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永遠保持進步的狀態。爲什麼?這以下講出一個原因來。其實前面的四度,就是「于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就是說,菩薩修習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重點,還不是修習福報,這個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創造一種不散動的因緣,就是一種寂靜的力量。有這個寂靜的力量,你才能夠「心專一境」地修習止,才能夠在專注當中,去「簡擇」萬「法」唯識,一切法是心所變現。你要創造一個寂靜的力量,才能夠思惟觀察法義,悟「入唯識」的真理。所以菩薩剛開始依止聞思的智慧而修六度的善法,由善法當中,又創造一個寂靜的心情,增長你的智慧。這就是一個地前菩薩,就凡夫菩薩修行的內涵。
菩薩六度,爲什麼不是五度或七度?
成立對治所治障故,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隨順成熟諸有情故。
我們安「立」六度有叁個原因:第一個、爲了圓滿成就「對治」我們身心的「障」礙,這叫作斷德。比如說我們安立布施對治悭貪,乃至于安立般若對治愚癡。從凡夫到成佛,其實你只要對治六種障礙就夠了,你這六種障礙對治了,其它障礙就消滅了,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安立第七,從這個對治的角度,對治六個,成佛足足有余。第二、「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這個地方是約著智德,成就善法。我們成善法,其實六度就夠了,你成就六度的善法,其它相應的善法也會自然成就,所以從修善的角度,六度也就夠了。第叁、「隨順成熟諸有情故」,從度化衆生的恩德來說,我們要使令一個苦惱的衆生,讓他産生善根,使令他善根慢慢成熟增長,其實你用六度,對他的幫助也夠了。也就是說,菩薩的叁大事業──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這叁大事業只要你做六件事情,全部具足。這六件事情你成功了以後,這叁種功德──斷德、智德、恩德都成功,所以佛陀不安立第七個,因爲不必要。
戒體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常憶受體
當然這個戒體,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這一次我們淨律寺傳了一次在家的五戒、菩薩戒,我發覺一個很重要的現象:這次淨律寺傳戒,有四百個在家居士參加,將近四百個。四百個當中,差不多將近叁分之一,一百多個是重受的。但是諸位不要以爲重受,這個人不可思議,好像要求增上戒,不是這個意思。在家居士的重受,如果你去了解,他們叫作「補戒」,修補的「補」。就是說,他的戒體羸弱了,他的戒體甚至受到傷害、破壞。那怎麼辦呢?他也不想忏悔,反正哪裏有地方傳戒,再去受一次吧!受一次回來又破壞了,再重犯,再受一次。所以我作過很多的調查,很多的道場,幾乎重受的非常的多。當然義德寺和尚尼也是大悲心,要傳授這個戒體。但是這個地方,我想我們以後要面對一個問題:「受戒易,守戒難」,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說,我們今天發心創造一個因緣,讓他能夠緣境發心,得到一個心中的願望,他生命當中有了一個新的目標: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我要自我改造。這是一個很好的戒體,一個願望産生,一個願望就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就是說,他回去以後,這個戒體保存不住。所以我們身爲一個僧衆,我們的責任,不但是給衆生戒體,還要告訴他怎麼保護戒體,這有二個重點。
我自己把這個因緣思惟了一下,我覺得:在家居士,乃至于出家衆也好,他的戒體會羸弱、會破壞,有二個因素:第一個,長時間沒有聽聞佛法。一個人沒有聽聞佛法,對于佛法的甚深功德,開始模糊、淡忘了,然後內心當中就心隨妄轉,什麼目標理想完全放棄。他當初很認真地緣境發心,得到戒體,這個戒體放在旁邊,妄想主導。當然,一個人目標已經不明確的時候,你怎麼抗拒你的欲望呢?所以長時間沒有聽聞佛法,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第二個,他雖然聽聞佛法,但是沒有把佛法的功德跟戒體作聯想。就是這個戒體在他的生命當中,它的價值、它的重要性沒有被強調。比如說,生命當中的功德、世間的功德,我們後面會講到富貴、健康、長壽、莊嚴;出世間的功德,解脫、涅槃:你應該把這些功德跟戒體聯想在一起。爲什麼你來生能夠得到尊貴身?因爲有戒體。爲什麼你能夠遠離病痛?因爲有戒體。爲什麼你能夠産生種種的富貴?因爲有戒體。你必須要在心中,把戒體在生命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斷地強調出來,這個時候你保護戒體的心很強,就像德瓶一樣。
如果你受了戒以後,你只是在緣境發心的時候,發了一個願,回去以後,把戒體丟一邊,這個戒體一定是羸弱的,它在你生命當中不可能産生能憶、能持、能防,不可能。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戒體是阿賴耶識的一個善種子。諸位研究唯識都知道,這個種子是一個生滅法,它不是涅槃(是不會改變、永遠不生不滅),它是會改變的。會改變的意思就是說,你去思惟它,它就會擴大,你不去憶念它,它就消失,這個叫作戒體。你不要以爲你得到戒體,好像一勞永逸,永遠就是這麼大,不是這個意思。它是一個種子,它是一個剎那滅的種子。所以佛陀鼓勵我們受戒,但是佛陀警告我們:你得到戒體以後,要「常憶受體」,不斷地憶念你心中的那個願望,對你的生命有多重要!如果你的生命遇到選擇的時候,你甯可放棄暫時的生命,而追求你這個清淨廣大的願望,因爲這個功德會帶給你安樂。如果你這樣子想,你戒體是永遠不會破壞的。這個地方持戒跟布施的差別,就是因爲它有一個要期誓願,它是一個有目標的行爲,所以它産生滅惡、生善的力量,是超過布施的。
初地菩薩 破異生性障 證遍行真如
「初地」菩薩他所破壞的障礙叫作「異生性障」,他所覺悟的真如叫「遍行真如」。我們凡夫最大的障礙,都是由分別的妄想,就是我們在清淨平等的心中,捏造了內心的自我,我們去了解外境的時候,也在法上産生很多好壞的對立。這種我相、法相的執取,造成了很多很多的個體差別,這個個體差別就會産生對立,由對立就會帶動我們的煩惱。你喜歡的就會追求,討厭的就會排斥,由煩惱就會去創造罪業,所以這「異生性障」,就是一種我相、法相執取的障礙。當然這個地方的障礙是「分別起」的,是由分別妄想引生的,就是第六意識的名言妄想所引生的。這個時候菩薩修習我空觀、法空觀,他觀察四尋伺,他觀察整個內心當中的名、義、自性、差別是不可得。因爲我心中有很多的名言妄想,所以就創造很多義相的概念,讓自己了解;由這種義相的概念,就在人生當中,産生自相、他相對立的差別。所以,當我心中不打這個妄想的時候,這些對立是不存在的,這個時候就把「異生性障」消滅了,就悟入了「遍行法界」。這個「遍」就是普遍,或者說是平等;這個「行」就是一切的有爲法。這個時候,菩薩心中的妄想消滅以後,他在整個生命當中,內心保持寂靜平等的狀態,這個就是我們第一個要覺悟的、所要追求的第一個法界,叫作「遍行真如」。
我們說過,佛法是講因緣果報,聖人也有他的因緣果報,就是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他主要的觀念就是他內心安住一個真理,這個真理是重點。比如說你要學忏公師父,我希望我的結果是忏公師父,那你要先了解忏公師父他內心當中是安住在什麼道理?他遇到事情的時候,是用什麼道理來觀察人生、來思考人生?你有他心中的道理,你就自然有他的行爲、有他的結果。所以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上說:「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很多菩薩,都很努力地在每一個人的跑道中不斷地修學。當然,我們經過五年、十年的修學,我們會停下來稍微反省一下:我這幾年的修行到底是不是有進步?好,這是一個問點。我如何判斷我修行有進步呢?這個標准在哪裏呢?蕅益大師說:「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就是說,你以前沒有修行的時候,遇到快樂的事情,你很高興很高興;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你很生氣很生氣。當然因緣是不會改變,因爲這個業力不能馬上改變;但是你修行以後,你遇到了順境、逆境,也會高興、也會悲傷,但是淡薄很多了。你內心當中那個喜怒哀樂的情感,淡薄很多了,你有進步了,這個就是進步了。你說:唉呀!我修了很多福報。這個不能算是修行的標准,因爲這個是生滅法,這東西消失以後,你跟以前還是完全一樣。所以真正的菩薩功德,是來自于對煩惱的化解能力,也就是對治力。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你不能夠錯認消息的,否則你修行很多的時間,你永遠在重點之外打轉。你看菩薩的功德──「遍行真如」,平等普遍地在你心中安住,就是他的個性淡薄,他內心當中有漏的情感,喜怒哀樂淡薄了,這個就是菩薩的進步。一個人情感淡薄以後,他在菩薩道就能夠做出更大、更殊勝的事情來;一個人情感太重,你做不了大事的。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第一個,我們所要追求的是「遍行真如」,這個是破除分別的我執跟法執,這是第一大段。
五地到十地菩薩的修行內涵
「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我們說過,煩惱是一層一層的,去掉了外層,內層自然就顯現。當我們把俱生的煩惱障都消滅以後,接下來會出現什麼事呢?就是有「下乘般涅槃障」,這個「五地」要對治下乘般涅槃障,這「下乘」就是二乘。四地的菩薩調伏心中的躁動以後,他心中當然會産生一種相對的寂靜,也就是說,在五地之前的菩薩,他對于二乘涅槃的寂靜,有時候是有所好樂、有所羨慕的。菩薩戒就說:菩薩不能生起一念的二乘之心,否則就犯戒。當然,佛陀會製戒,就表示衆生的確有這種心態。所以在五地之前,雖然我們立定了目標──成就萬德的佛果;但是在過程當中,妄想是難免的,偶爾都會打打妄想,好樂小乘的涅槃,想說:那麼辛苦幹什麼?到小乘的地方休息該有多好!菩薩的辛苦,有時候自己會産生質疑。到「五地」的時候,他…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4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