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卷▪P3

  ..续本文上一页r">轻戒

  

八万威仪戒

  

四十八轻戒

  

四十八轻戒

  

二十八轻戒

  

四十三轻戒

  

四十一轻戒

  

根机

  

通道俗

  

通道俗

  

局僧

  

局俗

  

通道俗

  

通道俗

  

   ─壹、「解释标题」竟─

  在我们汉传的菩萨戒当中,翻成中文的菩萨戒有六种:第一个是「菩萨璎珞经」。《菩萨璎珞经》总共有十条「重戒」,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不自赞毁他、不悭、不瞋、不谤三宝」;「轻戒」是「八万威仪戒」,它所加被的「根机」「通道、通俗」,包括出家、在家。「梵网经菩萨戒」本也是十条「重戒」,「轻戒」是「四十八轻戒」,也是通出家、在家,「通道俗」。「善戒经」有八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只限制出家众修学,「局僧」。「优婆塞戒经」有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是「局」限在世「俗」人。「瑜伽菩萨戒」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戒,有四重「四十三轻」,也是「通道俗」,通于出家、在家都可以修学。「菩萨戒本经」有四重「四十一轻」,也是「通道俗」。事实上《瑜伽菩萨戒》跟《菩萨戒本经》都是出自于《瑜伽师地论》的〈戒品〉,是同本,但是翻译不同而已,内涵大致是相同的。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在《菩萨璎珞经》(T24,1021b)上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菩萨戒是「尽心为体」,它是以你的菩提心为自体,菩提心本身是一种时空无尽的修学,所以你修习戒法也不应该有所局限,就是六种戒法都应该修学,只要你受了菩萨戒。因为菩提心的内涵,开展出来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说你受了菩萨戒,这六种戒法你都要修学;不像声闻戒法,声闻戒法它是局限的,你受了这一部律,你受四分律、五分律,你就修学这一部律就好,所以律学就有所谓的部派佛教,大家对律学的看法不同而产生部派。但是菩萨戒没有所谓的部派,就是说你受了菩萨戒,你所有的菩萨戒迟早都要修学。

  我个人有一些心得提供给大家参考。在六种菩萨戒当中,我建议大家以《瑜伽菩萨戒本》做基础,因为「瑜伽菩萨戒」容易做到,它多分摄受的是凡位菩萨;以《梵网经菩萨戒》做究竟,《梵网经菩萨戒》讲得最圆满。但是初学者修学《梵网经》会觉得境界很高,因为它这个地方很多都是摄受法身菩萨,像我们对法宝的恭敬──刺血为墨、析骨为笔,有时候只在观想用,没有办法实际付诸行动。所以《梵网经》可以当做我们的修学菩萨戒的究竟;但是在下手的时候,我们可以以《瑜伽菩萨戒》做基础。

  这以上是「解释标题」。

  贰、修学宗要

  甲一、正明大乘二种根本二

  ┌一、菩提心

  甲一、正明大乘二种根本┤

  └二、正知见 今初

  我们在讲授菩萨戒法之前,把「修学」的「宗要」作一个说明,这当中分二科:「甲一、正明大乘二种根本」,「甲二、结示菩萨五德」。「根本」就像一棵树的根本,树有根本才能够产生枝叶华果;我们修学菩萨戒亦复如是,要依止二种根本才能够开展出广大的菩萨戒法。「大乘二种根本」:第「一」个是「菩提心」,就是我们心中的愿力;第「二」个就是「正知见」,心中的智慧。

   乙一、菩提心

  丙一、明发心为趣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我们分二科,先看「丙一、明发心为趣入大乘之门」,说明发菩提心是趣入大乘之门,这当中我们看「《广论》」,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总说:

  《广论》云:此中佛说二种大乘,波罗蜜多大乘

  与密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

  于此大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

  「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讲到「大乘」法门有「二」个:第一个是「波罗蜜多大乘」跟「密咒大乘」。「波罗蜜多大乘」又叫做显教大乘,显教;「密咒大乘」就是密教大乘。显教的意思是说,在整个修学当中,显教它的义理观念,它所观的实相道理是明白的用文字表达出来,比如说佛陀在诠释无常,他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用「梦幻泡影」来解释一切法的无常、来解释一切法的自性空。这种道理,我们从文字上的闻思修,就能够把文字上的义理转成我们心中的智慧,所以显教大乘强调的是一种修止观,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密教大乘强调持咒、三昧加持,就是身业结手印、口业持本尊咒、意业观想本尊,三业、三密加持。持咒当然就不能明白道理,它是密诠实相,但是我们在修学三密加持的时候,它就能够慢慢的引导我们趣入实相,这个密咒它是从秘密不可思议的境界而悟入实相的道理。显教不是,显教是从一种明白的观念当中思惟而悟入实相。这二个都是一个可以选择修行的法门。「除此更无所余大乘」,就是在大乘的法门当中,大方向是显教跟密教。「于此大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在这个当中,我们可以随顺我们的根机去选择我们所要修的法门,这二个都可以入大乘之门,而这当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入门唯菩提心」,不管你修大乘的止观、或者修密宗里面的持咒,你一定要依止菩提心,这是我们进入大乘之门的基础。换句话说,你不依止菩提心,不管你修止观修得再好、咒持得再好,只能够当做是一种善业,善业的力量不能使令你成佛,它会引导你在三界得一个杂染的安乐果报,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显教、密教都要依止菩提心,它是一个根本。这是一个总说,再看第二段的别明:

  若于相续,何时生起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声闻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这一段是把菩提心的内涵再详细的说明。假设在「相续」,就是我们一期生命当中,「何时生起」菩提心,其实我们即使还没有生起其它戒定慧的功「德」,这样子也能够「安立为大乘人」,因为你已经成就大乘种性了,虽然你所有的功德没有具足。就像印光大师说的: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你一个王子在王族的地方出生,你对国家没有贡献,但是你毕竟是王种,你迟早要继承王位的。「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声闻等地,退失大乘。」你什么时候对无上菩提、对度化众生不再生有好乐之心,这样子的心情退失以后,「纵」然你「通达空性」的功「德」,你的生命顶多只能够趋向「声闻等地」,而「退失大乘」的功德。这种观念,在圣言量里面「大乘」的「教典」是「多所宣说」,就是所有的功德要以菩提心做根本。「即以正理亦善成立」,其实如果我们不依止圣言量,我们从大乘的因缘观也可以观察出来。也就是说,佛法强调因缘观,你栽培什么因,你自然成就什么果;你今天用苹果的种子,不管你用再好的肥料,它也只能够成就苹果,不能变成葡萄:因为你的种性如此,如是因招感如是果,这是一个等流性。假设我们退失了菩提心,纵然你修天大的善法,你也不可能成佛,因为你的种性不是成佛的种性,所以这个地方讲到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最后我们作一个总结:

  故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

  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

  所以我们判定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大乘」的菩萨,关键点不在于他造了善业或造了罪业,关键点在于「唯发此心安立」,这个人他内心当中是不是真实的想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假设这个人他以「后」退「出」了「大乘」菩萨的阶位,也是因为他「离」开了菩提「心」而「安立」他退出了大乘:关键点在于菩提心之有无,而不在于一个人的善业、罪业。这个地方是讲到根本的问题。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诸法无性」,我们今天造作一个善业,或者你布施、或者持戒,或者你修习忍辱、禅定,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善业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只能够这样讲,就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这样子判断是对的;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到底趋向什么方向,这个善业还没有决定一个方向。「诸法无性」,我们创造一个善业以后,这个善业的方向性是谁来决定呢?「尽随心转…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