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其實業是由心創造的,而且也保存在心中,所以心能造業、心能轉業,其實關鍵點還是心,心爲業主。所以我們追根究底十法界的差別,關鍵點就是「我們一念心的差別」。心的差別,我們先解釋心的相貌,「心」的相貌有二種:一個是它的作用,一個是它的體性。先看體性。體性就是一個「轉」,前後轉變,說是「法性本來空寂」,我們心的相貌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禅宗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一般總認爲:我們內心的深處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我們生命死了以後,就像一間房子壞了,裏面的人就會找一間新的房子住,房子是改變的,但是裏面的人是不改變。我們凡夫是這種心情,就是說前一生的我跟現在的我是一樣,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一樣,就是在整個流轉的生命當中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自我。但是這樣的思考是錯誤的。怎麼知道呢?比如說你前生是個男人,你的五蘊是一個男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一個男人的相貌、男人的思考;今生由于業力的熏習變成一個女人了,出現一個女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你現出女人的身相、女人的思考,你找不到你過去生的氣氛,你找不到,你前生的五蘊完全消失掉了,不管是色受想行識完全消失掉,覓之了不可得。再講遠一點,我們死了以後,由于今生持戒的因緣,來生做轉輪聖王,是特別的憍慢,變成轉輪聖王的身相、轉輪聖王的思想,充滿了憍慢。但是你要是福報享盡了以後,世間上的事情「強者先牽」,福報享盡,罪業就現前,你就變成一只螞蟻,我是一只卑賤的螞蟻,成天就是搬東西。所以說其實我們生命的變化,我們找不出一個不變的東西出來,不可能。所以「轉」就是生命的改變是剎那剎那轉變的,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沒有一個自我意識。所以佛法講空,空不是說不存在的意思,空的意思是無自性,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存在,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存在,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剎那剎那變化的點,把它累積起來就是一期的生命。這個就是我們對內心的觀察,就是它有轉變的體性,所以講空。
但是雖然轉變,它有一種「恒」常相續的功能,「因果絲毫不爽」。就是說雖然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你曾經在生命當中所累積的業力,這個地方有它的相續性,業果有它的恒常相續性。所以我們在思惟業果,我們剛開始思惟業果要先思惟什麼?宗大師說:思惟業果先思惟業果決定。就是說我現在:我現在眼睛沒有毛病,可以看得到東西,這是有善業,有善業的支持;我這二條腿還能夠走路,這個絕對不是偶然,這是有善業的支持;我這個人腸胃不好,這也不是偶然,這是有罪業。就是你凡是有安樂的果報出現,就是有善業的力量在支持;你有不可樂的果報出現,就是有罪業的力量在支持:當這個力量消失的時候,這果報就改變。所以當我們觀察空性以後,我們也應該知道「因果」是「絲毫不爽」,雖然我們的生命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我們所留下的業力,這個是會相續的保存在內心的深處。這個地方,我們在觀心的時候要有這個看法,所以「萬法唯識」會給我們一個觀念。我們一般人在做事情,有的偏重在結果,這個人怎麼樣不管,他結果怎麼樣,結果他成功了、結果他失敗了,以成敗論英雄。但是,如果諸位有志于菩薩道,你不能有這樣的思考,你以成敗來決擇、來反省自己,我保證你的菩薩道不會持久的。就是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他在觀心的時候,他注重他的過程、他的過程。比如我們今天去做一個善法,我們很努力的去做,但結果失敗了。其實這個失敗,對一般人來說是失敗,要以菩薩道來說,你每一點一滴,你內心當中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內心當中念念跟斷惡、修善、度衆生的菩提心相應,在整個生滅變異,時間過去以後,你留下來的都是一種善的功能,你增長了你的菩提心,你還是成功的。至于外在的成功失敗,那是衆生的共業。所以我們行菩薩道要有一個觀念:「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什麼叫做成功?諸位可以作一個定義嗎?就是你反省你自己:「這件事情你盡心盡力了,就算我做第二次也是如此而已,我沒有任何遺憾」,這個事情你就成功了。我們可以作一個思惟: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剛開始是一念心識的投胎,一念;我們離開生命,也是最後一念心識離開,阿賴耶識離開。是不是這樣!我們一念心識來、一念心識離開,這個中間的過程就是──你第一念來的時候跟最後一次離開的時候有什麼差別?這是關鍵點。我們什麼也沒帶走,但是你內心的功能是善的增長、還是惡的增長,這是我們比較在乎的。所以我們爲什麼受菩薩戒、爲什麼受菩薩戒?一般的世間人,比如說一般的宗教團體,他們也斷惡、修善、度衆生,但是他們今天沒有發願,他不能産生一種菩提的功能,他那個斷惡、修善、度衆生只是一個善法。因爲我們今天有菩薩戒體,我們心跟境接觸的時候,我們念念之間在回光返照的時候,心境接觸戒體現前,內心當中有斷惡、修善、度衆生的作意現前,這個是最可貴的。我們從這個戒體産生隨行,開始去實踐,其實慢慢就在加強這個功能,讓最初的那個幼苗種子慢慢的增長廣大。所以在「萬法唯識」的概念當中,我們要知道其實整個持戒的過程,是假借持戒的行爲去增長你內心善良的功能,那是最重要。因爲你離開的時候,你世間的成敗、人我是非完全沒有帶走,帶走的是你內心的功能,臨命終的一念。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注意了。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有正知見,我們知道什麼是重要、什麼是不重要。
甲二、結示菩薩五德
這一段是總「結」菩薩的修學綱要,我們根據《瑜伽師地論》把「菩薩」要成就「五德」作一個說明:
一者、于諸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
這個就是說菩薩的慈悲心不必有任何因緣。我們一般凡夫要生起親愛,就是你是我的朋友、你要對我好、你是我的眷屬,産生親愛;菩薩的大悲心,他是假借自己內心智慧的止觀作意而生起,他不必靠外在的「因緣」就能夠對衆生生大悲心。
二者、唯爲饒益諸有情故,常處生死忍無量苦。
衆生在流轉是由于心中的顛倒跟業力,菩薩的智慧打開了以後他還是在流轉,他是「爲」了「饒益有情」,因爲他不來流轉,佛法的真理就能不流傳,但是他爲了要利益衆生,他「忍」受「生死」的痛「苦」,這個就是贊歎菩薩的慈悲願力。
叁者、于多煩惱難複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
這是菩薩的智慧,他有這種後得智,「善」巧「調伏」衆生。
四者、于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
這個是贊歎菩薩的根本「真實」智慧,他能觀察我空、法空的真理。
五者、具不思議大威神力。
這個是贊歎菩薩的福德資糧,他有攝受力。
前面二個是贊歎菩薩的大悲,叁、四是贊歎菩薩的智慧,第五個是贊歎菩薩的福德:菩薩有叁種功德。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四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