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第005期
甚深佛法
所以我們在做因緣觀的時候,我們觀察整個生命的本體,是躁動不安的,因爲你不能找到一個生命的歸依處。但是你作真如叁昧觀不同,你在整個生滅變化的果報當中,會找到一個清淨「法身」,他是沒有生老病死的。所以我們從這樣的真如叁昧,會從一個根本的業報身,轉成一種不生不滅的清淨法身,這個就是我們整個叁世諸佛、大乘菩薩生命的真實歸依處──「常住法是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這個是我們修真如叁昧,第一個最根本的功德。
「又斷滅法是諸佛法,以一切障永斷滅故。」這樣一個常住的本性,他又能夠有一種「斷滅」的作用,斷絕消滅的作用。怎麼說呢?「以一切障永斷滅故」。這種清淨的法身,是離開種種的過失,沒有煩惱障、所知障的過失。這樣子來簡別凡夫、外道的四禅八定,在四禅八定的寂靜心當中,他能夠擁有非常長久的生命,所以他有一種類似的常住之法。但是這樣的常住之法,不能對煩惱障、所知障這個無明産生斷滅的作用,他只是用禅定把無明暫時地壓住,如石壓草,把這個石頭搬開以後,春風吹又生。所以,你成就四禅八定,等到你四禅八定的力量退失了以後,你的生命並沒有增上,你以前有什麼煩惱,現在還是什麼煩惱!因爲它不能産生一種斷滅的作用。我們內心當中不斷地把心帶回家,從一種作用的生滅,回歸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一次一次地進入到真如的意境,它會産生一種斷滅的力量。就是你每一次進去,你出來以後,煩惱就減輕一分,它有這種「斷滅法是甚深佛法」,就是它能夠産生法身的功德跟「斷滅」的功德,這是我們修因緣觀所不能做到的。當然這個都是從體性上一個根本上的改變,以下我們看它的作用。
這樣子的常住斷滅之法,有什麼利他的妙用呢?「又生起法是諸佛法,以變化身現生起故。」它能夠「生起」,本無今有叫「生起」,它本來是沒有,因爲你成就法身以後,它才有的,後來才有的,叫「生起」。清淨的法身能夠依止他的悲願,「現」起「變化身」,就是應化身。一切的菩薩都是以弘護正法、利益衆生爲他的悲願,所以菩薩在自受用的時候,是安住清淨法身、安住在一種清淨的斷滅法。但是如果菩薩經常安住在斷滅法、安住在常住法身,衆生是不能跟你接觸的,因爲衆生進不去,只有你進得去。所以菩薩要能夠跟衆生接觸,菩薩不能用法身來跟衆生接觸,不可以的,菩薩他從本垂迹,從清淨法身又變化出一個肉身,示現生老病死的色身,陪伴著衆生來流轉,這個就是「變化身」,他本身已經不是菩薩的本來面目,是菩薩從本來面目所變化出來的,用他的悲願變化出來。
「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故。」菩薩從清淨法身變化一個色身,他有什麼好處呢?有什麼作用呢?他能夠「有所得法是諸佛法」,這個「有所得」就是說,菩薩能夠有一種見聞覺知的妙用,菩薩這個變化的色身,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能夠見聞覺知衆生有無量無邊「八萬四千」種種的煩惱跟業力的造作,菩薩在一念清淨的法身,能夠如實地了知,而且能夠從這樣的因緣當中,施設種種的「對治」法門來教導衆生。你只要有本事起一個煩惱,菩薩就有辦法生起一個讓這個煩惱消失的方法,這個是菩薩不可思議見聞覺知的妙用,這有所得法是甚深佛法。
「又有貪法是諸佛法,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前面是說明菩薩的善巧方便,這個地方是說明菩薩的大悲願力。「有貪法是佛法」,什麼叫「有貪法」呢?「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菩薩他能夠自動地發願,來「攝受」這些具足「貪」心的有情,把他當作是自「體」。這樣的一個思想,是很高很高的慈悲,叫同體大悲。我們剛開始在修慈悲觀的時候,是從因緣上修慈悲觀。就是說,你很苦惱,我是覺悟的、安樂的衆生,你是苦惱的衆生,我們二個個體是不一樣的;但是沒關系,我們二個個體不一樣,我們可以從二個個體當中建立一種互動的因緣──母子的關系,你跟我個體是不一樣,沒關系!你是我前生的母親,所以我還是要幫助你。這樣的慈悲心,是建立在二種個體生命當中的互動。當然這樣的慈悲心,也是不可思議;但是真如叁昧的慈悲心不是這樣子發的,它是從「衆生無邊誓願度」,而提升到「自性衆生誓願度」,他把一切「有情」,觀照衆生的「貪」心就是我自性的貪心,自性衆生誓願度。就是說,菩薩已經把這種個體生命的執取打破了,菩薩看到衆生有貪心,就是我的貪心,這樣子生起感同身受的增上意樂,然後來度化他,就是你的障礙就是我的障礙。這樣子的意境當然更高了,他能夠把衆生的貪心,當作是自心的貪心一樣。
「又有瞋法是諸佛法」,自誓攝受有瞋有情爲己體故;「又有癡法是諸佛法」,自誓攝受有癡有情爲己體故:這道理是一樣的。你發脾氣了,我把你的瞋心,當作我自己的瞋心一樣來悲憫你。
「又異生法是諸佛法」,這個「異生」是把前面的貪瞋癡作廣泛的說明,整個惑業苦都是「異生法」。這個聖人叫同生法,聖人的心,是同樣安住在一個真如不生不滅的理體,他們已經找到生命的交集點。衆生跟衆生之間,永遠沒有交集,你起你的煩惱,他起他的煩惱,每一個人起各式各式樣的煩惱,造各式各樣的業,得各式各樣的果報,所以衆生在個體生命流轉,永遠沒有交集點。所以人跟人之間爲什麼要溝通就是這樣:你跟我不一樣,但是沒關系,大方向相同,所以叫作「異生法」。就是整個衆生法,佛菩薩看到衆生的差異,就是當作自己的差異。「應知亦爾」。
這個地方是說明,佛菩薩在真如叁昧當中,所引生的大悲願力,同體大悲、感同身受的力量。
「又無染法是諸佛法,成滿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這個地方講智慧,菩薩無所得的智慧。菩薩能夠來到世間,變現一個變化身,他能夠「成滿真如」,他能夠安住在圓「滿」的「真如」,「一切」的煩惱障、所知障「不能染」汙他。他雖然把衆生的煩惱,當作自己的煩惱一樣來感受;但是這個煩惱對菩薩來說,是「不能染」汙菩薩的,菩薩安樂依舊,自在依舊的。
「又無汙法是諸佛法,生在世間,諸世間法不能汙故。」前面的障垢,是約著內心的染汙;這個地方的染汙,是外在環境的染汙。菩薩的變化身在人「世間」建立佛法,面臨各式各樣的贊歎、毀謗,是「不能」擾動菩薩的內心。爲什麼呢?因爲他內心是安住在一個常住之法,安住在一個斷滅之法的真如叁昧。
修無分別智的依止處
非心而是心
所以,不要說無分別智,菩薩六波羅蜜的所依,一定是依止無住,以無住爲本、以無住爲住。你只要住在我相、法相,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因地不真」,就「果招纡曲」了。所以這個地方,先審察你修無分別智的時候:你爲什麼要修無分別智?其實佛法是這樣,你要慢慢體驗大乘佛法,它那個無住的意思就是說:當你把身心世界全部舍掉的時候,你就擁有所有的功德,佛法的下手處是「舍」,結果是「得」。說是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般若波羅蜜多,所以這個佛法你要是不知道,你會覺得佛法是非常的矛盾。般若波羅蜜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但是叁世諸佛因爲我空、法空的關系,結果得到世間上最圓滿的功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道理你要去參透,說因爲你舍,舍掉了一切的執著,結果你擁有了無量的功德,這個道理是這樣的。這個道理不是誰發明的,是佛陀發現這個道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還在流轉、痛苦當中,就是我們不願意舍掉自我意識,不舍掉心中的法執。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修無分別智要知道:你不要用過去的思考,來修無分別智;你要以「非心而是心」的心情,它不是思量分別的,不能有所求;但是它又不是頑鈍無知的,它是有明了功能的,這個就是你現前一念無所求、無所得的心,就是我們的依止處,這第一個。
修無分別智的助伴
無分別智必須有一些助行,是什麼樣的因緣,能夠幫助你修行無分別智?諸菩薩的「無分別智」,它也有一些「助伴」,有一些助行。哪些的行門能夠幫助無分別智呢?「說爲二種道」:第一個叫資糧道;第二個是依止道,它所依止的道。資糧道都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你不斷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成就福德資糧,因爲福德資糧的關系,遠離叁惡道,成就人天的安樂果報,這件事情對你修無分別智是有幫助的,叫資糧。第二個依止道,這個依止是禅定波羅蜜,你經常能夠以止的力量來止息妄想,使令我們那一念心保持明了寂靜,也是有幫助無分別智的效果。所以「無分別智」必須以資糧跟依止二道來作「助伴」的,這就是「五到彼岸性」,就是這種五波羅蜜,它能夠幫助你無分別智到達彼岸,使令這個無分別智圓滿。
這個無分別智簡單地說,它必須有福德資糧的幫助。無分別智所修的是不思議境,是觀真如理。爲什麼要有福德資糧?雖然無分別智跟福德資糧,感覺上是獨立的因緣,但是它們這二個有互動的關系。我們舉一個例子:你修無分別智,是要依止你現在的這一念心來起觀照,來聞思、觀照。如果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的資糧力太薄弱,一個人福報太差,你色身就多病痛,不是腰痛、就是肚子痛、牙齒痛,要不然就是精神羸弱;一個人福報力薄弱,一修行就打瞌睡。你能夠經常地布施、持戒、忍辱,修習資糧,一個人福報增加的時候,你的心力會變強,你不斷地曆練,他的精神體力旺盛;你精神體力旺盛,你修習無分別智,事半功倍。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忽略福報力的重要,它本身不是成就無分別智的親因緣,但是它是它的助伴。你的身體減少病痛,精神旺盛,然後內心明了寂靜,都是有助于修無分別智的。所以大家不要忽略了前面五度,因爲它是助伴。到這個地方,等于是把無分別智的靜中修跟曆緣對境五度的相互任持、助伴的關系說明了;…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5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