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4期▪P2

  ..续本文上一页要永远保持进步的状态。为什么?这以下讲出一个原因来。其实前面的四度,就是「于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就是说,菩萨修习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的重点,还不是修习福报,这个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创造一种不散动的因缘,就是一种寂静的力量。有这个寂静的力量,你才能够「心专一境」地修习止,才能够在专注当中,去「简择」万「法」唯识,一切法是心所变现。你要创造一个寂静的力量,才能够思惟观察法义,悟「入唯识」的真理。所以菩萨刚开始依止闻思的智慧而修六度的善法,由善法当中,又创造一个寂静的心情,增长你的智慧。这就是一个地前菩萨,就凡夫菩萨修行的内涵。

  菩萨六度,为什么不是五度或七度?

  成立对治所治障故,证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熟诸有情故。

  我们安「立」六度有三个原因:第一个、为了圆满成就「对治」我们身心的「障」碍,这叫作断德。比如说我们安立布施对治悭贪,乃至于安立般若对治愚痴。从凡夫到成佛,其实你只要对治六种障碍就够了,你这六种障碍对治了,其它障碍就消灭了,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安立第七,从这个对治的角度,对治六个,成佛足足有余。第二、「证诸佛法所依处故」,这个地方是约着智德,成就善法。我们成善法,其实六度就够了,你成就六度的善法,其它相应的善法也会自然成就,所以从修善的角度,六度也就够了。第三、「随顺成熟诸有情故」,从度化众生的恩德来说,我们要使令一个苦恼的众生,让他产生善根,使令他善根慢慢成熟增长,其实你用六度,对他的帮助也够了。也就是说,菩萨的三大事业──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三大事业只要你做六件事情,全部具足。这六件事情你成功了以后,这三种功德──断德、智德、恩德都成功,所以佛陀不安立第七个,因为不必要。

  戒体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常忆受体

  当然这个戒体,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一次我们净律寺传了一次在家的五戒、菩萨戒,我发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这次净律寺传戒,有四百个在家居士参加,将近四百个。四百个当中,差不多将近三分之一,一百多个是重受的。但是诸位不要以为重受,这个人不可思议,好像要求增上戒,不是这个意思。在家居士的重受,如果你去了解,他们叫作「补戒」,修补的「补」。就是说,他的戒体羸弱了,他的戒体甚至受到伤害、破坏。那怎么办呢?他也不想忏悔,反正哪里有地方传戒,再去受一次吧!受一次回来又破坏了,再重犯,再受一次。所以我作过很多的调查,很多的道场,几乎重受的非常的多。当然义德寺和尚尼也是大悲心,要传授这个戒体。但是这个地方,我想我们以后要面对一个问题:「受戒易,守戒难」,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今天发心创造一个因缘,让他能够缘境发心,得到一个心中的愿望,他生命当中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要自我改造。这是一个很好的戒体,一个愿望产生,一个愿望就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他回去以后,这个戒体保存不住。所以我们身为一个僧众,我们的责任,不但是给众生戒体,还要告诉他怎么保护戒体,这有二个重点。

  我自己把这个因缘思惟了一下,我觉得:在家居士,乃至于出家众也好,他的戒体会羸弱、会破坏,有二个因素:第一个,长时间没有听闻佛法。一个人没有听闻佛法,对于佛法的甚深功德,开始模糊、淡忘了,然后内心当中就心随妄转,什么目标理想完全放弃。他当初很认真地缘境发心,得到戒体,这个戒体放在旁边,妄想主导。当然,一个人目标已经不明确的时候,你怎么抗拒你的欲望呢?所以长时间没有听闻佛法,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第二个,他虽然听闻佛法,但是没有把佛法的功德跟戒体作联想。就是这个戒体在他的生命当中,它的价值、它的重要性没有被强调。比如说,生命当中的功德、世间的功德,我们后面会讲到富贵、健康、长寿、庄严;出世间的功德,解脱、涅槃:你应该把这些功德跟戒体联想在一起。为什么你来生能够得到尊贵身?因为有戒体。为什么你能够远离病痛?因为有戒体。为什么你能够产生种种的富贵?因为有戒体。你必须要在心中,把戒体在生命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断地强调出来,这个时候你保护戒体的心很强,就像德瓶一样。

  如果你受了戒以后,你只是在缘境发心的时候,发了一个愿,回去以后,把戒体丢一边,这个戒体一定是羸弱的,它在你生命当中不可能产生能忆、能持、能防,不可能。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戒体是阿赖耶识的一个善种子。诸位研究唯识都知道,这个种子是一个生灭法,它不是涅槃(是不会改变、永远不生不灭),它是会改变的。会改变的意思就是说,你去思惟它,它就会扩大,你不去忆念它,它就消失,这个叫作戒体。你不要以为你得到戒体,好像一劳永逸,永远就是这么大,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种子,它是一个剎那灭的种子。所以佛陀鼓励我们受戒,但是佛陀警告我们:你得到戒体以后,要「常忆受体」,不断地忆念你心中的那个愿望,对你的生命有多重要!如果你的生命遇到选择的时候,你宁可放弃暂时的生命,而追求你这个清净广大的愿望,因为这个功德会带给你安乐。如果你这样子想,你戒体是永远不会破坏的。这个地方持戒跟布施的差别,就是因为它有一个要期誓愿,它是一个有目标的行为,所以它产生灭恶、生善的力量,是超过布施的。

  初地菩萨 破异生性障 证遍行真如

  「初地」菩萨他所破坏的障碍叫作「异生性障」,他所觉悟的真如叫「遍行真如」。我们凡夫最大的障碍,都是由分别的妄想,就是我们在清净平等的心中,捏造了内心的自我,我们去了解外境的时候,也在法上产生很多好坏的对立。这种我相、法相的执取,造成了很多很多的个体差别,这个个体差别就会产生对立,由对立就会带动我们的烦恼。你喜欢的就会追求,讨厌的就会排斥,由烦恼就会去创造罪业,所以这「异生性障」,就是一种我相、法相执取的障碍。当然这个地方的障碍是「分别起」的,是由分别妄想引生的,就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妄想所引生的。这个时候菩萨修习我空观、法空观,他观察四寻伺,他观察整个内心当中的名、义、自性、差别是不可得。因为我心中有很多的名言妄想,所以就创造很多义相的概念,让自己了解;由这种义相的概念,就在人生当中,产生自相、他相对立的差别。所以,当我心中不打这个妄想的时候,这些对立是不存在的,这个时候就把「异生性障」消灭了,就悟入了「遍行法界」。这个「遍」就是普遍,或者说是平等;这个「行」就是一切的有为法。这个时候,菩萨心中的妄想消灭以后,他在整个生命当中,内心保持寂静平等的状态,这个就是我们第一个要觉悟的、所要追求的第一个法界,叫作「遍行真如」。

  我们说过,佛法是讲因缘果报,圣人也有他的因缘果报,就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他主要的观念就是他内心安住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重点。比如说你要学忏公师父,我希望我的结果是忏公师父,那你要先了解忏公师父他内心当中是安住在什么道理?他遇到事情的时候,是用什么道理来观察人生、来思考人生?你有他心中的道理,你就自然有他的行为、有他的结果。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说:「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很多菩萨,都很努力地在每一个人的跑道中不断地修学。当然,我们经过五年、十年的修学,我们会停下来稍微反省一下:我这几年的修行到底是不是有进步?好,这是一个问点。我如何判断我修行有进步呢?这个标准在哪里呢?蕅益大师说:「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就是说,你以前没有修行的时候,遇到快乐的事情,你很高兴很高兴;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你很生气很生气。当然因缘是不会改变,因为这个业力不能马上改变;但是你修行以后,你遇到了顺境、逆境,也会高兴、也会悲伤,但是淡薄很多了。你内心当中那个喜怒哀乐的情感,淡薄很多了,你有进步了,这个就是进步了。你说:唉呀!我修了很多福报。这个不能算是修行的标准,因为这个是生灭法,这东西消失以后,你跟以前还是完全一样。所以真正的菩萨功德,是来自于对烦恼的化解能力,也就是对治力。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你不能够错认消息的,否则你修行很多的时间,你永远在重点之外打转。你看菩萨的功德──「遍行真如」,平等普遍地在你心中安住,就是他的个性淡薄,他内心当中有漏的情感,喜怒哀乐淡薄了,这个就是菩萨的进步。一个人情感淡薄以后,他在菩萨道就能够做出更大、更殊胜的事情来;一个人情感太重,你做不了大事的。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第一个,我们所要追求的是「遍行真如」,这个是破除分别的我执跟法执,这是第一大段。

  五地到十地菩萨的修行内涵

  「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我们说过,烦恼是一层一层的,去掉了外层,内层自然就显现。当我们把俱生的烦恼障都消灭以后,接下来会出现什么事呢?就是有「下乘般涅槃障」,这个「五地」要对治下乘般涅槃障,这「下乘」就是二乘。四地的菩萨调伏心中的躁动以后,他心中当然会产生一种相对的寂静,也就是说,在五地之前的菩萨,他对于二乘涅槃的寂静,有时候是有所好乐、有所羡慕的。菩萨戒就说:菩萨不能生起一念的二乘之心,否则就犯戒。当然,佛陀会制戒,就表示众生的确有这种心态。所以在五地之前,虽然我们立定了目标──成就万德的佛果;但是在过程当中,妄想是难免的,偶尔都会打打妄想,好乐小乘的涅槃,想说:那么辛苦干什么?到小乘的地方休息该有多好!菩萨的辛苦,有时候自己会产生质疑。到「五地」的时候,他…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4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