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五卷

  第五卷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頁:

  參、隨文釋義

  我們這一次的菩薩戒法叫做「瑜伽菩薩戒」,玄奘大師用「瑜伽」這二個字來贊歎菩薩戒法的殊勝,「瑜伽」(Yoga) 這二個字翻成中文叫做「相應」,就是相應于大般涅槃,在修習菩薩戒法的時候基本上是二個主要的法門:第一個法門叫做根本法門。根本法門就是說,首先我們在修習菩薩戒之前,我們必須要發起堅固的菩提心,就是說我們雖然是一個生死凡夫,我們在內心的妄想當中要確立一個生命的希望,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我們希望能夠上求佛道,我們希望能夠下化衆生」,內心當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引導著我們,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要安住在我們的菩提心。第二個法門就是我們應該要有大乘正見,就是我們應該要有正確的智慧來觀察生命的真相,在整個十法界的因緣果報當中,主要的因緣就是我們內心的造作。換句話說,我們由于內心的惡念跟罪業,所以招感叁惡道的果報;我們由于內心的善念跟善業,而招感人天的果報;我們也由于內心的出離心,而招感二乘的偏空涅槃;由于內心的菩提心,而成就無上菩提。所以我們應該要正確的了解整個生命的因緣,是由我們內心所變現出來的,所謂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當我們能夠發起堅固的菩提心、具足大乘正見,這樣子在《瑜伽師地論》上說,我們叫做「安住菩薩種性」。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整個菩薩戒當中,我們是安住在根本法門,依止這樣的菩薩種性,我們開始發出行動去修學廣大的菩薩戒法,所謂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這種叁聚淨戒,這叁聚淨戒的實踐就叫做枝末法門。我們能夠依止根本法門來修習枝末法門,本末雙舉,這個時候我們就正確的走在成佛之道,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正式的安住在瑜伽的功德當中。這個就是整個菩薩戒的修學綱要。前一科我們講的「修學綱要」是講到根本法門;這一科的「隨文釋義」,就隨順菩薩的戒文來解釋它的義理,這個是講菩薩的枝末法門,有叁聚淨戒。我們看科判:

  ┌甲一、受戒勸修

  │

  ○入文分叁┼甲二、廣明戒相

  │

  └甲叁、結勸應修

  古德把菩薩戒「分」成「叁」科:「甲一、受戒勸修」,我們受了菩薩戒以後,我們應該要修學的內涵,首先先作一個大綱說明;「甲二、廣明戒相」,這一科就正式廣泛的說明菩薩戒的戒相,把叁聚淨戒開展出來,有四重四十叁輕的開遮持犯,「廣明戒相」等于是整個菩薩戒的正宗分;「甲叁、結勸應修」,當我們了解了菩薩的叁聚淨戒以後,就著一個初發心的菩薩,我們面對這麼一個廣泛的叁聚淨戒,我們應該依止什麼心情來受持菩薩戒法,在第叁科當中有一個明顯的開示。現在我們看第一科:

  甲一、受戒勸修

  就是我們受了菩薩戒以後,我們所必須修學的內涵,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應自數數專谛思惟:此是菩薩正所應作,此非菩薩正所應作。

  既思惟已,然後爲成正所作業,當勤修學。

  又應專勵聽聞菩薩素呾纜藏,及以菩薩摩呾理迦,隨其所聞,當勤修學。

  我們受了「菩薩戒」,等于是發了菩提心,也具足了大乘正見,這個時候戒文當中說到我們應該要修學二個內涵:第一個「應自數數專谛思惟:此是菩薩正所應作,此非菩薩正所應作」。我們「應」該要「專谛」的「思惟」,當然這個地方從一個修學的次第,我們應該要先學習,我們受了菩薩戒,在整個成佛之道只是跨出第一步,我們對于成佛生起一個這樣的希望,有了希望表示有一個開始。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先親近善知識、聽聞菩薩戒法;聽聞以後,我們應該去「思惟」。思惟什麼事情呢?思惟這「是菩薩正所應作」,「正所應作」是指作持,就是菩薩所應該去奉行的,包括攝善法戒跟攝衆生戒,這個都是作持,我們應該要奉行的;第二個、思惟「此非菩薩正所應作」,這個是遮止的,就是止持,屬于攝律儀戒。所以我們「受」了「菩薩戒」以後,我們整個身口意就有一些規範,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就有一個規範,這個規範我們都應該要事先去聽聞,然後「思惟」産生一種理解。「既思惟已,然後爲成正所作業,當勤修學。」經過我們如理的思惟以後,我們應該要付諸行動,「然後爲成正所作業」,這個「正所作業」指的是菩薩的二大事業,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個是菩薩的主要作業。根據這樣的一個目標「當勤修學」,對于應該斷的、應該修的法門,應該要努力的去修學。

  這個地方我說明一下。我們在沒有受菩薩戒之前,我們衆生的心情是沒有目標的,就是我們沒有遠大的目標來引導我們,我們一般衆生的心情就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就是心隨妄轉,內心隨順妄想而轉──我現在打什麼妄想,我就去做什麼事,沒有任何的軌範來約束我們。當我們內心有這樣一個菩提心的理想以後,受了菩薩戒,我們就應該有軌範,而這個軌範不是我們自己想出來,這有傳承,你應該要親近善知識,如理如法的去學習菩薩的戒法,然後把它付諸行動,就是你受了菩薩戒以後,第一個應該要去修學菩薩的戒法,包括止持、包括作持。第二點「又應專勵聽聞菩薩素呾纜藏,及以菩薩摩呾理迦,隨其所聞,當勤修學。」「素呾纜藏」就是經藏,或者叫修多羅藏;「摩呾理迦」就是論藏。你受了菩薩戒,你不但是要修學菩薩戒法,你還應該要修學大乘的經論。這一點,在古德的開示當中舉出二個理由來說明「爲什麼受了菩薩戒一定要學大乘經論」呢?第一個理由、因爲菩薩的戒法是分散在各種大乘經論當中,這個是不同于小乘的地方。小乘的戒法是完全歸納在小乘的律藏,所以我們在學小乘戒律的時候,只要看聲聞戒法就可以了,因爲整個小乘製教、化教的區分非常明顯。但是菩薩的戒法,它的製教、化教是不明顯,換句話說,整個菩薩的止作二持是分散在整個大乘的經論當中;所以我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那你必須要廣泛的學習。這個就是第一個理由,因爲很多斷惡、修善、度衆生的方便是分散在各種經論當中。第二個理由、因爲菩薩戒法重視的是心地法門,特別很強調你的菩提心,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有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你要保護你的菩提心。我們凡夫的菩提心跟聖人的菩提心有什麼差別?聖人的內心當中沒有煩惱,所以他的菩提心特別堅固。我們凡夫發了菩提心以後,我們可能在整個生命當中,遇到叁寶境界的開導,啓發我們的善根發了菩提心;但是我們凡夫的內心有煩惱,貪瞋癡各式各樣的煩惱,假設我們不能修習止觀加以調伏煩惱的話,我們的菩提心就會被煩惱所破壞。菩提心是整個菩薩戒的根本,這個菩提心被破壞以後,你的整個菩薩戒法就不能成就無上菩提了,變成一般的善法。所以我們修學菩薩戒,你一定要學習大乘經論,明白止觀的道理,在內心當中産生一種調伏的力量,這一點很重要,要保護你的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上開示說:整個菩薩的戒定慧叁學是相輔相成,沒有出世的妙戒,絕無出世的定慧。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當中,你不以出世的妙戒做基礎,你修習的定慧謂之邪定邪慧,外道的邪定邪慧,所以「沒有出世的妙戒,絕無出世的定慧」。「沒有出世的定慧,並失出世的妙戒」 ,假設你內心當中只有持戒,只有身口勉強的去奉行,而內心當中沒有栽培一種止觀的調伏力,沒有出世的定慧,「並失」,你絕對會失掉你出世的妙戒,「並失出世的妙戒」。所以我們在修習菩薩戒,這一點是不共聲聞的地方,它是戒定慧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在學習菩薩的叁聚淨戒之前,先有一段的「受戒勸修」,就是我們一個菩薩弟子應該要修學菩薩的戒法,也應該要修學大乘的經論栽培內心的止觀,來保護我們的菩提心。我們再看下一科:

  甲二、廣明戒相叁

  

   乙一、明持犯相叁

  丙一、明四重戒叁

   丁一、總標名數

  這以下「廣」泛的說「明」菩薩戒法的「戒相」,分成叁科,「乙一、明持犯相」,說明持戒、犯戒的相貌。這當中分成叁科,先看第一科的「丙一、明四重戒」,先說明四重戒。「四重戒」也分成叁小科,先看第一小科「丁一、總標名數」,把四重戒法的名稱跟數目先標出來。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住戒律儀,有其四種他勝處法。

  一個安「住」在菩薩淨戒「律儀」的「菩薩」,就是你安住在菩提心跟正知見,你必須要奉持不犯這「四種」的「他勝處法」。什麼叫「他勝處法」?「他」指的是內心的煩惱,「自」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我們在沒有受菩薩戒之前,我們凡夫的心是以妄想爲自體,心隨妄轉,就是我們生命當中沒有目標,內心跟著感覺走,你現在的感覺想做什麼事,你就去做什麼事了,所以你的生命是不決定的,可能會造善、也可能會造惡,你來生的果報也不決定,可能是生天、也可能到叁惡道去,說是譬如空中的羽毛隨風飄蕩,可上可下。我們受了菩薩戒,我們的生命就明確的決定下來,因爲我們的生命當中有一個目標來引導我們,就是菩提心,我們生命當中要做二件事:第一個、上求佛道;第二個、下化衆生。所以一個菩薩戒弟子,他的內心當中不再以妄想爲自體,而是以菩提心爲他的自體,他的生命當中以菩提心爲自體,所以菩提心是「自」。這個煩惱就退居做「他」,不再是我們的主人。但是煩惱可也不是普通的力量,它是長時間的熏習,所以這個「他」也經常會來幹擾我們的菩提心。當這個煩惱的力量已經「勝」,已經是「勝」過我們菩提心的力量的時候,我們叫做「他勝處法」,就是你的菩提心已經被煩惱所破壞了,這叫「他勝處法」。你好不容易在叁寶面前發起了清淨的誓願,所栽培的一個成佛的善根沒有好好的保護,被煩惱破壞了,這叫做「他勝處法」。這個「他勝處法」總共有四…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