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沒有所謂的不好,它也沒有說它是釋迦牟尼佛,它也沒有說它是阿彌陀佛,它完全沒有任何的名言,它是一個東西存在在那裏,那樣就是那樣。雖然那樣就是那樣,我們的分別心跟這個東西接觸的時候,我們捏造很多很多的名言,這個時候心中出現很多的影像,而這個影像跟原來的依他起,已經不一樣了,這個叫作「稱體相違難」,就是妄想已經不稱合原來依他起的自體,這是第一個理由。
由名有衆多,多體相違故。
遍計執跟依他起的第二個差別,就是一個「多」跟「一」的關系。依他起的法只有一個;但是我們跟依他起接觸的時候,每一個人打的妄想就千差萬別,它是「多體」。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個杯子,裏面裝了半杯的咖啡,這個叫作依他起。但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心跟咖啡接觸的時候,有些人生性樂觀,他認爲說:「哎呀,真好!我還有半杯咖啡可以喝。」他看到的是他當下所擁有的東西;比較悲觀的人就産生痛苦:「唉呀,真糟糕啊!這個咖啡已經被喝掉一半了。」他看到失去的那部分。同一個法,由于衆生的分別心有差別,就是過去熏習的這些功能有差別,安立在每一個人心中,産生一種「多體」,一個法,因爲每一個人打的妄想不同,出現在每一個人心中是多體的,所以妄想是多體的,而依他起是只有一個單一的法,所以這個地方不一樣,一個是多,一個是一。再看第叁個不一樣的地方:
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
這個地方是說明遍計執跟依他起的第叁個不同點。就是說依他起的體性是「決定」的,它如果是好,是一個可樂、或是不可樂的果報,它的體性是有決定性的;但是遍計執不決定,它是變化的。比如說,我們之前也提出一個例子,說有一個同學有竊盜前科,诶,我們剛開始懷疑他偷東西,我們看到他的時候,我們心中出現的影像,诶!這個人就是個小偷,你看他身體的動作、講話的態度,都像是一個小偷。等到事實證明這個東西不是他偷的,诶!你看到他的時候,你看他的身業、口業都很善良。同樣一個法,爲什麼只是隔了幾天,這個法在心中的影像就有變化?比如說同一個人,你昨天看他很好,今天看他不好?就是這個遍計執的影像是不斷變化,它的體性是「不決定」的。我們凡夫的情緒,那個名言不斷的變化,所以同樣一個人、同樣一個事情,你接觸以後,在你心中所出現的相似影像是不斷變化,所以它體性是不決定;但是依他起的體性是決定的。
從這叁個理由:第一個,「稱體相違」難,它生起的因緣不同,一個是「妄想」生起,一個是「業力」生起;第二個,「多體」跟「一體」的不同,妄想是多元化的,每一人的看法不同,依他起就是一個東西;第叁個,「決定」跟「不決定」的差別,妄想是不決定的,依他起的體性是決定的。所以我們從這叁個角度,你就能夠很清楚的去厘清判斷,什麼是依他起?什麼是遍計執?當這個法會隨你的情緒而變化的時候,這個一定是遍計執。你今天是這樣的想法,事情過後你又是另外一個想法,那你就知道這個一定是妄想。所以這個地方,無著菩薩慈悲,告訴我們如何判斷我們心中的所緣境,到底是依他起?或者是遍計執?到底這個是應該要破壞的?還是應該要保留的?它是一個賊?還是一個主人?你要先弄清楚。
圓成實性的四種清淨
佛陀講圓成實性,講到四個主題:第一個主題就是我們內心的「自性清淨」。什麼叫「自性清淨」?就是內心當中,它的本質本來就是清淨,不管你曾經打過多少妄想、內心當中造了多少罪業,這些煩惱罪業,都不能染汙你的「自性清淨」。也就是說這個「自性清淨」,是約著衆生的本性來說的。古德常說:「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不必經過修證,它本來就存在的清淨。你在凡夫的時候,生起很多的煩惱,它不會因爲這樣而減少;在聖人的階位,它有種種的功德莊嚴,它也不會因爲功德而增加,它永遠保持一個體性:而這樣的體性,我們安立做「自性清淨」。「自性清淨」的內涵當中,佛陀用下面的六種名相來開演。第一個「真如」:「真」就是真實不虛,它的確是一個存在的東西,不是捏造出來的妄想,它真實不虛的存在,而且它的存在是恒常不變的,在凡位它是這樣,在聖位它也是這樣,「真實不虛、恒常不變,謂之真如」。第二個「空」:它的體性是無所有的,無有少法可得,它是一塵不染。禅宗說的一塵不染,它是善法也不得、惡法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謂之「空」。第叁個「實際」:它是一個真實的相貌,它不是一個顛倒虛妄的相貌。第四「無相」:它沒有生滅變化的相可得,你造了罪業,它也不會因爲你造業而減少;你造了功德,它也不會增加,它沒有生滅變化的相貌,叫「無相」。第五「勝義」:這樣的觀念是一個非常殊勝的道理,一切的世間法所不能比,只有聖人才能夠開顯出來的,叫「勝義」。第六「法界」:這個「界」是一個因地,它是一切聖人清淨功德的根源,一切聖人之所以能夠産生種種戒、定、慧、波羅蜜的功德,都是依止自性清淨,而開顯出種種的功德莊嚴,所以它是一切清淨法的根源,叫「法界」。佛陀用六種名相,來開顯「自性清淨」,這個就是圓成實的一個理體,就是在體性上本具的一個理體。
前面的「自性清淨」,是約著衆生本具的理體來說,它不假修證,法爾存在。那這個「離垢清淨」,凡夫是不能夠受用,它是約著果證。前面是約理體,這是果證,它能夠真實受用。也就是說,佛陀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以後,從「自性清淨」當中,假借種種波羅蜜的修學,把種種的煩惱障、所知障消滅,而顯現萬德莊嚴的清淨,這個叫作「離垢清淨」。前面的「自性清淨」,是理體上的具足;這個地方是一種果報的受用,它真實能夠去受用這個果報,它也可以用這個果報,産生種種的利他的妙用,叫「離垢清淨」,它有真實妙用,這個是聖人才有的。
這個「自性清淨」是一個因相,從成佛的角度,它是一個因,成佛之因;「離垢清淨」是成佛之果。從因到果,必須有一個「清淨道」。什麼叫「清淨道」呢?就是它成就這個果報的方法,包括了「菩提分法」,也包括了「波羅蜜多」。這「菩提分法」是約聲聞教法,聲聞教法就是叁十七道品,就是戒、定、慧。這個戒、定、慧,它是以出離爲根本的四念處,産生一個出離道,這叁十七道品主要是修四念處,以戒、定作基礎修四念處。從大乘的法來說是「波羅蜜多」,它有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六波羅蜜,成就福德、智慧二種的資糧。這二種的法門,「菩提分法」跟「波羅蜜多」,都能夠幫助我們從「自性清淨」,轉成「離垢清淨」,所以它是一個「清淨道」。
怎麼知道有「自性清淨」的存在呢?怎麼知道要假借種種的道法來修行呢?那就必須有這個「清淨」的「境」,這個「境」就是一個「教法」,你要依止佛陀所說「清淨」而不顛倒的「教法」來修學。所以,智者大師把大乘法的「清淨」分成四種:教、理、行、果。這個「教」就是「生此境清淨」,就是佛陀的言教,言教當中我們明白打妄想的心中,內心是本自清淨的,得到這個理體。依體起修,開始修行種種的「清淨道」,教、理、行;最後成就「離垢清淨」,成就果。智者大師把大乘佛法的清淨心,分成四個:教、理、行、果,剛好是這四種清淨。
爲什麼把清淨法教安立作圓成實?
由此清淨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
這個地方是說,我們根據這個「清淨」的「法教」,産生一個「清淨」的道行,這種道行它不是「遍計所執」。我們說明一下。我們當初在講遍計所執的時候,是說我們內心當中依止依他起,産生一個相似的影像,叫遍計執。這個時候,我們會質疑: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佛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或者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在觀照內心的時候,我們假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名言,在內心當中安立一個清淨的影像,它這個也是一個相似影像,那它也是遍計執?不對,因爲這個影像,它有引導你趨向于圓成實的作用,所以這個法,我們不定義做「遍計執」,雖然它是名言所安立,但是它是假借佛陀的名言所安立。
我們讀過《叁十頌》,它講到「名言」:有凡夫的名言,凡夫的名言是「無體隨情假」,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有聖人的名言,叫作「有體施設假」,佛陀講我相、法相,我相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有初地、二地、叁地、四地,它的確是有它的自體,它內心當中有這樣的功德,佛陀安立這是初地、二地、叁地、四地,安立我相。佛陀講法相,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是有它的自體。所以說,我們依止聖人的名言來修習止觀,這個不能講「遍計所執」,因爲它是隨順于圓成實的作用,所以它也是圓成實,這第一個。
第二個,「最淨法界等流性故」。因爲這個名言是佛陀所親證的真如,依止大悲心所流露出來的,它是清「淨」法的「等流」,所以它也不是「依他起」,依他起是阿賴耶識爲根本。我們說過阿賴耶識的因相、果相,都是以阿賴耶識爲本,現行熏種子、種子起現行,都是依止這個所知依──阿賴耶識。依他起的法,它這個唯識的定義,是依止阿賴耶安立的。但是佛陀的名言,是從清「淨」的「法界流」露出來的,它不是從阿賴耶的種子變現的,所以它也不是「依他起」。它也不是遍計執,也不是依他起,當然就是圓成實了,這個地方是這樣意思。嚴格來說,如果要照圓成實的定義,這四個定義,只有第一跟第二是圓成實,就是「自性清淨」跟「離垢清淨」。「得此道清淨」跟「生此境清淨」,它畢竟是一個生滅法,造作的。造作的法,從義判上是應該是依他起,但爲什麼不判做依他起呢?因爲它有成就圓成實的作用,它隨順于圓成實,所以就把它當做圓成實,但是它畢竟是有爲法。就是說,從遍計執的內涵當中,它有引導你趨向圓成實的作用,所以也安立做圓成實。
答疑解惑第003期圓滿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3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