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第004期
入所知相
這個「入」就是契入。契入在本論當中,由淺入深有二個內涵:第一個是悟入,第二個是證入。這個悟入就是假借文字思惟觀察,我們剛開始觀察這個生命相貌的時候,必須要假借文字,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真理不能完全契入,要有文字來作引導,或者說有文字來作橋梁,才能夠思惟真理,這叫悟入。第二個叫證入,智理一如,平等不二。當我們觀照的智慧跟真理已經完全是一如,不必假借文字,就能夠完全契入,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再假借文字,智理一如,平等不二,這個叫證入。也就是說,悟入是屬于資糧跟加行位二種階位,證入就是通達位、修習位跟究竟位,總共有五個方法、五個階位,都是可以契「入所知相分」,也就是可以契入生命的真理,有五種的階位,這叫作「入」。
成就大乘止觀的自體的四種因緣
這個地方講,只有菩薩,才有資格成就大乘止觀的自體。成就大乘止觀的自體,這種智慧的自體,有四種因緣:第一個是內因力,內在的內,因果的因,內因力。什麼叫內因力呢?「大乘多聞熏習相續」,就是說在你的生命當中,要「相續」、不間斷的聽聞「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熏習」,要栽培是不容易的,不是你聽了叁天二天就可以有的,要不斷的、重複的去「熏習」。從「熏習」當中産生大乘的信解──信心跟理解,然後由信解當中發起菩提心。所以這一科就是強調你從聽聞大乘佛法當中,生起了無上的菩提心,所以是一個成佛的正因,叫內因力,天親菩薩把這個判做內因力。第二個是善友力,就是善知識的攝受,「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你在生命當中要經常的遇到「佛」陀,或者廣義來說,遇到能夠弘宣教導大乘佛法的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有開導佛法跟糾正過失二個優點:你不明白道理,他告訴你道理,他陪著你成長;你有過錯,他隨時的糾正你。人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這個善知識在你成長的過程當中,扮演著一個輾轉相谏、相教、忏悔的重要角色,就是修行一定要有同參道友,乃至大乘善知識的攝受。第叁個是作意力,「已得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這個地方就是你要不斷的修習大乘的止觀,這個「勝解」就是你對于大乘的空性──「遍計本空,依他如幻」,你對這個觀念的理解,要産生一個什麼相貌呢?「一向決定」,就是信心具足,無有疑惑,沒有何的疑惑,這叫「一向決定」。任何人跟你作任何邪知邪見的散播,你都不爲所動。爲什麼呢?「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因爲你已經長時間的聽聞,而且不斷的數數思惟觀察,已經産生「一向決定」的「勝解」,這個叫作作意力,心中不斷的如理作意。第四個是資糧力,「善備福智資糧菩薩」,這個地方的「資糧」是偏重在福德資糧。我們如果是修習小乘法,這個福德資糧所扮演的角色就不是這麼重要,因爲小乘法它偏重出離心,所以它這個福報不是非常重要。但是你要修習大乘佛法,你沒有這個福報力,那你簡直是「入道多辛苦」。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一個大乘的行者,如果福報太少,很容昜生起邪見。爲什麼呢?因爲福報不具足,你就很容昜遇到惡知識,這個世間上有善知識、有惡知識,你就很自然的遇到惡知識,生起邪見。所以這個福報力是非常重要的,它有保護你大乘善根的作用。這個地方是講能修行的人,就是具有這四種因緣。這四種因緣,後面是把它稱做大乘善根,其實這四種因緣,我們可以把它會歸成二種因緣: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空正見,大乘的二種善根。這怎麼說呢?大乘「多聞熏習相續」這是主要的因,就是菩提心;後面叁個──善友力、作意力跟資糧力,其實主要是空正見,就是這個作意力;因爲你的善知識、你的福報,都是在幫助你的空正見。所以在整個大乘的止觀當中,你所依止的善根有二個。你爲什麼有資格修大乘止觀呢?因爲你有空正見跟菩提心,你就有資格成就大乘止觀智慧的自體,這四種善根可以會歸成二種善根。
資糧位跟加行位最簡單的判定方法
我們前面說過,大乘止觀它破除遍計執,主要的觀察是「四尋思」。就是說所謂的好壞──這個人是好人是壞人、這件事情是得是失,它沒有真實體性。沒有真實體性,我們怎麼會有這種觀念呢?第一個是我們的名言,我們心中對這個人跟事,自己捏造了很多的聯想。由這個聯想,就産生一個義相,就産生差別的作用,然後這個作用就有它的體性、有它差別的變化。所以當我們不生起這個聯想的時候,其實這樣的差別好壞作用是不存在的。就是它到底是好壞、得失,是我自己心中的聯想捏造出來的。所以這個「四尋思」,就破除我們心中一種不平等的聯想、這種情感性的聯想,這個時候慢慢地調伏自己,這個地方主要是「遍計本空」,這時會産生一個「下品」的「無義忍」。「無義忍」這個「無義」,就是前面「四尋思」産生的結果。就是我們觀察到一切法是唯識無義,其實外境本身沒有任何的意義,它有任何的意義,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所以叫唯識無義。對唯識無義的道理,開始産生忍可隨順,念念的觀照,這樣的觀照,在暖位的時候是「下品」的,就是它這個智慧剛開始生起,不是非常堅固,經常會忘失掉,叫「下品」。這個暖位的智慧叫「下品無義忍」,它依止的禅定叫「明得叁摩地」,禅定當中它有一種觀照的光明,叫「明得叁摩地,是暖順決擇分所依止」。
我們在判定資糧位跟加行位的差別,主要是依據禅定。資糧位的菩薩,我們現在就是叫作資糧位的菩薩,我們的菩提心非常脆弱,完全靠著一個誓願力跟簡單的行動,這個行動還不是六波羅蜜的行動。資糧位的行動力是忏悔業障、積集資糧,如此的行動力而已。所以資糧位菩薩的心,是隨風飄蕩的,這個八風在吹的時候,是不斷的波動。但是這個資糧位菩薩的不可思議,就是他不放棄努力,他內心的希望──對無上菩提的追求、對聖道的追求,我可以做得不夠好,我也可以隨時調整自己,但是我絕不放棄,就是靠著這個不放棄的力量,在資持著資糧位的菩薩。所以《叁十頌》說:「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這個資糧位的菩薩就是「求住唯識性」,他內心當中對于無上菩提的追求,是永遠不放棄的,雖然他內心當中還有很多感情的障礙、他內心當中有很多的善根還沒有成熟,但是他內心當中永遠不會放棄他的目標,資糧位就是這樣的一個相貌。但是加行位菩薩不是這樣子,他不是只是靠著一念的誓願而已,他內心的觀照力,因爲禅定的加強,他內心不平等的這種情感,已經被調伏下來,他有禅定,所以他那個誓願力的旁邊,多一個觀照力,就是多一個光明,就是在黑暗當中,他出現一道光明,叫「明得叁摩地」。所以資糧位跟加行位最簡單的判定方法,就是禅定,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分界線。
菩薩爲什麼要積累福德資糧?
菩薩發了菩提心,爲什麼要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來增上菩提心呢?這個觀念是說:菩薩爲什麼修習福德資糧呢?因爲菩薩要遠離叁趣的痛苦。你發了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但是如果不積集布施、持戒、忍辱的資糧,一旦你到了叁惡道,比如說做一只狗、做一只螞蟻,你根本不能實踐菩薩道的理想。因爲叁惡道的果報本身是一種障礙,叫作報障,你得到那個果報,會使令你內心暗鈍。所以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要盡量避免到叁惡道去,因爲在這段時間當中,你的生命是空過的,你根本不能增上,所以菩薩要趕快積集福德資糧。爲什麼呢?「遠離惡趣」,這第一個。第二個,菩薩有了福報就能夠「成就安樂」,爲什麼追求智慧呢?因爲只有智慧能夠使令你遠離放逸。我們在安樂果報現前的時候,我們很可能被現前的安樂所迷惑,而産生執取,我們就會耽擱在路旁的小花當中,忘掉最後的摩尼寶珠。所以菩薩應該要不斷地聽聞佛法、如理思惟,加強心中的觀照,對于這種人天生滅變化的福報,他能夠迅速的走過去,就是遠離放逸。就是說資糧位的「菩薩」,雖然他內心的觀照力是薄弱的,但是他依止「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的資持,也就資持他的菩提心不斷地進步。
地前菩薩修行的內涵
這個「菩薩」是已經發了菩提心、具足空正見的菩薩,他准備要很正確地走在菩薩道上,當然他內心一定有智慧,我們說過智慧是生起六度的因。他依止智慧,怎麼修六度呢?第一個、「不著財位」,這個修布施,布施的重點在于不貪著財富跟地位。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菩薩在資糧位的時候,長時間地修布施、持戒、忍辱的福德資糧,他很可能會出現財富,或者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就有地位。當然因果的招感,是誰也不能去否定它。但是菩薩應該觀察這個財富跟地位是生滅之法,只是他生命當中一個生滅的過程,他的重點應該要調伏心中的愛著,重點在「不著」。爲什麼不貪著呢?古德批注說:「不爲貪欲所累」,這個「累」就是系縛。因爲你産生貪著,重點不是外在的財富跟地位有問題,而是你貪著的時候,你心中會産生一種欲望,這種躁動的欲望,就障礙你的菩提心,使令你對于生命的目標開始模糊了,你不知道你的生命的價值在哪裏,這是比較可怕的地方,障礙菩提心是比較可怕。所以你應該要透過布施,把多余的財富舍出去,盡量避免對于地位的追求,因爲不要讓內心産生一個累贅──貪欲的累贅,因爲這個貪欲生起時候,你還得對治它,更麻煩。
第二個、「不犯屍羅」,菩薩對于所受的戒法,應該要不加毀犯。爲什麼呢?因爲你要遠離惡趣,你就應該對于殺、盜、淫、妄的根本重罪,以及它所相應的遮罪,要好好地受持,因爲菩薩要遠離惡趣的。
第叁、「于苦無動」,菩薩對于人事的幹擾,要能夠安忍不動。
第四、「于修無懈」,菩薩對于所修的福德、智慧的資糧,…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4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