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三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有一个问题: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刚从母胎出来的时候的那个心,那个心也是有差别。比如有些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相貌是寂静、有些人的心好动,有些人喜欢哭、有些人喜欢笑,相由心生。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的心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试问:这个心是由业力的熏习,表示他出生之前就有这种差别的功能,一定是有一个前一期生命的数数造作,才创造这个刚出生小孩子心的相貌。所以古德说: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父母未生之前你一定有一个生命,否则你不可能刚出生的时候就有这种功能,有这么多差别的功能。如果我们只有今生,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所有的心应该从零开始。但是不是这样子?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各式各样,当然今生的造作会加强它的力量。所以我们从一个初生儿内心当中的差别相貌,我们肯定一定有前一个生命的造作,才创造这个初生儿心的差别,所以我们相信一定有前生。既然有前生,也自然就知前生还有前生,就有无量的生命。换句话说,「生死流转无其始」,我们在三界流转不是今生才开始,有无量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的产生,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入胎受生」。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有情」生命的成就,一定要有一个「母」亲的生育跟照顾,所以说「故知有情皆是母,愿生斯见求加持」。我们每一个生命的产生都有一个母亲,所以在无量劫的流转当中,每一个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我们产生这样的知见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也请求三宝跟上师的加持,来建立这样一种清净的正见。

  在古德的开示当中,修大悲心「知母」是最重要的,你真的能够跳脱今生的因缘。今生他跟我看起来「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但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今生,今生在无量的时空当中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因缘而已。我们看到的,虽然今天他不是我的母亲,他是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但是在无量的生命当中,他们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这个跟我的关系密切。再看第二个「念恩」:

  │  │  ┌今生爱我母为最,众母爱护亦如是;

  │  ├念恩┤

  │  │  └思此厚恩未能报,忆念母恩求加持。

  这个地方就是要忆「念」母「恩」。在我们的「今生」当中,我们接触过很多很多的人,在所有的人当中,最「爱」护「我」的、对我牺牲奉献「最」多的就是我的「母」亲。我们从小出生的时候,我们不能自己照顾自己,我们的饮食、各式各样的生活要靠母亲的照顾,由于母亲多少天的熬夜,才使令我们能够长大。所以说「众母爱护亦如是」,在一切有情当中,「母」亲对我的恩惠是「最」多的,「众母爱护亦如是」,无量的有情过去扮演我「母」亲角色的时候,他对我的「爱护」就像今生母亲对我的爱护「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一只蚂蚁,当然凡夫的情见,看到蚂蚁没有任何感觉──牠是蚂蚁,我是我,你是你,你是不是离苦得乐跟我没关系了,我自己要离苦得乐。但是我们这样思惟是非常狭隘的,就是说「众母爱护亦如是」,就是说这只蚂蚁牠过去曾经扮演我母亲的时候,牠对我的恩惠就像今生的母亲一样,虽然牠今生不是我的母亲,但是牠过去对我的恩惠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所以这只蚂蚁对我有母亲的这种恩惠。「思此厚恩未能报,忆念母恩求加持。」我们应该要「思」惟每一个有情,他们都曾经对我释放过这种深「厚」的「恩」德,而我现在都还没有来得及回「报」,所以我们「忆念母恩求加持」,应该去「忆念」每一个众生,他们在流转的因缘当中,都曾经对我们释放过「恩」惠,这个是「念恩」,忆念如母有情的恩惠。第三个是「报恩」:

  │  │  ┌若知有恩犹弃舍,似我下劣更有谁;

  │  └报恩┤

  │  └是故图报当拔苦,并与胜乐求加持。

  假设我们今天「知」道一切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我们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我们还是把众生给放「弃」,我们不管众生是不是离苦得乐,你自己自求解脱!就是说在圣道的修学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学声闻道,声闻道很容易的,利根的六生成就、钝根的六十小劫,你不必广修一切方便,你也不要去跟众生接触,只要观察我空法空的智慧,在空性当中把你内心的我爱执消灭掉,你就是解脱三界的生死,这是第一个选择;第二个选择就是修习菩萨道,自利利他。但是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若知有恩犹弃舍,似我下劣更有谁。」今天这些在生死当中、在承受老病死折磨的这些众生,他们都跟我们有深重的「恩」惠,我们知道这件事情,我们还把他们放「弃」了,但求自身的解脱,这样子「下劣」的心识,「似我下劣更有谁」,比世间的善人都还不如。世间的君子,他们尚且知道要孝养父母来回馈母亲的恩惠,何况是我们一个出世的圣人!所以说「是故图报当拔苦,并与胜乐求加持。」所以今天不管我们能够做多少,但是我们的内心要有一个愿力、有一个希望,希望一切如母有情能够拔除身心的痛苦,他有老病死的痛苦、他有各式各样的痛苦,我们希望他能够离开痛苦;但是只有离开痛苦是不够的,他缺乏种种的安乐,我们希望给他现世的五欲乐,我们更希望给他究竟的涅槃乐。我们内心当中,真实的发出这样的善意出来,虽然我们还做不到,但是在菩萨道的第一个出发点,你应该对有情众生释放这样的善意,就是我真实的希望你离苦得乐,因为你对我有恩惠,这个就是「修悦意之心」。

  我们凡夫的判断能力跟实际的相貌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多看经典你会知道,或者我们日常生活观察,我们也会知道:就是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是依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睛有障碍,你一个眼睛,一张纸就把你障住了;我们看不到前生,我们很多事情不明白,我们只能够靠着这种浅薄的人生经验来作判断,往往判断错误,所以使令我们胸量非常狭小。这个时候大智慧的佛陀跟历代传承正法的菩萨祖师们,告诉我们怎么样解脱你现前六根的障碍,从这个现前的因缘跳脱出来,看到无量的生命,这个很重要。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有志于行菩萨道,你一定要让自己的生命跟众生的生命建立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他曾经做过你的母亲,这个观法我们要知道,这个不是假想观。我们有时候在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观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消失掉,这是假想观;而现在这个是一种如实观,就是说其实每一个有情众生他曾经扮演我的母亲,这个是一个真实相。我们看《梵网经菩萨戒》,佛陀在《梵网经》上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T24,1006b)所以说每一个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这是一个事实。因为我们颠倒了,所以我们透过这个观法看到真实相,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第三段。透过我们对一切有情的观察,我们开始「修习慈悲之心」,就是对如母的有情生起与乐拔苦之心。先看「慈心」,慈心就是给与众生快乐:

  │三修习慈  ┌有恩母等乏安乐,我以身财善根施;

  └  ┬慈心┤

  悲之心│  └愿诸有情皆得乐,一切圆具求加持。

  「有恩母等」,就是一切的如母有情,他们在三界流转当中缺「乏」身心的「安乐」,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以身财善根施」:我以这个「身」为众生服劳役;「财」就是用种种的财富资具,使令有情众生的生活没有匮乏;更重要的是「善根施」,前面是让众生得到现世的安乐,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佛法的真理来开导众生,使令他能产生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得到究竟的涅槃乐。所以「愿诸有情皆得乐」,得到世间、出世间的安乐,「一切」的安乐都能够「圆具求加持」。在修行当中,我们不断的对众生释放一种「希望他得到安乐的一个心情」。

  第二个「悲心」,前面的慈是与乐,这个悲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

  │  ┌母等众生苦所逼,苦因苦果愿尽离;

  ├悲心┤

  │  └纵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一切如「母」的有情,他们的身心世界有很多的「苦」恼。在佛法中讲到苦恼有二种:一个是色身的苦恼,一个是内心的苦恼。色身的苦恼:比如说我们今天肚子饿,这也是苦恼;或者在冬天当中没有衣服穿,这也是苦恼。但是这个色身的苦恼是短暂的,是一个外在因缘刺激的时候才感到苦恼,但是这个因缘结束了,这个苦恼就恢复了。最重要的苦是心的苦恼,就是忧愁,因为这个心的苦恼假设我们不把它解开,这个因缘结束以后,他内心的障碍还是继续的留存,乃至到来生、到尽未来际,心有千千结,内心的忧愁是更可怕的。一般来说,年轻人的苦偏重在身苦,因为他六根的感应非常敏感。老人家他眼耳鼻舌身六根的反应迟钝,所以老人家吃好东西、吃坏东西,他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他内心的感受特别敏感,你对他有一点不恭敬,他马上感觉出来,而且他内心的障碍会留存很久很久,他那个心的感受特别灵敏。所以老人家的苦多分来自于心苦,特别是没有修行的人,他不能用智慧化解他的障碍,那这老人家心的心苦就特别厉害,回忆过去不如意的事情,乃至忆念现前不如意的事情等等。总之,「众生」就是在「苦」当中不能解脱。这个「苦」当然有它的「因」,因就是烦恼跟罪业;还有它的果,「苦果」,苦果就是老病死。我们希望众生的「苦因、苦果」都能消灭。「纵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即使还「有」一些剩「余」的灾难,「我」们愿意「代」如母的有情来接「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慈悲心的观法在修学的次第有三种:第一个是思惟修。就是我们在佛堂的寂静处当中先修止、或者念佛持咒,让内心能够把昏沈掉举调伏下来,产生一个寂静的相貌,在寂静当中思惟「有情众生他们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对我有恩惠」,我内心当中真实的希望他们离开痛苦,真实的得到安乐,这叫思惟修。第二个是作愿修,其实作愿修就是回向。我们可能会做一些功德,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持大悲咒、念佛。当我们成就一个功德以后,我们希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众生,你可以观想这个功德变成一道的光明释放给众生,众生因为这个光明的照摄而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个就是作愿修,就是回向。第三个是荷护修,荷护修就是采取行动。我们资粮位的菩萨是偏重在思惟修跟作愿修;法身菩萨他有神通三昧,他能够采取行动让众生离苦得乐。

  这个慈悲观,我过去参加过莲因寺斋戒学会,有一次在斋戒会的时候,大家在念佛堂拜佛,那一次有二个住众法师在念佛堂拜佛,拜到一段时间以后电话响,结果大家都没有去接电话。忏公师父出来就很生气,他说:这个电话都没人接,居士打电话来寺庙是表示有事情要我们帮忙,我们修行人要想「给人家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我内心感到忏公师父那种慈悲心,我自己感到惭愧,就是「给人家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修慈悲观、我们今天积集功德,要按我们过去的心情,我愿意把这个功德加持在我的生命,使令我离苦得乐,这个是一种很狭隘的心情;现在我们修慈悲观以后,我们发觉我们自己的个体跟众生有很重要的关系,我们开始关怀众生、对众生释放善意,把功德回向一切有情。但事实上,有情也不一定会因为你这个因缘而得到安乐,不一定;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先得到安乐,你自己先回馈回来。所以我们讲因果,其实你对众生所释放的任何的业力,到最后都是返回到你自己的生命上。

  我自己对慈悲观有一点小小的经验,提供给大家作参考。我有一段时间住在净律寺的文殊院做一个短期的闭关。文殊院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后面有很高的树。我们都知道有树的地方就有树神,比人高的树就有树神。我也曾经听一些老前辈说「文殊院不好住」(哈哈),但是想「没有选择余地」就去住了。果然住没多久,晚上各式各样什么声音都有,你要不管它就睡不好,但是你管它,它也是照吵。怎么办呢?后来我想:这个东西不能用硬的,一定要用慈悲观。我开始晚上做完功课以后就回向,我就特别的持往生咒,往生咒持完以后,我就观想往生咒每一个咒语就像一道光明,放大光明,这个光明照射到后面树上那些树神,我观想这些树神得到这些往生咒的加持,他们的痛苦消失掉,而得到很多的安乐。我开始每一天不断的对那一些树神释放我的善意。我说:我今天修行,并不是想来干扰大家,我修行的功德是要回向给你们的。果然没有几天以后,晚上再也没有声音了。没有错,我们修慈悲观,乃至我们对冤家修慈悲观,他不一定马上离苦得乐,因为他自己有障碍,他不一定能够接受我们这个讯息;但是你修慈悲观,你自己就先得到利益,因为你的心,从凡夫的障碍心跟佛的心更接近,一切唯心造。如果对方能够把执着放开,他真的是可以得到利益,当然他的利益比你的利益少,大概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所以说我们今天要有一个观念:我们今天保持狭隘的胸量,对自己绝对没有好处,我们的生命要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老是保留过去狭隘的思考,所有的安乐、所有的功德只考虑自己,我们的生命想要突破不可能。就是我们一定要对众生释放善意,这是一个关键点。再看下一段「增上意乐」。增上意乐就是把前面慈悲心的心情加以坚固,「增上」就是坚固,把它转成一个对众生的责任感跟使命感。我们看宗大师的偈颂:

  │增上┌一切世间诸有情,获无漏乐断苦根;

  └  ┤

  意乐└我应决定如是作,愿速堪能求加持。

  在「一切」的如母「有情」当中,我们希望他能够得到「无漏」的涅槃「乐」,而「断」除生死的「苦根」,这件事情「我应决定如是作,愿速堪能求加持」。「增上意乐」的关键点就是「我应决定如是作」。慈悲心的释放,事实上外道的禅定,像四禅天人,他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禅天人在禅定当中,他也看到众生在老病死的折磨,其实他也对众生释放他的善意;乃至于阿罗汉的尊者在涅槃当中,他也知道众生在流转当中受老病死的折磨,他们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但是他们都没有采取行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修到慈悲心,而没有修「增上意乐」,他不认为这件事情是我该做。也就是说外道跟小乘的圣者,他也同意众生应该离苦得乐,但是这件事情不是我该做的,自然有人会去做,他不认为「让众生离苦得乐是我一个不共的使命」,他没有这个心情。所以我们在修完慈悲观以后,要加修一个「增上意乐」,就是「我应决定如是作」。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三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