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其实业是由心创造的,而且也保存在心中,所以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其实关键点还是心,心为业主。所以我们追根究底十法界的差别,关键点就是「我们一念心的差别」。心的差别,我们先解释心的相貌,「心」的相貌有二种:一个是它的作用,一个是它的体性。先看体性。体性就是一个「转」,前后转变,说是「法性本来空寂」,我们心的相貌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禅宗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一般总认为: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我们生命死了以后,就像一间房子坏了,里面的人就会找一间新的房子住,房子是改变的,但是里面的人是不改变。我们凡夫是这种心情,就是说前一生的我跟现在的我是一样,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一样,就是在整个流转的生命当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自我。但是这样的思考是错误的。怎么知道呢?比如说你前生是个男人,你的五蕴是一个男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一个男人的相貌、男人的思考;今生由于业力的熏习变成一个女人了,出现一个女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你现出女人的身相、女人的思考,你找不到你过去生的气氛,你找不到,你前生的五蕴完全消失掉了,不管是色受想行识完全消失掉,觅之了不可得。再讲远一点,我们死了以后,由于今生持戒的因缘,来生做转轮圣王,是特别的憍慢,变成转轮圣王的身相、转轮圣王的思想,充满了憍慢。但是你要是福报享尽了以后,世间上的事情「强者先牵」,福报享尽,罪业就现前,你就变成一只蚂蚁,我是一只卑贱的蚂蚁,成天就是搬东西。所以说其实我们生命的变化,我们找不出一个不变的东西出来,不可能。所以「转」就是生命的改变是剎那剎那转变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一个自我意识。所以佛法讲空,空不是说不存在的意思,空的意思是无自性,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剎那剎那变化的点,把它累积起来就是一期的生命。这个就是我们对内心的观察,就是它有转变的体性,所以讲空。
但是虽然转变,它有一种「恒」常相续的功能,「因果丝毫不爽」。就是说虽然是剎那剎那生灭,但是你曾经在生命当中所累积的业力,这个地方有它的相续性,业果有它的恒常相续性。所以我们在思惟业果,我们刚开始思惟业果要先思惟什么?宗大师说:思惟业果先思惟业果决定。就是说我现在:我现在眼睛没有毛病,可以看得到东西,这是有善业,有善业的支持;我这二条腿还能够走路,这个绝对不是偶然,这是有善业的支持;我这个人肠胃不好,这也不是偶然,这是有罪业。就是你凡是有安乐的果报出现,就是有善业的力量在支持;你有不可乐的果报出现,就是有罪业的力量在支持:当这个力量消失的时候,这果报就改变。所以当我们观察空性以后,我们也应该知道「因果」是「丝毫不爽」,虽然我们的生命是剎那剎那生灭,但是我们所留下的业力,这个是会相续的保存在内心的深处。这个地方,我们在观心的时候要有这个看法,所以「万法唯识」会给我们一个观念。我们一般人在做事情,有的偏重在结果,这个人怎么样不管,他结果怎么样,结果他成功了、结果他失败了,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如果诸位有志于菩萨道,你不能有这样的思考,你以成败来决择、来反省自己,我保证你的菩萨道不会持久的。就是一个行菩萨道的人他在观心的时候,他注重他的过程、他的过程。比如我们今天去做一个善法,我们很努力的去做,但结果失败了。其实这个失败,对一般人来说是失败,要以菩萨道来说,你每一点一滴,你内心当中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念念跟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菩提心相应,在整个生灭变异,时间过去以后,你留下来的都是一种善的功能,你增长了你的菩提心,你还是成功的。至于外在的成功失败,那是众生的共业。所以我们行菩萨道要有一个观念:「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什么叫做成功?诸位可以作一个定义吗?就是你反省你自己:「这件事情你尽心尽力了,就算我做第二次也是如此而已,我没有任何遗憾」,这个事情你就成功了。我们可以作一个思惟: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刚开始是一念心识的投胎,一念;我们离开生命,也是最后一念心识离开,阿赖耶识离开。是不是这样!我们一念心识来、一念心识离开,这个中间的过程就是──你第一念来的时候跟最后一次离开的时候有什么差别?这是关键点。我们什么也没带走,但是你内心的功能是善的增长、还是恶的增长,这是我们比较在乎的。所以我们为什么受菩萨戒、为什么受菩萨戒?一般的世间人,比如说一般的宗教团体,他们也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他们今天没有发愿,他不能产生一种菩提的功能,他那个断恶、修善、度众生只是一个善法。因为我们今天有菩萨戒体,我们心跟境接触的时候,我们念念之间在回光返照的时候,心境接触戒体现前,内心当中有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作意现前,这个是最可贵的。我们从这个戒体产生随行,开始去实践,其实慢慢就在加强这个功能,让最初的那个幼苗种子慢慢的增长广大。所以在「万法唯识」的概念当中,我们要知道其实整个持戒的过程,是假借持戒的行为去增长你内心善良的功能,那是最重要。因为你离开的时候,你世间的成败、人我是非完全没有带走,带走的是你内心的功能,临命终的一念。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注意了。这个地方就是我们有正知见,我们知道什么是重要、什么是不重要。
甲二、结示菩萨五德
这一段是总「结」菩萨的修学纲要,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把「菩萨」要成就「五德」作一个说明:
一者、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
这个就是说菩萨的慈悲心不必有任何因缘。我们一般凡夫要生起亲爱,就是你是我的朋友、你要对我好、你是我的眷属,产生亲爱;菩萨的大悲心,他是假借自己内心智慧的止观作意而生起,他不必靠外在的「因缘」就能够对众生生大悲心。
二者、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
众生在流转是由于心中的颠倒跟业力,菩萨的智慧打开了以后他还是在流转,他是「为」了「饶益有情」,因为他不来流转,佛法的真理就能不流传,但是他为了要利益众生,他「忍」受「生死」的痛「苦」,这个就是赞叹菩萨的慈悲愿力。
三者、于多烦恼难复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
这是菩萨的智慧,他有这种后得智,「善」巧「调伏」众生。
四者、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
这个是赞叹菩萨的根本「真实」智慧,他能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
五者、具不思议大威神力。
这个是赞叹菩萨的福德资粮,他有摄受力。
前面二个是赞叹菩萨的大悲,三、四是赞叹菩萨的智慧,第五个是赞叹菩萨的福德:菩萨有三种功德。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四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