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今天很冷静的、很客观的看一些小乘的经典、看大乘的经典,我们应该要有远见。当然,我们身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觉得佛道离我们如此的遥远,我们如果到阿罗汉的阶位去暂时的休息一下也是无可厚非,也无妨。但问题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是带着烦恼障、业障、报障在修行,所以我们急于要解脱,很可能就会走小乘的法;但是这一条路走过了以后,等到你这个小乘的种性要扭转,你到后期的路的时候,你就会发觉困难重重。你看这些小乘的觉者,尤其是定性声闻,他长时间熏习苦空无常的人,他虽然发菩提心,他有事没事就入三昧(呵──),就入这个空观。佛陀就说:善男子,起,你曾经发菩提心,你还记得吗?对对对,要出来。(呵──)就是说那个等流性很强。所以我们应该要遵循佛陀对我们的教诲,我们直接修习大乘法是最圆满的道路,虽然我们可能做得不够好,但是你因地的时候一定要成就大乘种性,这是非常重要,否则你到后来一定会后悔,因为你把种性搞坏了。所以既然我们迟早要成佛,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走这一条正确的道路。那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修习菩萨戒法有二个根本:第一个根本就是我们的戒体,也就是我们的菩萨种性跟菩提心;第二个是枝末法门,就是我们要广泛修学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当我们能够依止菩萨戒体来修习菩萨三聚净戒,我们就正式的随顺于大般涅槃、随顺于成佛之道。
甲三、六种菩萨戒对照表
种类 条目
| 菩萨璎珞经
| 梵网经菩萨戒
| 善戒经
| 优婆塞戒经
| 瑜伽菩萨戒
| 菩萨戒本经
|
重戒
| 不杀
| 不杀
| 不杀
| 不杀
| ||
不盗
| 不盗
| 不盗
| 不盗
| |||
不淫
| 不淫
| 不淫
| 不淫
| |||
不妄语
| 不妄语
| 不妄语
| 不妄语
| |||
不说四众过
| 不说四众过
| 不说四众过
| ||||
不酤酒
| 不酤酒
| 不酤酒
| ||||
不自赞毁他
| 不自赞毁他
| 不自赞毁他
| 不自赞毁他
| 不自赞毁他
| ||
不悭
| 不悭
| 不悭
| 不悭
| 不悭
| ||
不瞋
| 不瞋
| 不瞋
| 不瞋
| 不瞋
| ||
不谤三宝
| 不谤三宝
| 不谤三宝
| 不谤三宝
| 不谤三宝
|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三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