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的因地發心,就給與這個善業一個方向。如果你今天修習善業是爲了菩提,「心爲菩提,一切法趨菩提」,你的布施、持戒乍看之下是一個人天的善法,但是因爲你有菩提心的引導,整個都帶有菩提心的氣氛。如果你今天布施、持戒是爲了成就人天的安樂果報,「心爲名利,一切法趨名利」,你整個善業都沾滿了名利的氣氛。就是因地是有漏,自然是招感有漏的果報。所以我們可以思惟一件事情:佛陀在因地的時候修習種種的善業,魔王在因地的時候也修習很多的善業。我們從經典可以知道,魔王,當然我們今天是厭惡魔王,因爲他障礙修行人,但是魔王在因地的時候,他可也是蓋寺廟、修習種種的布施、修了很多無遮大會,這當中還供養一個辟支佛、還奉持八關齋戒,以叁種福業的關系生爲魔王,享受世間五欲的快樂。但是我們想說,爲什麼佛陀在因地的時候修習善業,而這個善業成就佛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的萬德莊嚴,清淨莊嚴的果報?同樣一個善業,跑到魔王的內心當中,這個善業變成一個雜染五欲的果報?爲什麼同樣的善業,出現在佛的心情跟出現在魔王的心情會有不同的結果呢?就是我們因地發心的不同,就是這個善業我們給它們不同的方向,這個善業就趨向于不同的結果。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講一個譬喻說:牛去喝水,毒蛇也去喝水,牠也會口渴去喝水。但是牛喝了水以後,牛因善心的因緣,創造了牛奶來滋潤滋養衆生;毒蛇去喝水,因爲瞋心的關系,而把這個水轉成毒液來毒害衆生。這二個衆生同樣去喝水,一個創造了牛奶,一個創造了毒液,說是「諸法無性,盡隨心轉」。所以我們在剛開始修學佛道的時候,一定要先「誠意正心」,你一定要把你的目標弄清楚:你到底要想幹什麼?你到底要追求什麼?在你的生命當中你想追求什麼?這個就是一個關鍵點。假設我們今天忘失了菩提心修諸善法,那都是魔業。在《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爲魔業。」(T09,663a)爲什麼是魔業呢?你不想追求無上菩提,你修習善法是追求人天果報,你來生招感一個富貴的果報;但是富貴的果報會使令一個人容易墮落。你福報一大的時候,你的業力愈大、你的事情更多,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業變成你今生的障礙,你想要修學佛法就有困難,因爲你有太多事情要去忙碌、分心。這個障礙,你修習聖道就是魔業,魔王所做的事情就是障礙修行人,希望大家都不要出離,在叁界裏面繼續的流轉。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要知道什麼樣的因緣能夠入大乘,並不在于你今天積集多少的功德,而在于你內心當中真實發起菩提心,這是我們第一個基礎。
丙二、示菩提心之修學方法二
既然菩提心如此的重要,怎麼樣才能夠真實發菩提心呢?這個地方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講到,菩提心要以出離心做根本。就是說你今天不先發出離心,直接發菩提心,你這個菩提心會夾雜你個人的貪欲,你這個菩提心就不夠清淨了,所以我們照這個次第,也應該要先修出離心。出離心的修學有二個,主要是對治我們對叁界果報的貪愛,首先我們要先對治對今生安樂果報的愛著。有些人,特別是福報大的人,他過去生有種種的善業,所以今生有種種的福報、享受的境界現前;有些人身體特別健康,很少生病,精神體力特別旺盛,而且他眷屬美好、財富資具又特別的廣大。在這種如意的境界當中,他很難出離叁界果報,因爲這些都是如意安樂的境界。那怎麼辦呢?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引導這些福報大的人解脫福報的障礙呢?這個當中就是要思惟死殁無常,死殁無常就是說:第一個、你要思惟死亡,你相信「你今生絕對要死亡」的,有生必有死,乃至于叁乘的聖人、尊貴的佛陀都要面臨死亡,所以我們即使福報再大,我們總有一天要面臨死亡,這是第一個,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第二個、死亡的時間是不決定的,不是等到老再死亡,有些人說「我現在年輕,老了再死亡,至少我這十幾年能夠好好的享受放逸一段時間」,不對,死亡的時間是不決定的,也可能明天就隨時會死亡。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我們要作些什麼准備呢?第叁個、你思惟死亡的時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余的都帶不走,其余的對你都沒有幫助。就是說當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所有的福報都被死亡所破壞,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這個時候,也就是我們的生命規劃,我們一般人的生命規劃只規劃到今生,就是我們從小時候讀書就立定志向,要怎麼怎麼的:我好好的讀書幾年,好好的工作幾年,好好的規劃我的退休生涯。但是我們人很少規劃到來生,你來生幹什麼不去想。問題是我們既然有來生,我們爲什麼不爲來生作規劃,爲什麼不爲來生積集資糧?一個人不應該把所有的精神體力耗損在今生,否則死亡的時候你一定恐怖,因爲你把所有精神體力都在經營今生的快樂,而死亡到來的時候,你會發覺「你今生的任何果報都完全破壞」,你內心沒有依靠,沒有善業依靠。所以我們一個人要花一半的時間經營今生,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要花一半的時間爲來生積集資糧,因爲你要面臨死亡,你遲早要面臨來生。所以這個時候透過死亡的觀察,我們知道「我們今生這個生命當中只是暫時的因緣」,我們馬上要面臨一個新的生命,而新的生命到底是快樂痛苦,跟我們今生的修行有關系。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會開始想到要積集善業,因爲在死亡到來的時候,當今生所有果報結束了以後,我們內心的善業不會被死亡破壞,從今生帶到來生去受用。所以這個地方,我們透過無常的思惟來對治對今生福報的愛著,因爲我們還要爲來生積集資糧,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要斷除對來世安樂果報的愛著。有些人說「我今生苦一點沒關系,我希望來生做大國王、到天上去」。這怎麼辦呢?要思惟生死的過患,思惟在叁界當中有叁惡道的痛苦,你就算暫時不到叁惡道去,但是在流轉當中,我們內心當中有罪業,遲早到叁惡道去。你看迦葉佛時代有一個維那師(T03,141c),他因爲譏嫌一個老比丘「誦經的聲音像狗在叫」,就墮落到狗身。在做白狗的時候,牠去偷吃主人的肉,被主人把四條腿都打斷了,打斷以後就丟到森林當中。這只狗就起瞋心:我只不過吃了你的肉,你把我傷成這個樣子!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在寮房當中天耳遙聞,以神通力帶了一杯牛奶給這只狗喝,然後爲牠說法,說四聖谛的法門,把牠的瞋心化解掉,這只狗就在安詳的法義當中往生,就沒有到叁惡道去,後來出生做舍利弗尊者的徒弟叫均提沙彌。你想想看,這個維那師他可是一個修行人,一個僧團裏面做到維那師不容易,一念差池,造了口業墮落到狗身!所以我們在叁界裏面基本上是不安穩的,因爲你隨時都有可能到叁惡道的危機。在經典上講一個譬喻說:叁界的安樂果報你爲什麼不能貪著呢?因爲「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就是叁界的果報,你心裏要有准備,它雖然是一個甜美的食物,但是它夾雜毒藥,一個有甜美的食物夾雜毒藥,有智慧的人是不會去吃的。因爲你吃下去以後,雖然你感受到內心的快樂,但是你也把毒藥吃下去了。(T25,197a)所以在叁界當中流轉,你雖然可能一時做國王、做天人,但是你遲早有叁惡道刀山油鍋的危機,它不是一個究竟的安樂處。所以我們透過對于無常的觀察、對于苦谛的觀察,來對治我們對今生安樂的愛著、對治對來生安樂的愛著,開始知道要出離叁界,我們知道叁界不是我們的歸依處,我們應該追求出世的究竟解脫,這樣子的生命才是安穩的。這是我們在修菩提心之前,應該先修出離之心來做菩提心的基礎。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