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頁。
我們這一科是「解釋標題」,標題當中的第二科「別明戒法」,我們各別的解釋菩薩戒的內涵,這當中有「受體、隨行」跟「失舍」,我們現在接著講菩薩戒退失的因緣。我們受了菩薩戒以後,有二個因緣會退失菩薩的戒體:第一個是「以上品纏犯四重戒」。「上品纏」在戒文當中講到有二個因緣:第一個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也就是說你在造作的時候,你依止的是一個猛利的貪瞋癡煩惱,煩惱的勢力特別猛利,所以在造作之前,乃至于造作之後,完全沒有慚愧的心情,你的慚愧心被你的煩惱所蒙蔽,而且你是一次一次的造作,數數現行都無慚愧,這樣子的造作四重戒法,你菩薩戒體就退失掉,這是第一個因緣。第二個是深深愛樂見是功德。前面依止的是一個猛利煩惱,這個地方依止的是一種邪見顛倒。就是說「四重戒法」本身是一個過失相,但是你認爲造作這個犯戒的行爲是一個功德相、是會讓你離苦得樂的,就是深深愛樂見是功德,你把這個犯戒的行爲當做是一種功德相,就是你這個人起顛倒,你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這種情況也就退失了菩薩的戒體。就是你依止上品的煩惱跟邪見來造作四重戒法,這是第一個因緣。第二個是你「退舍無上菩提心」,「菩提心」本身是包括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就是說你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你的心情開始厭惡無上菩提,你不再追求無上菩提,你作如是思惟「追求無上菩提所花的時間太過久遠,所要造作的事情太過多、太耗神」,這個時候你放棄了無上菩提,你好樂追求空性、好樂追求自身的解脫,你再也不好樂無上菩提,這個時候你的菩薩戒體也就退失掉了。退失了無上菩提,就是說你的生命已經不再往成佛之道邁進了,你那個相應于大般涅槃的力量就退失掉、消失掉。
這個地方「退舍無上菩提」我們解釋一下。菩薩的戒法是化教所收攝,不像聲聞法的製教有一定的舍戒儀軌,古德的判定是從義理上來判,就是說你針對一個懂你說話的人,向一個人、補特伽羅宣說:你從今以後不再行菩薩道,你從今以後不再追求無上菩提。一說,你的菩薩戒體就失掉。這個就是我們退失菩薩戒的二個因緣,有其中一個就會使令你在成佛之道當中退失了菩薩的因緣。這個是我們菩薩戒的受體、隨行跟失舍。
這個地方我們簡單作一個總結。基本上我們修習菩薩戒有二個內涵:一個是根本法門,一個是枝末法門。根本法門就是我們的受體,就是你在行菩薩戒之前要成就菩薩種性,要真實發菩提心,這是根本,就像一棵樹的根。枝末法門就是依止我們的根本所發展出的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跟攝衆生戒,廣大的一個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叁大法門。我們一個初心菩薩、一個凡位菩薩,我們剛開始所要重視的是根本法門,就是我們的菩薩戒體是不是如實的建立起來、是不是如實的堅固不退轉,這個可能是我們比較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前面講到菩薩種性,我們是根據《瑜伽師地論》,就著一個人對法門的好樂來安立菩薩種性;現在我們也提出智者大師對于種性的看法來跟大家作參考,智者大師的種性不是根據對法門的好樂來安立,他是依著觀心,是直接觀察你內心的相貌,你就能夠檢查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種性,直接觀心就可以檢查出來,不必去看你喜歡什麼法門。智者大師把衆生的法界分成了四種種性。第一個是叁塗種性:就是說你心的相貌是一種增上惡心,你雖然偶爾會起善心,你看到衆生在大苦惱的時候偶爾也會起一些恻隱之心來幫助衆生;但是大部分來說你的心都是邪惡的,而且勢力廣大不可調伏,就是說你動不動就容易起貪瞋癡的煩惱。這種人在智者大師的意思,在叁界流轉當中,你的生命多數是在叁惡道裏面度過,偶爾到人天來,但是時間不會久遠,一下子又到叁惡道去,除非你內心的功能改變。這種種性就是他的惡心強,他很容易起惡心,但是要起善心非常困難,而且要很特殊的因緣才能起善心,這種人智者大師判做叁塗種性的衆生。第二種人叫做人天種性的衆生:他內心的相貌就是增上的善心,他很容易生起善心,他很容易去幫助別人、他很容易對衆生釋放善意,當然你要是刺激他太厲害,他也會發發脾氣,但是他的內心當中善心強,那這種人是人天種性。這種人在叁界流轉當中,大部分的時間不是做人就是在天上、不是在天上就是做人,偶爾到叁惡道去不會長久,他到叁惡道去的時間不會太長,因爲他的心善良。所以跟苦惱的果報接觸的時候,他容易從苦惱當中解脫出來,這種人判做增上善心。第叁種人叫做二乘種性:二乘種性的心是出離心,他的心情好樂出離,「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一聽到叁界的果報,內心就怖畏、特別的怖畏,就像牢獄冤家一樣的怖畏。他的內心當然不會去傷害別人,但是他對衆生也沒有任何關心悲憫的心情──但期自度,不欲度人,這種人也不歡喜跟人群接觸、也不歡喜熱鬧的場合,只是希望觀察空、無相、無作,安住在解脫涅槃,這種種性叫做出離種性,叫做二乘種性。如果他不改變的話,他即使修習種種的善法,這善法的力量也是引導他趨向偏空的涅槃,因爲他的種性如此。第四個是菩薩種性,他就是菩提心,他內心當中「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解脫叁界的果報而上求佛道;一方面也能夠對衆生釋放他的善意來下化衆生,在他有因緣、有能力做得到的範圍之下廣泛的利益有情」,就是我們說的「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能夠悲智雙運,那這種人叫做菩薩種性。這個種性只是個大判,當然也有一些細微的地方,我們看佛陀的弟子憍梵波提(Gavmpati)。憍梵波提尊者,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做牛呞尊者。牛呞尊者他過去生因爲譏笑一個阿羅漢,阿羅漢是一個聖人,所以他墮入到牛的果報,從牛的果報裏面解脫出來以後做一個人,他的嘴巴就跟牛長得很像,還有牛的余報。但是他的果報體不能障礙智慧,他跟佛陀修習四聖谛法門而成就阿羅漢。成就阿羅漢以後,佛陀說「你是一個阿羅漢,但是你長相像牛一樣,恐怕衆生會譏嫌你、造罪業」,所以佛陀就命令憍梵波提到天上去應供,你不要住在人間,到天上去,天人有神通,用天眼通看到憍梵波提,一看就知道這個人是一個聖人,不敢毀謗。佛陀滅度以後,迦葉尊者召集了五百阿羅漢做第一次的結集,叫做五百結集。迦葉尊者在結集的時候想到憍梵波提,就派一個阿羅漢到天上去請憍梵波提到人間來參加結集,「希望你能夠把你所聽聞的法義貢獻出來」;但是憍梵波提講一個偈頌表達他的心情:「憍梵波提稽首禮,妙衆第一大德僧,如來滅後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憍梵波提稽首禮,妙衆第一大德僧」,我憍梵波提很真誠的頂禮與會參加結集的這些大阿羅漢,我非常的贊歎你們;但是我的心情「如來滅後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佛陀入滅了以後,我不想再到人間來了,他就入涅槃了。所以佛陀滅度以後,很多很多的阿羅漢就馬上入涅槃。這五百結集中被迦葉尊者點名到的人,迦葉尊者要求他們「暫時不要入涅槃」,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令正法流通到後世。如果我們在阿羅漢當中,我們去觀察,舍利弗尊者 (Wariputra) 就有所不同。你看在《法華經》上,舍利弗尊者在叁周說法的時候,佛陀開權顯實、會叁歸一,講到大乘佛法是佛陀出世的本懷,講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T09,8a)。佛陀剛開始爲了要度化衆生,于一佛乘分別說叁,講了聲聞、緣覺、菩薩;但是在臨滅度之前就鄭重的宣布,事實上整個修學佛法只有一條路,就是「成佛之道」,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遲早要成佛,其它都是方便的道路。這當中,舍利弗在佛陀開演《法華經》之前,他自己就有一個心情,他說「我等同入法性」,我舍利弗尊者也證得了空性法性,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也證得了空性法性,爲什麼文殊、普賢菩薩能夠到十方世界廣度衆生、轉大*輪、成就辯才,我一個阿羅漢只能夠在山中裏面觀察空、無相、無作!他內心當中就是有種好樂大乘的心情,乃至于到最後他也說「甚自感傷,失于如來無量知見」(T9,10c),感傷自己爲什麼沒有成就諸佛的功德莊嚴。所以在叁周說法的時候,諸位阿羅漢當中第一個回小向大的是舍利弗尊者,他是第一個。那這是什麼因緣呢?就是舍利弗尊者在修聲聞法之前,其實他曾經修過六十小劫的菩薩道。他過去曾經發心要發菩提心自利利他,後來遇到一個婆羅門在路上哭泣,舍利弗尊者說:你爲什麼哭泣,哭得這麼傷心呢?這個婆羅門說:我的母親生了重病即將死亡,但是這個病的藥是要用修行人的眼睛來調藥,才能夠把這個病治好。舍利弗尊者聽了就如是思惟:我發心行菩薩道,要把我所有的財物乃至色身布施衆生,現在這個機會現前。他就把左邊的眼睛挖下來送給這個婆羅門說:你拿這個眼睛去治你母親的病吧!婆羅門就說:師父,我母親的眼睛要右眼,你挖的是左眼。你怎麼不早說呢!好吧,既然好人要做就做到底,他又把右眼也挖下來送給這個婆羅門。但是這個婆羅門把眼睛聞一聞說:你這個修行人戒行不清淨,眼睛這麼臭穢。往地上一甩就離開了。這下子就深深的傷害到舍利弗尊者。當然聖人的心,他有我空法空的智慧,觀察這一切境界無有少法可得,凡夫的心情是有所得,有所得就容易心隨境轉,舍利弗尊者就如是思惟:衆生如此難度,罷!罷!罷!從今以後就不再跟衆生接觸了,就修自己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就正式的退大取小。雖然退大取小,他曾經在六十小劫當中發了菩提心所成就的大乘善根沒有退失,所以你看他成就阿羅漢以後,他大乘善根就在他內心深處、在那個地方鼓動,告訴他「你還沒有究竟,你還有進步的空間」,所以他是第一個回小向大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