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叁卷

  第叁卷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頁,「貳、修學宗要」。

  這一大科是講到我們修學菩薩戒法的一個綱要,這當中分成二科:「甲一、正明大乘二種根本」。我們修習大乘菩薩戒法要依止二個根本:第一個是「菩提心」,第二個是「正知見」。菩提心就是我們心中的願力,我們內心當中雖然有很多的煩惱、種種的障礙,但是我們內心希望能夠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其次,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正知見,我們對生命能夠作正確的觀察跟判斷:這二個是整個大乘菩薩戒法所依止的根本。講到「菩提心」,這當中分二科:先說明「丙一、明發心爲趣入大乘之門」,就是菩提心是趣入大乘功德的一個法門;現在我們講「丙二、示菩提心之修學方法」,我們昨天也大致講到,就是我們在修習菩提心之前要修習出離心。出離心的修法主要有二種:第一種是思惟死殁無常,也就是我們在今生的生命當中,也可能因爲過去的善業,使令我們今生現出一些可愛的果報出現,比如說你有一些恩愛的眷屬、你有廣大的財富,乃至于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等等,我們很可能就被這些可愛的果報障礙了──我們就不思出離、不想再進步了,我們覺得這樣子就已經夠好了、這就是我生命的歸依處了。但是我們應該思惟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就是你這個果報不是久住的,是可破壞的,當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今生所有一些可愛的果報都要被破壞,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當我們失去了以後我們依止什麼而住呢?就是我們應該思惟這個無常的道理,從現前的可愛果報當中解脫出來,看到無量的生命,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思惟無常來對治對今生對可愛果報的貪著。我們對叁界的果報,不但是對今生貪著,我們還對來生有所期待,我們希望我們今生因爲布施、持戒的因緣,來生得可愛的果報。這個時候你應該思惟生死的過患。就是說我們今生可能會積集一些善業,這個善業是一種功德相,能夠招感可樂的果報,這種善業我們有二個抉擇:第一個、我們把這善業讓它在叁界得果報,這第一個抉擇,你可能做一個大國王、或者做一個天人,享受殊勝的五欲快樂;第二個、我們把這個善業爲菩提道求生淨土,把它回向到淨土去。你有二個選擇。假設我們今天把善業投資到叁界的果報有什麼過失呢?這個叁界的果報它有叁惡道的危機,「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我們今天選擇在叁界繼續流轉,我們就不可避免總有一生要墮落叁惡道去,因爲我們的內心當中雖然有善業,但是可也有一些罪業。所以西藏的上師說:「已作地獄業,雲何安穩住?」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阿賴耶識,事實上都累積很多地獄的罪業,只是還沒有去觸動它、還沒有讓它得果報而已,所以我們經常要有一個會墮落到地獄的危機意識,我們就知道不應該對來生有所期待。透過無常的觀察、透過對叁惡道苦谛的觀察,我們就知道「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T09,14c),我們內心當中,從內心的深處真實的發起一種要出離叁界的心情,而這個心情就是我們修大悲心的基礎。雖然我們對于叁界的煩惱不能完全的斷滅,但是可以使令我們對于叁界果報的貪著變得淡薄一點、淡薄一點。當然只有這個出離的心,這種心還不是圓滿的,因爲這個心情的建立只是考慮到自身的安樂,所以我們修大乘法,你建立了出離心以後,你應該要進步、要往前進一步,就是修菩提心。

  丙二、示菩提心之修學方法二

  

   丁一、依阿底峽尊者所傳七重因果法修學二

  戊一、修習利他之心

  這個方法有二科,我們先看第一個方法,依「阿底峽尊者所傳七重因果法修學」。阿底峽尊者 是印度的一個大師,後來到西藏去,被西藏尊稱爲密教之父。阿底峽尊者所傳的菩提心修法,是根據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講到一些修菩提心的方法,阿底峽尊者根據這個方法揉合成七重因果。「七重因果」的「法」有二段,先看「戊一、修習利他之心」。這個菩提心的修學是以大悲心做基礎,就是要有一個利益他人的心情。「利他之心」我們先看第一段「修平等舍心」:

  一、修平┌恩怨中庸今雖現,思量各各無決定;

  ┌  ┤

  │ 等舍心└不應虛妄分愛憎,勤修舍心求加持。

  「平等舍」,我們先講一個譬喻,譬如農夫要播種,他不能直接把種子播在地上,要先把不平的地整理整理,使令這個地變成松軟平坦,這個地才能夠播種,因爲你如果不先整地就直接播種,有些地方可以播種、有些地方不能播種,就是你播種的量不能普遍。我們如果不修平等舍心直接修大悲心,我們對于某一類有情能夠生慈悲,但是對于某一類有情不能生慈悲心,大悲心不能普遍,就不能稱之爲大,所以「平等舍」就是我們在修慈悲心之前,先把內心不平等的相貌弄平等。好,這以下我們看宗喀巴大師的偈頌:「恩怨中庸今雖現,思量各各無決定;不應虛妄分愛憎,勤修舍心求加持。」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所面對的衆生境界有叁大類:第一個是「恩」愛的眷屬,我們看到一些過去結善因緣的眷屬,我看到他很歡喜、他看到我也很歡喜,這是第一類;第二類是「怨」家,彼此看到對方都不歡喜;第叁個是「中庸」,彼此都不認識,看到對方的時候,彼此的心情很平靜,也沒有歡喜、也沒有不歡喜,就是內心當中沒有任何的感覺。在整個生命當中,我們衆生的境界有叁種相貌:一個是親屬的境界、一個是怨家的境界、一個是中庸的境界。「今雖現」,在今生的生命當中是很明顯的現在眼前。我們對于這叁種境界應該怎麼思惟呢?「思量各各無決定」,這個是修平等舍的關鍵,「思量各各無決定」。所謂恩愛的眷屬,他的體性也是不決定的,他沒有自性,他之所以跟我保持好的關系,是有一定因緣的支持;假設這個因緣破壞了,那這個親屬可能隨時變成怨家。反過來說,你們二個是怨家,但是這個體性也不決定,這也是建立在某一種因緣力量的支持而造成了一種怨家的氣氛;假設這個因緣改變了,你們也可能會變成一個親屬。所以我們不要認爲「親屬、怨家是這麼的堅固不能改變」,不是這樣子,就是說所謂的親屬、所謂的怨家是一種因緣所生法,他是可以透過我們的善意而改變的。我們內心當中一定要把這個觀念先加以疏通,雖然我們暫時做不到,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就是說恩怨的境界是「各各無決定」,這個是會隨順因緣而作一些改變的。所以「不應虛妄分愛憎,勤修舍心求加持。」所以我們不應該在暫時這種因緣法所建立的恩怨境界當中,産生一個堅固的愛跟憎。應該怎麼辦?應該「勤修」平等「舍心」,祈「求」叁寶跟上師的「加持」。當然我們凡夫有情執,有情執時我們看到眼前的境界,就會馬上對眼前的境界産生一種自性執──這件事情就是這樣子,不能改變。這樣子我們應該「修」平等「舍心」、修因緣觀,就是眼前的境界他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暫時是個怨家,但是這個角色的安立是某一種因緣之下成立的,只要我們試圖去改變這種惡因緣,讓這個惡因緣的力量消失,這個怨家就能夠變成親屬。我們在內心當中,先把這種不平等心弄平等,這個是我們在修大悲心的一個基礎──「修平等舍」。

  再看第二段「修悅意之心」,這個就是正式修大悲心了。「悅意」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應該對一切衆生生起珍重愛惜之心、珍重愛惜之心。我們人跟人之間會發生沖突、彼此互相傷害,就是我們人跟人之間感到很陌生。就是說我覺得「你跟我沒有關系,我跟你也沒有關系,彼此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關系」,就是你是一個獨立的自體、我也是一個獨立的自體,那麼人跟人之間是建立在一種彼此非常陌生的因緣之下,只要有一點碰撞,就很容易産生對立、産生互相的傷害。因爲我們跟衆生之間沒有建立一種殊勝的、親密的關系,我們很難對衆生産生寬恕跟包容。比如說今天,我們親愛的人對我們有一點小小的磨擦,我們很容易寬恕對方。所以在修大悲心之前,我們一定要觀察衆生跟我們到底是什麼關系,一定要建立一個密切的關系,建立這種關系叫做珍重愛惜的心,這叫做「悅意之心」。這當中有叁段,先看第一段「知母」,我們看宗大師的偈頌:

  │二、修悅  ┌生死流轉無其始,入胎受生亦無初;

  ├  ┬知母┤

  │ 意之心│  └故知有情皆是母,願生斯見求加持。

  一切衆生跟我們到底是什麼關系呢?就是「知母」,一切衆生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怎麼知道呢?以下宗大師教導我們怎麼觀察,說是「生死流轉無其始」,就是說事實上我們經曆了很多次的「生死」,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如果我們今天有志于行菩薩道,你一定要讓自己的生命觀開闊,你一定要看到無量的生命,你才能夠做出一些超然、偉大的佛教事業,就是你不認爲你的生命只有今生,所以你能夠把今生的得失看得很淡泊,就是你看到無量生命,今生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怎麼知道有前生,乃至無量的生命呢?這樣的觀察思惟就很重要。就是說我們要知道有前生,當然不能從外在的物質去判斷,你冷靜的觀察你內心的變化,你就知道有前生。就是說我們內心的相貌有各式各樣,有善的相貌、有惡的相貌。有些人喜歡布施、有些人喜歡持戒,這種善惡功能的相貌不是自然産生的,是你經常去持戒,你今天持這條戒、明天也持這條戒,時間久了以後,你很任運的就持這條戒,你內心對持這條戒的功能就特別強大。所以我們的內心是由業力的熏習而産生,不管是善的功能或惡的功能。比如說你這個人瞋心很重,你經常發脾氣,發久了以後你那個瞋心就很大。所以我們內心的功能,是由數數造作的業力熏習而成。我們現在的心是由去年的心熏習而成,去年的心又是去年的心熏習而成,如此往前推的時候會…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