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今天我们能够「爱他,则是万善根」,如果我们今天改变这个心情,我们开始去关怀众生,这个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菩萨的功德都是建立在慈悲心的基础之下。这就是我们今天选择「爱自」己是痛「苦」的「因」,我们选择「爱他」人「是万善」的「根」本,所以说「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交换求加持」。就是众「生」的痛苦跟「佛」功德的「差别」,这种苦乐的差别就是「从」爱自跟爱他,从这个地方作出差别,所以我们应该「自他交换求加持」。也就是说,无量劫来我们放纵自己的私心,我们只追求自己的快乐,到了现在这种境界,我们什么也没得到,在无量的生命当中,到现在除了内心当中累积了很多的烦恼跟罪业,还有负荷这个老病死的躯壳以外,我们什么也没得到,我们的结果就是这样,当然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经常讲「生命就是一个抉择」,是我们自己要这样子;但是我们反观佛陀,今天对众生释放善意,结果祂成就万德庄严:世界上的因缘就是这么回事。所以今天我们不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想要成佛是不可能,因为我们心态的思考本身就有错误,就是这个地方「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交换求加持」,就是破除我们自重他轻的障碍。再看第三段正修:
│┌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
└┤
└如风去来行取舍,由此发心求加持。
这一段正式修自他交换。前面二段的前方便破除二种障碍以后,我们开始以这个「善因」跟这个「乐果」,「善乐」的「因果」,「善」指的是因,善有招感性,「乐」是个果报,他有受用。我们把这个「善因」跟「乐」的「果」报作一个交换,就是交换给众生,使令众生的「苦因苦果」因为我们善因乐果的加持,而能够消灭、而能够穷「尽」。以下讲一个譬喻,「如风去来行取舍」,就是像风,风有时是单方向的、有时候吹过来吹过去;表示说我们今天跟众生也是一样,有一个互动。什么互动呢?我们「舍」掉自己的安乐让众生来受用,我自己的安乐我不受用送给众生,「取」众生的苦恼让自己来承当,那这就是「自他交换」。交换什么呢?就是把自己的快乐送给众生,众生的苦恼让我们来承当。这个地方在修的时候,如果我们对诸法实相的观察还没有产生胜解,会产生一个疑惑跟障碍:就是说我取众生的罪业让我承当,每一个众生的罪业真的跑到我身上来?有些人就会起这样的一个疑惑。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就是「万法唯识」,其实这个罪业它不是跑来跑去的,它是你的心所变现的。这个罪业如果跑来跑去,佛陀早就把我们罪业消灭掉。你看佛陀是万德庄严、无所不能,世间上还不只是一尊佛,无量无边的佛,拿我们一个痛苦一点都没办法!你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如果痛苦是可以拿掉的话,佛陀不是很方便吗?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在做梦,你做梦的时候,你这个颠倒的梦心现出很多恐怖的境界,你那个梦境谁来帮你消失掉呢?除了你自己,「既从心起,还从心灭」,除非你自己从梦境里面醒过来,这个梦境才会消失掉,因为它不真实。所以我们永远记住一句话:所有的痛苦一定从你的内心生起,所有的安乐也是从你自己的内心生起,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别人只是一种增上缘,外境只是增上缘。所以你不管怎么观想,众生的罪业不会跑到你身上,众生的罪业是他的烦恼生起的,他自己由自己的心创造烦恼,也是由自己的心去承受果报,什么东西都是自作自受的。
我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一下,讲释迦牟尼佛因地的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过去的时候做一个居士叫张窝尼(这个尼不是女众,这个尼是他的名称,比丘尼的尼),这个居士的父亲是经商的,在外面跑船做生意,虽然赚了一点钱,但是(古时候跑船也没有什么气象报告)在一次台风的因缘当中丧生了、死掉了。死掉以后,他的母亲只有这个儿子,就下定决心不让这个儿子去做经商跑船的生意,就让他在地上学一门专门的技术过活。张窝尼在做这门专业技术的时候,经常被人家取笑,因为那个时候的风俗──你不继承父亲的职业,这个是可耻的。刚开始张窝尼还能忍受,但是时间久了以后、太多的讥笑以后,他受不了,他一定要去做他该做的事情,他就跟母亲说「我应该继承我父亲的职业才对」,虽然他母亲再三的劝谏,但是张窝尼说「我心意已经决定了」,他就参加跑船的工作行列。这一天他要出去的时候,他母亲跑到码头上,非常的伤心,抱着张窝尼不肯让他离开。张窝尼眼看船要开了,情急之下就把他母亲推开来,他母亲撞到墙壁头就流血。张窝尼上船以后,去的时候很顺利,但是在回程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这个船就沉没了;但是张窝尼因为过去有善业力的(有福报力的人不同),他就抱着一个浮木飘到一个荒岛上,在荒岛上他累了就睡着了。睡着以后,到了晚上就醒过来,醒过来以后看到一片荒岛,在远处的地方有光明,他就往光明的地方走过去,这个时候有一个山洞,他就走进这个山洞。这个山洞里面都是一些恐怖的境界,有些人的双手被刀砍,砍了以后春风吹又生,手生出来又被刀子砍;有些人可能是口业重,舌头被拔出来切成细小块,然后春风一吹舌头又生出来,又被拔出来又被切成小块;其中有一个人头部有一个热铁轮罩在这个人头上,他全身发痛。张窝尼问:你这个人头部怎么有一个热铁轮,这么痛苦,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说:我过去生不孝顺我的父母亲,我经常把父母亲推开,撞到墙壁头就撞破了,所以今生招感这个果报。张窝尼这么一想:诶,我离开家的时候,我母亲也抱住我,我把她推开,她也撞到墙壁流血了。张窝尼这么一想以后,他的业报就现前,也有热铁轮罩在他的头上,非常痛苦。当然,遇到痛苦,有善根的人跟没有善根的人就有差别,所以你看在菩萨的经典上说:一个成就菩萨种性的众生堕落到三恶道,他很快就弹出来,因为他容易起善心。张窝尼在这个热铁轮在头上痛的时候,他就想:「我今天造的罪业受这个果报,无量无边愚痴的众生他们也造了很多罪业,他们也要受这个果报」,好,既然这样,他就释放一个善心,他说「我希望所有众生的业都让我来承当」,就是这个地方说的「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他起这个善心以后,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他的恶心消灭、善心生起的时候,这个罪业的法就消失掉,他这个热铁轮就消失掉,他死了以后就生到忉利天。
所以《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T10,846a) 就是说我们今天渴望成就佛的功德,但是佛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今天渴望吃到水果,而这个水果是由树根而来。什么是树根呢?「一切众生而为树根」,我们一定要用「大悲水」来滋润树根,才能够产生「诸佛菩萨」的「智慧华果」。所以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在龙树菩萨的《智度论》上说:「一个菩萨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叫般若道,以后的第二大阿僧祇劫、第三大阿僧祇劫叫方便道」(T25,754b),也就是说其实般若道的菩萨在修般若的时候,你今天发诸善愿「要代众生受无量苦」,其实众生的苦还是不能消灭,但是你自己得到利益,你因为散发这样的善意,你因为生起这种菩提心,你自己灭罪生善,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假借众生的因缘来生起自己的善念,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自他交换」就是要调整我们的心态。七重因果跟自他交换,虽然都是对众生释放善意:七重因果是偏重在事相,偏重在事相的修行,就是我的立场跟众生的立场没有改变,但是我对众生释放善意,这个是事相的修行;自他交换是一种理观,就是我自己的立场跟众生的立场在空性当中交换,因为无自性,所以我跟他交换:这个地方的观法不一样。诸位可以看看哪一个观法适合你,就找一个适合你的方法去修。这个地方是讲到菩提心。
乙二、正知见
大乘 万法 ┌恒─因果丝毫不爽┐
○ ── 心○┤ ├犹如暴流
正见 唯识 └转─法性本来空寂┘
就是我们不但是心中有一个希望,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应该要有智慧来如实的观察生命的真相祂在「大乘」佛法的「正」知「见」就是「万法唯识」的道理。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智慧永远是最重要的,没有智慧的引导,我们的善法不能成就波罗蜜。对生命的观察,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所谓的宗教家、或者讲哲学家,他们对生命的观察有二类:第一类就是无因缘论,认为生命只是一个偶然,生命没有任何理由,这个人他能够生长在富贵家、这个人生长在贫穷家、这个人一出生的时候脚就断了一只,这个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就像是一阵风吹过来树叶掉下来,如此而已。就是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理由,换句话说改造生命是不可能,断恶修善也没有任何意义。当然这个思考是非常危险的,这会创造一种观念:就是生命只是个偶然,换句话说你只有今生,你有这种思考,你就很容易要及时行乐了,为了达到安乐而不择手段。这个思考是非常危险的,这种思考叫做无因缘论。第二种思考叫邪因缘论,这个比较好一点,他认为生命是有理由的、有一定的轨则,但这个轨则就是有一个主宰者,有大梵天王、或者上帝,祂主宰着我们的吉凶祸福,所以我们透过对主宰者的礼拜、赞叹、归依,我们能够让自己离苦得乐。当然这样的思考是认为有因缘论,但这个因缘是错谬的,所以叫做邪因缘论。佛陀出世以后,就把这二种错误的思考推翻掉,就说出了正因缘论,正确的因缘,佛陀说:生命是有理由、有轨则的,这个轨则就是业力。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果报?就是你过去生有业力,你自己的业力创造自己的果报,说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种业感缘起的思想,如果我们今天再进一步观察,什么是业?这个业造了以后,又是谁来保存呢?我们就会发…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