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四卷

  第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頁。

  第六頁講到「修悅意之心」,修習慈悲之心。這個「慈悲心」我們講到「增上意樂」。「增上意樂」的意思就是要把我們對有情衆生的慈跟悲的心情,轉成自己內心的一個責任感跟使命感,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我應決定如是作」,這件事情是我應該要做的,舍我其誰。在《海慧問經》 上說:有一個大富長者,他有一個獨生子,這個獨生子還是個小孩子,喜歡到處跑,有一天不小心墜落到一個臭穢的糞坑。旁邊的路人看到以後,不斷的對這個小孩子釋放他的慈悲心,「我真希望你離開糞坑」,但是卻沒有人采取行動,因爲糞坑實在太臭穢了;這個時候有人就趕快報告大富長者,大富長者知道以後二話不說,馬上跳到糞坑把兒子救出來。佛陀在經典上的這個是譬喻說:旁邊的路人就像外道的四禅天人、或者是阿羅漢的聖人,他們在禅定叁昧當中也不斷的對流轉衆生釋放他的善意,希望他們離苦得樂,但是他們都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只有這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他們能夠從空出假,來到我們衆生這種雜染的世界陪著我們流轉,在這個地方建立佛法、廣度衆生。爲什麼?就是他們有增上意樂,他們認爲「度化衆生是我不共的使命」,不是別人該做,是我該做的。這個地方「增上意樂」是簡別外道跟二乘的慈悲心。就是說「我應決定如是作」,這件事情舍我其誰,你要建立這樣的使命感。「願速堪能求加持」,希望有這樣堪能的增上意樂,這個地方祈求叁寶跟上師的加持。就是我們在修菩提心之前先修利他的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做前方便,我們就可以「正」式「修菩提心」了,就是「修」求「菩提之心」,我們開始要去追求無上菩提。我們看宗大師的偈頌:

  戊二、正修菩提心

  ┌任運成辦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誰,

  ○修菩提心之心┤

  └以此爲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

  「任運」就是我們完全沒有任何的障礙,就能夠「成辦自利」跟「利他」的功德,我們能夠讓自己解脫,我們也有無量無邊的方便力讓衆生解脫。具足這種能力的,在十法界當中,「世尊而外更有誰」,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人有這樣的能力,因爲佛陀的內心有無上菩提的力量。所以「以此爲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以此」這個「此」就是無上菩提,因爲佛陀內心當中有無上菩提的功德力,所以他能夠廣泛的成就「利」益「有情」,所以我們也應該要「願速成佛求加持」。

  我們在過去的修行當中,我們的心情可能只是爲了自己的解脫,如果我們今天只爲了自己的解脫,我們不一定要廣修方便,我們只要證得空性就可以,所以對于修一切善、度一切衆生這二件事情就不生好樂;但是,當我們如實的知道「其實衆生跟我們有深重的恩惠,而度化他們是我們不共的責任時」,我們開始內心當中有一個目標──爲利有情願成佛。所以這個地方,在菩薩的精進當中,其實衆生是我們的一個增上緣。就是說菩薩因地的時候,他爲什麼要速求無上菩提?就是因爲他思惟:「假設菩薩懈怠,他晚一天成佛,就會有更多的衆生在流轉當中受到更多的痛苦」,所以說一個菩薩他別無選擇,就是說你要成辦所有利益有情的事情,除了無上菩提,你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你的成佛是「爲利有情願成佛」,因爲你認爲度化衆生是你一個不共的使命。一個人有使命感以後,他修行就有動力,就有個目標在資持著他。所以當我們有了慈悲心以後,我們心中有了目標要使令衆生離苦得樂以後,我們就會很真誠的去追求無上菩提,因爲只有無上菩提才能夠救拔一切的有情,使令他們離苦得樂。

  七重因果的修法,阿底峽尊者的傳承從前面的「平等舍心」到「悅意心」、到「慈悲心」、到「修菩提心」,這七重因果事實上既然講七重,就是有因有果了,「平等舍心」是一個前方便,七重因果應該從知母開始算起來:就是知母是因,念恩是果;念恩是因,報恩是果;乃至于增上意樂是因,菩提心是果。前前是因,後後是果,這個次第是不可以混濫的、不可以混濫的,要有一定的次第修上來。

  我們修出離心跟修菩提心的心境不一樣:我們修出離心的時候,你所思惟的所緣境,你只考慮你自己的五蘊,你的生命是無常的、你在流轉當中是痛苦的,你考慮的是一個個體的生命;但是菩提心的所緣境是廣泛的無量有情,所以那個心境就不一樣,不一樣。在《維摩诘經》上說聖人的心有二種:小乘聖人阿羅漢的心,就像虛空,在虛空當中空空蕩蕩,煩惱也不可得,但是功德也不可得,什麼都不可得,他就是一個清淨涅槃的寂靜樂;菩薩的心,他除了虛空以外還有大地,大地能夠生長種種的草木,能夠荷護無量有情,大地就是贊歎菩薩的願力。就是說「叁乘共坐解脫床」,叁乘的聖人同樣證得空性,但是菩薩不共的地方就是,他在空性當中有他的菩提願力,他有一種成就佛道、有一種廣度衆生的願力,這個就是不共的地方。

  這個地方我們再說明一下。有一個觀念,我們修止觀的時候跟我們修習善業不同。比如說今天有人做慈善事業,你去護持很多的錢,這個叫做善業。善業給你生命的意義,就是在你的流轉當中,你會出現一些安樂的果報,就像你做一場美夢,做完以後你的心態完全沒有改變,還是恢複你原來的面貌。換句話說,對你生命的增上其實意義不大。你在流轉當中,很多人也會因爲一時的因緣而起一個恻隱之心。但是修止觀的意義不同,透過你止觀的修學,一種智慧的觀照,你內心當中産生一個堅定的慈悲、菩提心的功德出現以後,那你這個生命是從根本上的改變,你這個受益是生生世世的受益,跟你在偶然的機會裏面成就一個善業那完全不一樣,那是生滅法。你在偶然機會裏面出現一個善業,對生命的改造不大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佛陀翻成中文叫覺,其實佛陀有很多功德、神通、叁昧、總總的身相莊嚴,但是所有的功德根本上就是內心的覺悟。所以我們內心當中,假設不能透過止觀而去覺悟、而去突破,你只是廣泛的修習善業,那只是造下一個暫時的安樂而已。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清楚,就是你修菩提心以後,你就正式的入菩薩種性了,這個時候對你的意義就重大了。

   丁二、依寂天菩薩自他交換法修學

  「自他交換」的傳承是來自于《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看「自他交換法修學」,先解釋標題。「自」是愛護自己的心情、愛護自己的心情,「他」是愛護衆生的心情。我們凡夫的心情,愛護自己的心是強烈,愛護衆生的心是輕微,現在要把它「交換」一下,交換一下,就是我們應該要更加的愛護衆生,更加的不顧自己的安樂,把愛護自己的心轉成愛護衆生的心,這叫「自他交換」。「自他交換」可分叁段,前二段是方便,第叁段是正修。先看第一段方便:

  ┌自他于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

  ○自他交換修法┬┤

  │└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

  「自他于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就是我們「自」己跟「他」,「他」指的是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自己跟衆生對「于」痛「苦」都是「不」希望,而希望「得」到「安樂」,這個「心」情是相「同」的。這一點很重要,這個地方是破除自他差異的障礙,自他有差異。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有「我愛執」,所以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與衆不同,這整個世界、整個地球、月亮都是繞著我運轉。我們覺得自己與衆不同,我們就不再關心衆生了,因爲我是特別,所以我積集任何的功德都應該歸我受用。爲什麼?因爲我與衆不同。但是這樣的思考是顛倒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由于過去差別的業力而創造今生不同的相貌,有些人是男人相、有些人是女人相,男人、女人相貌有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是事實,這是由業力所招感的差別;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差別的因緣法都撥開以後,我們觀察到這個果報體的內心深處、那個明了的心識,其實每一個有情衆生乃至于一只螞蟻,他想要離開痛苦、想要得到安樂,這一點跟我們是完全一樣的,我們跟衆生其實沒有什麼差別,我們擡高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換句話說,「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我們應該知道:不是我想離苦得樂而已,別人也想離苦得樂,他的心情跟我是一樣的,所以「自他等視求加持」,我們應該要平等的觀察自己跟衆生,就是遮止我們完全關心自己而不關心別人,因爲大家都一樣:我們想離苦得樂,其實衆生也想離苦得樂。先建立這樣的一種觀念。再看第二段:

  │┌愛自即成衆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

  這一點是破除自重,自己是尊重的、是貴重的,自重他輕的障礙。我們會想「雖然我也想離苦得樂、你也想離苦得樂,但是我比較重要」,這個觀念剛好錯誤,就是自己是重、他人是輕,這種是一種障礙。怎麼說呢?「愛自即成衆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就是說如果我們生命的心情不能改變,我們時時刻刻只是愛著自己,而這個剛好是痛苦的根源。怎麼說愛著自己是痛苦的根源?我們應該有個觀念:痛苦的産生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自然産生,是有因緣。什麼因緣讓我們痛苦呢?簡單的說就是有罪業,我們內心當中有罪業,有殺盜淫妄的罪業才有痛苦。爲什麼我們會創造罪業,爲什麼佛陀不會創造罪業?因爲我們有我愛執、無明,我們在整個平等生命的法性當中産生一個自我意識,捏造一個自我意識出來,由這個自我意識的個體生命才去創造了欲望、才去造作罪業。所以假設我們今天不能停止這種錯誤的思考,不斷的愛著自己,正是加強你心中的無明,那你要停止造罪業是不可能的,因爲有無明就會創造行,就會創造識、創造生老病死。所以如果我們今天一再的去放縱自己的私心,結果就是加強自己無明的煩惱,很容易就會去創造另一個罪業,而這個剛好是痛苦的根源。反過來,…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