樂的果報,如此他就滿足了,這種種性我們判爲無性種性,他歡喜修習善業。第二種是聲聞種性,聲聞種性的內心好樂四聖谛的法門,對于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尤其對于苦谛的觀察特別好樂,所以聲聞人的觀察偏重在苦谛,他一想到叁界是苦,他對于這樣的思考特別好樂,因爲從苦谛當中刺激他要出離的心情,這種人他有這樣的性格傾向,我們把他判做是聲聞種性,歡喜觀察四聖谛法。第叁種人叫做緣覺種性,緣覺種性的智慧比聲聞種性更高,他不觀察這些叁界的苦果,他是觀察十二因緣,就是生命的因緣是由無明緣行,乃至生老病死,所以根源在于你現前一念的無明、愚癡顛倒,認爲在生命當中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叫做我愛執。所以緣覺人他願意去回光返照他這一念心、這個我愛執的一個相貌,消滅我愛執而成就解脫。所以聲聞、緣覺同樣是以出離心,但是在聲聞衆是偏重觀察苦谛,緣覺衆是觀察無明,這個地方有差別。第四種是菩薩種性,菩薩種性內心當中對于六波羅蜜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廣修福德、廣修智慧、自行化他的法門特別好樂,這個就是菩薩種性。第五種是不定種性,就是這個人不決定,他要是遇到小乘師父告訴他小乘法,他就學小乘法;遇到大乘法師爲他演說大乘法門,他就歡喜大乘法門:這種人叫做不定種性,不決定的。我們今天要能夠納受菩薩的戒體,你必須在你的內心當中産生菩薩種性,就是你對于菩薩道的六度法門內心有好樂的心情,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後面進入戒文的時候,你就會清楚的看到佛陀在戒文當中,很多地方都在表明這個概念。就是說你身爲一個菩薩,你剛開始是一個起點,你可能只是發了一個菩提心的願望,你也可能什麼事都不能做,你也沒有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但是你內心當中對于這種六度的法門,是打從內心的好樂,這個是重要的關鍵點,就是你內心當中,你真實的是一個菩薩種性,你對這個法門有一種承當的力量,雖然你什麼都還沒開始做,但是你要有這樣的種性,你才能夠成就菩薩的戒體。

  第二個,你要真實「發菩提心」,就是你內心當中對于生命有二個希望:第一個希望是上求佛道,成就自利的功德;第二個希望是你願意下化衆生,成就利他的功德:悲智相應名菩提心。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在納受菩薩的戒體,你一定要成就一個菩薩的胸量、菩薩的種性,有這樣的胸量以後,你還要真實的發起一種願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望,你就能夠成就菩薩的戒體,我們可以說你入了菩薩的階位。

  有了「戒體」以後,我們開始要「隨行」,就是根據我們菩薩的戒體,開始修學菩薩的戒行。菩薩的戒行有叁種:第一個是「攝律儀戒」,第二個是「攝善法戒」,第叁個是「攝衆生戒」。「攝律儀戒」主要是成就「斷德」,斷除我們身口意的過失、惡法。「斷德」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第一要務。我們從凡夫到成佛的階段,有斷惡、修善、度衆生叁件事情要做,但是你第一個要先強調斷惡,你要先清淨你這些汙穢的身口意罪業,這是第一件事情。就是你這個房子要作種種的彩繪莊嚴之前,要先把這個房子打掃幹淨,不是先去彩繪、先去莊嚴,你要先淨化自己。在斷德方面,諸位都是久學聲聞戒法(哈──),諸位會發覺聲聞戒法在斷德方面是偏重在治罰貪心。就是說佛陀的慈悲,對于聲聞弟子于資具的要求,比如說你這個缽有幾個、衣服有幾件,生活的資具都有明確的規定。爲什麼呢?就是要你少欲知足。聲聞戒法他的心情是一種出離,他一心一意的「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所以聲聞戒法的心情是引導一個人在生命當中急速的解脫生死的系縛,而成就偏空的涅槃;而生死的流轉當中最大的力量就是貪欲,障礙你解脫的就是貪。所以聲聞戒法的斷德,我們打開比丘戒、比丘尼戒,你會發覺:幾乎有叁分之一的戒法是在治貪心,叁分之一以上!菩薩戒法當然也治貪,因爲你也要自利利他,但是菩薩戒法更重的是治瞋心跟慢心,諸位到戒文你就會發覺:菩薩戒法對于一個菩薩、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你起瞋心、起慢心幾乎是不能容忍的,治罰非常重,因爲菩薩的目的是要廣度衆生。衆生爲什麼願意親近我們呢?衆生才不在乎你這個人的德行有多高、智慧有多高,就是你要對他釋放善意;如果一個菩薩瞋心、慢心,讓衆生不敢親近你,那他就沒有得度的因緣,他在流轉當中就沒有解脫的因緣,那這就是菩薩的過失了,因爲你的瞋心、慢心,使令他遇到叁寶而不能夠成就叁寶的功德。所以我們到了菩薩戒你會知道,在攝律儀戒當中,佛陀對一個發菩提心、成就菩薩種性的菩薩,對于他瞋心跟慢心的治罰是非常嚴重的。這個是在攝律儀戒裏面,我們在斷除煩惱方面,偏重在對治瞋心跟慢心。第二個是「攝善法戒」,主要是成就「智德」。在戒法當中,攝善法戒廣泛講到六度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前面的攝律儀戒是共聲聞戒的,後面攝善法戒、攝衆生戒二種是不共聲聞的。就是說在聲聞戒你能夠把自己的貪心調伏了以後,你是不是主動的去修學善法,佛陀在聲聞戒裏面不強迫你去接受善法;但是在菩薩戒,只要有善法的因緣現前,你有布施的因緣現前、有衆生向你乞求,乃至于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特別是智慧的因緣,有法師在說法,而你不到法師的地方去聽法,這個菩薩是要治罪的。因爲你今天發了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你的目的並不只是追求偏空涅槃,你要成就萬德莊嚴的佛陀,你的志向是這樣,所以在「攝善法戒」裏面,佛陀要我們修學種種的善法,你不修學就是犯戒。第叁個是「攝衆生戒」,這個是成就「恩德」,就是要廣度一切衆生。在菩薩戒當中講到攝衆生戒有四攝法門,就是同事、愛語、布施、利行,就是說你不但是修習六波羅蜜的善法,你還要能對衆生有悲憫心,在你的生命當中,曾經跟你接觸過的衆生,你或多或少都要給他在生命當中一些佛法、一些利益,使令衆生因爲你的關系而得到一些得度的因緣;假設你遇到衆生因緣現前,你沒有主動積極的教化衆生,就是犯到攝衆生戒。攝衆生戒也有不同:聲聞人教化衆生是不主動積極的,他不創造因緣。就是你遇到了聲聞人,你向他求法,他會爲你講說;但是你要是沒有遇到他,他不會主動爲你說法,他就是觀空、無相、無作,觀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有少法可得,安住在寂靜的空性當中,他感到一種解脫自在。但是他從禅定當中出來,衆生向他請法,他會如實的宣說,但說法以後,他繼續修他的空、無相、無作,以自利爲主。但是菩薩不同,菩薩是「爲諸衆生不請友」,他會觀察衆生得度的因緣,主動的創造因緣,來建立佛法、利益衆生,這就是菩薩的大悲心。這個就是我們講到菩薩的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是成就「斷德」,在佛的叁身當中是成就佛的法身佛,佛的法身,因爲斷除一切身口意的過失,在果地上成就清淨法身;「攝善法戒」是成就「智德」,因爲我們能修習六波羅蜜的善法,所以招感佛的身是成就報身,無量功德莊嚴的報身;「攝衆生戒」是由于我們的「恩德」來度化一切衆生,在果地上成就佛的應化身,應身佛:就是由這叁聚淨戒,而成就佛的叁身。攝律儀戒是共聲聞戒的,攝善法戒跟攝衆生戒是不共聲聞戒的。

  好,我們再看第叁「失舍」,就是講到我們退「失」、或者是棄「舍」菩薩戒的二個因緣:第一個「以上品纏犯重戒」,第二個「退舍無上菩提心」。這個地方的四重戒不是聲聞戒的殺盜淫妄四重戒法,而是本戒裏面菩薩的增上戒,就是「自贊毀他、悭惜財法、瞋不受悔、謗亂正法」,這個我們後面會講到。菩薩的四種增上戒,假設我們是以上品的煩惱、一種粗重的煩惱來違犯的話,你菩薩戒的戒體就失掉了。什麼是「上品」煩惱呢?在《菩薩戒》當中講到二個:第一個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第二個深生愛樂見是功德,這種因緣就退失了菩薩戒體。其它的我們下堂課再解釋,先休息十分鍾。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一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