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有一個問題: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剛從母胎出來的時候的那個心,那個心也是有差別。比如有些小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的相貌是寂靜、有些人的心好動,有些人喜歡哭、有些人喜歡笑,相由心生。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子的心就有各式各樣的差別,試問:這個心是由業力的熏習,表示他出生之前就有這種差別的功能,一定是有一個前一期生命的數數造作,才創造這個剛出生小孩子心的相貌。所以古德說: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父母未生之前你一定有一個生命,否則你不可能剛出生的時候就有這種功能,有這麼多差別的功能。如果我們只有今生,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所有的心應該從零開始。但是不是這樣子?我們出生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就各式各樣,當然今生的造作會加強它的力量。所以我們從一個初生兒內心當中的差別相貌,我們肯定一定有前一個生命的造作,才創造這個初生兒心的差別,所以我們相信一定有前生。既然有前生,也自然就知前生還有前生,就有無量的生命。換句話說,「生死流轉無其始」,我們在叁界流轉不是今生才開始,有無量的生命,而每一個生命的産生,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入胎受生」。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有情」生命的成就,一定要有一個「母」親的生育跟照顧,所以說「故知有情皆是母,願生斯見求加持」。我們每一個生命的産生都有一個母親,所以在無量劫的流轉當中,每一個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我們産生這樣的知見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我們也請求叁寶跟上師的加持,來建立這樣一種清淨的正見。

  在古德的開示當中,修大悲心「知母」是最重要的,你真的能夠跳脫今生的因緣。今生他跟我看起來「我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我」,但是我們在思考的時候不能只考慮到今生,今生在無量的時空當中是一個非常短暫的因緣而已。我們看到的,雖然今天他不是我的母親,他是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螞蟻,但是在無量的生命當中,他們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這個跟我的關系密切。再看第二個「念恩」:

  │  │  ┌今生愛我母爲最,衆母愛護亦如是;

  │  ├念恩┤

  │  │  └思此厚恩未能報,憶念母恩求加持。

  這個地方就是要憶「念」母「恩」。在我們的「今生」當中,我們接觸過很多很多的人,在所有的人當中,最「愛」護「我」的、對我犧牲奉獻「最」多的就是我的「母」親。我們從小出生的時候,我們不能自己照顧自己,我們的飲食、各式各樣的生活要靠母親的照顧,由于母親多少天的熬夜,才使令我們能夠長大。所以說「衆母愛護亦如是」,在一切有情當中,「母」親對我的恩惠是「最」多的,「衆母愛護亦如是」,無量的有情過去扮演我「母」親角色的時候,他對我的「愛護」就像今生母親對我的愛護「是」一樣的。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一只螞蟻,當然凡夫的情見,看到螞蟻沒有任何感覺──牠是螞蟻,我是我,你是你,你是不是離苦得樂跟我沒關系了,我自己要離苦得樂。但是我們這樣思惟是非常狹隘的,就是說「衆母愛護亦如是」,就是說這只螞蟻牠過去曾經扮演我母親的時候,牠對我的恩惠就像今生的母親一樣,雖然牠今生不是我的母親,但是牠過去對我的恩惠是不會因爲時間的改變而有所改變,所以這只螞蟻對我有母親的這種恩惠。「思此厚恩未能報,憶念母恩求加持。」我們應該要「思」惟每一個有情,他們都曾經對我釋放過這種深「厚」的「恩」德,而我現在都還沒有來得及回「報」,所以我們「憶念母恩求加持」,應該去「憶念」每一個衆生,他們在流轉的因緣當中,都曾經對我們釋放過「恩」惠,這個是「念恩」,憶念如母有情的恩惠。第叁個是「報恩」:

  │  │  ┌若知有恩猶棄舍,似我下劣更有誰;

  │  └報恩┤

  │  └是故圖報當拔苦,並與勝樂求加持。

  假設我們今天「知」道一切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我們知道這件事情以後,我們還是把衆生給放「棄」,我們不管衆生是不是離苦得樂,你自己自求解脫!就是說在聖道的修學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學聲聞道,聲聞道很容易的,利根的六生成就、鈍根的六十小劫,你不必廣修一切方便,你也不要去跟衆生接觸,只要觀察我空法空的智慧,在空性當中把你內心的我愛執消滅掉,你就是解脫叁界的生死,這是第一個選擇;第二個選擇就是修習菩薩道,自利利他。但是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說:「若知有恩猶棄舍,似我下劣更有誰。」今天這些在生死當中、在承受老病死折磨的這些衆生,他們都跟我們有深重的「恩」惠,我們知道這件事情,我們還把他們放「棄」了,但求自身的解脫,這樣子「下劣」的心識,「似我下劣更有誰」,比世間的善人都還不如。世間的君子,他們尚且知道要孝養父母來回饋母親的恩惠,何況是我們一個出世的聖人!所以說「是故圖報當拔苦,並與勝樂求加持。」所以今天不管我們能夠做多少,但是我們的內心要有一個願力、有一個希望,希望一切如母有情能夠拔除身心的痛苦,他有老病死的痛苦、他有各式各樣的痛苦,我們希望他能夠離開痛苦;但是只有離開痛苦是不夠的,他缺乏種種的安樂,我們希望給他現世的五欲樂,我們更希望給他究竟的涅槃樂。我們內心當中,真實的發出這樣的善意出來,雖然我們還做不到,但是在菩薩道的第一個出發點,你應該對有情衆生釋放這樣的善意,就是我真實的希望你離苦得樂,因爲你對我有恩惠,這個就是「修悅意之心」。

  我們凡夫的判斷能力跟實際的相貌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多看經典你會知道,或者我們日常生活觀察,我們也會知道:就是我們凡夫的見聞覺知是依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睛有障礙,你一個眼睛,一張紙就把你障住了;我們看不到前生,我們很多事情不明白,我們只能夠靠著這種淺薄的人生經驗來作判斷,往往判斷錯誤,所以使令我們胸量非常狹小。這個時候大智慧的佛陀跟曆代傳承正法的菩薩祖師們,告訴我們怎麼樣解脫你現前六根的障礙,從這個現前的因緣跳脫出來,看到無量的生命,這個很重要。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有志于行菩薩道,你一定要讓自己的生命跟衆生的生命建立一個密不可分的關系,就是他曾經做過你的母親,這個觀法我們要知道,這個不是假想觀。我們有時候在照見五蘊皆空,我們觀察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消失掉,這是假想觀;而現在這個是一種如實觀,就是說其實每一個有情衆生他曾經扮演我的母親,這個是一個真實相。我們看《梵網經菩薩戒》,佛陀在《梵網經》上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T24,1006b)所以說每一個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這是一個事實。因爲我們顛倒了,所以我們透過這個觀法看到真實相,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再看第叁段。透過我們對一切有情的觀察,我們開始「修習慈悲之心」,就是對如母的有情生起與樂拔苦之心。先看「慈心」,慈心就是給與衆生快樂:

  │叁修習慈  ┌有恩母等乏安樂,我以身財善根施;

  └  ┬慈心┤

  悲之心│  └願諸有情皆得樂,一切圓具求加持。

  「有恩母等」,就是一切的如母有情,他們在叁界流轉當中缺「乏」身心的「安樂」,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以身財善根施」:我以這個「身」爲衆生服勞役;「財」就是用種種的財富資具,使令有情衆生的生活沒有匮乏;更重要的是「善根施」,前面是讓衆生得到現世的安樂,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以佛法的真理來開導衆生,使令他能産生信進念定慧的善根,得到究竟的涅槃樂。所以「願諸有情皆得樂」,得到世間、出世間的安樂,「一切」的安樂都能夠「圓具求加持」。在修行當中,我們不斷的對衆生釋放一種「希望他得到安樂的一個心情」。

  第二個「悲心」,前面的慈是與樂,這個悲是拔苦,拔除衆生的痛苦。

  │  ┌母等衆生苦所逼,苦因苦果願盡離;

  ├悲心┤

  │  └縱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一切如「母」的有情,他們的身心世界有很多的「苦」惱。在佛法中講到苦惱有二種:一個是色身的苦惱,一個是內心的苦惱。色身的苦惱:比如說我們今天肚子餓,這也是苦惱;或者在冬天當中沒有衣服穿,這也是苦惱。但是這個色身的苦惱是短暫的,是一個外在因緣刺激的時候才感到苦惱,但是這個因緣結束了,這個苦惱就恢複了。最重要的苦是心的苦惱,就是憂愁,因爲這個心的苦惱假設我們不把它解開,這個因緣結束以後,他內心的障礙還是繼續的留存,乃至到來生、到盡未來際,心有千千結,內心的憂愁是更可怕的。一般來說,年輕人的苦偏重在身苦,因爲他六根的感應非常敏感。老人家他眼耳鼻舌身六根的反應遲鈍,所以老人家吃好東西、吃壞東西,他沒有太大的感覺;但是他內心的感受特別敏感,你對他有一點不恭敬,他馬上感覺出來,而且他內心的障礙會留存很久很久,他那個心的感受特別靈敏。所以老人家的苦多分來自于心苦,特別是沒有修行的人,他不能用智慧化解他的障礙,那這老人家心的心苦就特別厲害,回憶過去不如意的事情,乃至憶念現前不如意的事情等等。總之,「衆生」就是在「苦」當中不能解脫。這個「苦」當然有它的「因」,因就是煩惱跟罪業;還有它的果,「苦果」,苦果就是老病死。我們希望衆生的「苦因、苦果」都能消滅。「縱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即使還「有」一些剩「余」的災難,「我」們願意「代」如母的有情來接「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慈悲心的觀法在修學的次第有叁種:第一個是思惟修。就是我們在佛堂的寂靜處當中先修止、或者念佛持咒,讓內心能夠把昏沈掉舉調伏下來,産生一個寂靜的相貌,在寂靜當中思惟「有情衆生他們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對我有恩惠」,我內心當中真實的希望他們離開痛苦,真實的得到安樂,這叫思惟修。第二個是作願修,其實作願修就是回向。我們可能會做一些功德,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持大悲咒、念佛。當我們成就一個功德以後,我們希望把這個功德回向給衆生,你可以觀想這個功德變成一道的光明釋放給衆生,衆生因爲這個光明的照攝而離開痛苦得到安樂,這個就是作願修,就是回向。第叁個是荷護修,荷護修就是采取行動。我們資糧位的菩薩是偏重在思惟修跟作願修;法身菩薩他有神通叁昧,他能夠采取行動讓衆生離苦得樂。

  這個慈悲觀,我過去參加過蓮因寺齋戒學會,有一次在齋戒會的時候,大家在念佛堂拜佛,那一次有二個住衆法師在念佛堂拜佛,拜到一段時間以後電話響,結果大家都沒有去接電話。忏公師父出來就很生氣,他說:這個電話都沒人接,居士打電話來寺廟是表示有事情要我們幫忙,我們修行人要想「給人家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我內心感到忏公師父那種慈悲心,我自己感到慚愧,就是「給人家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在修慈悲觀、我們今天積集功德,要按我們過去的心情,我願意把這個功德加持在我的生命,使令我離苦得樂,這個是一種很狹隘的心情;現在我們修慈悲觀以後,我們發覺我們自己的個體跟衆生有很重要的關系,我們開始關懷衆生、對衆生釋放善意,把功德回向一切有情。但事實上,有情也不一定會因爲你這個因緣而得到安樂,不一定;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先得到安樂,你自己先回饋回來。所以我們講因果,其實你對衆生所釋放的任何的業力,到最後都是返回到你自己的生命上。

  我自己對慈悲觀有一點小小的經驗,提供給大家作參考。我有一段時間住在淨律寺的文殊院做一個短期的閉關。文殊院是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後面有很高的樹。我們都知道有樹的地方就有樹神,比人高的樹就有樹神。我也曾經聽一些老前輩說「文殊院不好住」(哈哈),但是想「沒有選擇余地」就去住了。果然住沒多久,晚上各式各樣什麼聲音都有,你要不管它就睡不好,但是你管它,它也是照吵。怎麼辦呢?後來我想:這個東西不能用硬的,一定要用慈悲觀。我開始晚上做完功課以後就回向,我就特別的持往生咒,往生咒持完以後,我就觀想往生咒每一個咒語就像一道光明,放大光明,這個光明照射到後面樹上那些樹神,我觀想這些樹神得到這些往生咒的加持,他們的痛苦消失掉,而得到很多的安樂。我開始每一天不斷的對那一些樹神釋放我的善意。我說:我今天修行,並不是想來幹擾大家,我修行的功德是要回向給你們的。果然沒有幾天以後,晚上再也沒有聲音了。沒有錯,我們修慈悲觀,乃至我們對冤家修慈悲觀,他不一定馬上離苦得樂,因爲他自己有障礙,他不一定能夠接受我們這個訊息;但是你修慈悲觀,你自己就先得到利益,因爲你的心,從凡夫的障礙心跟佛的心更接近,一切唯心造。如果對方能夠把執著放開,他真的是可以得到利益,當然他的利益比你的利益少,大概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所以說我們今天要有一個觀念:我們今天保持狹隘的胸量,對自己絕對沒有好處,我們的生命要突破,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老是保留過去狹隘的思考,所有的安樂、所有的功德只考慮自己,我們的生命想要突破不可能。就是我們一定要對衆生釋放善意,這是一個關鍵點。再看下一段「增上意樂」。增上意樂就是把前面慈悲心的心情加以堅固,「增上」就是堅固,把它轉成一個對衆生的責任感跟使命感。我們看宗大師的偈頌:

  │增上┌一切世間諸有情,獲無漏樂斷苦根;

  └  ┤

  意樂└我應決定如是作,願速堪能求加持。

  在「一切」的如母「有情」當中,我們希望他能夠得到「無漏」的涅槃「樂」,而「斷」除生死的「苦根」,這件事情「我應決定如是作,願速堪能求加持」。「增上意樂」的關鍵點就是「我應決定如是作」。慈悲心的釋放,事實上外道的禅定,像四禅天人,他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四禅天人在禅定當中,他也看到衆生在老病死的折磨,其實他也對衆生釋放他的善意;乃至于阿羅漢的尊者在涅槃當中,他也知道衆生在流轉當中受老病死的折磨,他們也希望衆生離苦得樂。但是他們都沒有采取行動。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只修到慈悲心,而沒有修「增上意樂」,他不認爲這件事情是我該做。也就是說外道跟小乘的聖者,他也同意衆生應該離苦得樂,但是這件事情不是我該做的,自然有人會去做,他不認爲「讓衆生離苦得樂是我一個不共的使命」,他沒有這個心情。所以我們在修完慈悲觀以後,要加修一個「增上意樂」,就是「我應決定如是作」。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