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r">輕戒

  

八萬威儀戒

  

四十八輕戒

  

四十八輕戒

  

二十八輕戒

  

四十叁輕戒

  

四十一輕戒

  

根機

  

通道俗

  

通道俗

  

局僧

  

局俗

  

通道俗

  

通道俗

  

   ─壹、「解釋標題」竟─

  在我們漢傳的菩薩戒當中,翻成中文的菩薩戒有六種:第一個是「菩薩璎珞經」。《菩薩璎珞經》總共有十條「重戒」,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說四衆過、不酤酒、不自贊毀他、不悭、不瞋、不謗叁寶」;「輕戒」是「八萬威儀戒」,它所加被的「根機」「通道、通俗」,包括出家、在家。「梵網經菩薩戒」本也是十條「重戒」,「輕戒」是「四十八輕戒」,也是通出家、在家,「通道俗」。「善戒經」有八條「重戒」,「四十八」條「輕戒」,只限製出家衆修學,「局僧」。「優婆塞戒經」有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是「局」限在世「俗」人。「瑜伽菩薩戒」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習的戒,有四重「四十叁輕」,也是「通道俗」,通于出家、在家都可以修學。「菩薩戒本經」有四重「四十一輕」,也是「通道俗」。事實上《瑜伽菩薩戒》跟《菩薩戒本經》都是出自于《瑜伽師地論》的〈戒品〉,是同本,但是翻譯不同而已,內涵大致是相同的。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在《菩薩璎珞經》(T24,1021b)上說:「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爲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菩薩戒是「盡心爲體」,它是以你的菩提心爲自體,菩提心本身是一種時空無盡的修學,所以你修習戒法也不應該有所局限,就是六種戒法都應該修學,只要你受了菩薩戒。因爲菩提心的內涵,開展出來就是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說你受了菩薩戒,這六種戒法你都要修學;不像聲聞戒法,聲聞戒法它是局限的,你受了這一部律,你受四分律、五分律,你就修學這一部律就好,所以律學就有所謂的部派佛教,大家對律學的看法不同而産生部派。但是菩薩戒沒有所謂的部派,就是說你受了菩薩戒,你所有的菩薩戒遲早都要修學。

  我個人有一些心得提供給大家參考。在六種菩薩戒當中,我建議大家以《瑜伽菩薩戒本》做基礎,因爲「瑜伽菩薩戒」容易做到,它多分攝受的是凡位菩薩;以《梵網經菩薩戒》做究竟,《梵網經菩薩戒》講得最圓滿。但是初學者修學《梵網經》會覺得境界很高,因爲它這個地方很多都是攝受法身菩薩,像我們對法寶的恭敬──刺血爲墨、析骨爲筆,有時候只在觀想用,沒有辦法實際付諸行動。所以《梵網經》可以當做我們的修學菩薩戒的究竟;但是在下手的時候,我們可以以《瑜伽菩薩戒》做基礎。

  這以上是「解釋標題」。

  貳、修學宗要

  甲一、正明大乘二種根本二

  ┌一、菩提心

  甲一、正明大乘二種根本┤

  └二、正知見 今初

  我們在講授菩薩戒法之前,把「修學」的「宗要」作一個說明,這當中分二科:「甲一、正明大乘二種根本」,「甲二、結示菩薩五德」。「根本」就像一棵樹的根本,樹有根本才能夠産生枝葉華果;我們修學菩薩戒亦複如是,要依止二種根本才能夠開展出廣大的菩薩戒法。「大乘二種根本」:第「一」個是「菩提心」,就是我們心中的願力;第「二」個就是「正知見」,心中的智慧。

   乙一、菩提心

  丙一、明發心爲趣入大乘之門

  「菩提心」我們分二科,先看「丙一、明發心爲趣入大乘之門」,說明發菩提心是趣入大乘之門,這當中我們看「《廣論》」,有叁段。先看第一段總說:

  《廣論》雲:此中佛說二種大乘,波羅蜜多大乘

  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余大乘。

  于此大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佛」」陀在大乘經典當中講到「大乘」法門有「二」個:第一個是「波羅蜜多大乘」跟「密咒大乘」。「波羅蜜多大乘」又叫做顯教大乘,顯教;「密咒大乘」就是密教大乘。顯教的意思是說,在整個修學當中,顯教它的義理觀念,它所觀的實相道理是明白的用文字表達出來,比如說佛陀在诠釋無常,他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用「夢幻泡影」來解釋一切法的無常、來解釋一切法的自性空。這種道理,我們從文字上的聞思修,就能夠把文字上的義理轉成我們心中的智慧,所以顯教大乘強調的是一種修止觀,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密教大乘強調持咒、叁昧加持,就是身業結手印、口業持本尊咒、意業觀想本尊,叁業、叁密加持。持咒當然就不能明白道理,它是密诠實相,但是我們在修學叁密加持的時候,它就能夠慢慢的引導我們趣入實相,這個密咒它是從秘密不可思議的境界而悟入實相的道理。顯教不是,顯教是從一種明白的觀念當中思惟而悟入實相。這二個都是一個可以選擇修行的法門。「除此更無所余大乘」,就是在大乘的法門當中,大方向是顯教跟密教。「于此大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在這個當中,我們可以隨順我們的根機去選擇我們所要修的法門,這二個都可以入大乘之門,而這當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能入門唯菩提心」,不管你修大乘的止觀、或者修密宗裏面的持咒,你一定要依止菩提心,這是我們進入大乘之門的基礎。換句話說,你不依止菩提心,不管你修止觀修得再好、咒持得再好,只能夠當做是一種善業,善業的力量不能使令你成佛,它會引導你在叁界得一個雜染的安樂果報,如此而已。所以這個地方講到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顯教、密教都要依止菩提心,它是一個根本。這是一個總說,再看第二段的別明:

  若于相續,何時生起未生余德,亦得安立爲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聲聞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這一段是把菩提心的內涵再詳細的說明。假設在「相續」,就是我們一期生命當中,「何時生起」菩提心,其實我們即使還沒有生起其它戒定慧的功「德」,這樣子也能夠「安立爲大乘人」,因爲你已經成就大乘種性了,雖然你所有的功德沒有具足。就像印光大師說的:王子墜地,功超群臣。你一個王子在王族的地方出生,你對國家沒有貢獻,但是你畢竟是王種,你遲早要繼承王位的。「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聲聞等地,退失大乘。」你什麼時候對無上菩提、對度化衆生不再生有好樂之心,這樣子的心情退失以後,「縱」然你「通達空性」的功「德」,你的生命頂多只能夠趨向「聲聞等地」,而「退失大乘」的功德。這種觀念,在聖言量裏面「大乘」的「教典」是「多所宣說」,就是所有的功德要以菩提心做根本。「即以正理亦善成立」,其實如果我們不依止聖言量,我們從大乘的因緣觀也可以觀察出來。也就是說,佛法強調因緣觀,你栽培什麼因,你自然成就什麼果;你今天用蘋果的種子,不管你用再好的肥料,它也只能夠成就蘋果,不能變成葡萄:因爲你的種性如此,如是因招感如是果,這是一個等流性。假設我們退失了菩提心,縱然你修天大的善法,你也不可能成佛,因爲你的種性不是成佛的種性,所以這個地方講到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最後我們作一個總結:

  故于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

  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

  所以我們判定這個人到底是不是一個「大乘」的菩薩,關鍵點不在于他造了善業或造了罪業,關鍵點在于「唯發此心安立」,這個人他內心當中是不是真實的想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假設這個人他以「後」退「出」了「大乘」菩薩的階位,也是因爲他「離」開了菩提「心」而「安立」他退出了大乘:關鍵點在于菩提心之有無,而不在于一個人的善業、罪業。這個地方是講到根本的問題。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一句話:「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爲菩提,一切法趨菩提;心爲名利,一切法趨名利。」「諸法無性」,我們今天造作一個善業,或者你布施、或者持戒,或者你修習忍辱、禅定,我們可以說這樣的善業能夠成就安樂的果報,我們只能夠這樣講,就是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這樣子判斷是對的;但是這個安樂的果報到底趨向什麼方向,這個善業還沒有決定一個方向。「諸法無性」,我們創造一個善業以後,這個善業的方向性是誰來決定呢?「盡隨心轉…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