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任何一種粗劣的飲食,一進到阿那律尊者的缽裏面,就轉成甘露味,他的缽裏面不允許有這種粗劣飲食出現。有時候吃不完,他把這個缽裏面的東西拿出來,分給其它的師兄弟,這個飲食一離開他的缽,又變成粗劣的飲食。所以這個「衆具自在」,就是說他的生活資具是沒有缺乏的,當然這個是跟他的財富布「施」有關系,這個地方講布施。
這個地方講持「戒」,一個喜歡持戒的人,在他未來的生命相續當中,他容易得到二種的自在:一者「業自在」,二者「生自在」。這個「業自在」,指的是他的身口意隨心所欲,自然能夠成就莊嚴。我們講身口意的莊嚴,一般人意業容易莊嚴,我內心當中保持清淨;但是他講出的話,別人不見得喜歡聽,他的動作別人也不見得看得歡喜,所以口業、身業的莊嚴是不容易的。你看忏公師父,我曾經遇到一個在家居士,他是做生意的、做老板,做老板的人都帶點驕慢,他說:他第一次到蓮因寺的時候,他也不知道誰是忏公師父,他遠遠看一個老和尚過來,他就被他那種威嚴的身業所攝受,然後就很自然地拜下去,從今以後就歸依叁寶。就是說,一個人持戒久了以後,他的內心調柔清淨,調柔清淨的時候,他很自然所示現的身業口業,就得到一種莊嚴自在。當然這個地方的持戒,不是四衆戒而已,是那個微細戒都持得很如法的,他的身口意就很自然現出一種高貴的氣質,得到這種「業自在」。
「生自在」,這個「生」指的是在叁界受生,能夠隨願往生而得自在,他想要到哪裏去,他就可以到哪裏去:他要到初禅、他要到這個欲界的天,到哪一天都可以的,因爲他持戒的關系。我們一般人說「這個人很富貴」,其實富跟貴是不一樣。這個人他喜歡布施,要是這個人不喜歡持戒,這個人他很有福報,資具很豐富,吃得很好、住得也好、穿得也很好,但是你看他就是沒有貴氣,看起來很俗氣。如果你因地的時候,喜歡持戒又不喜歡布施,你這個人會有貴氣,但是你的資具不一定會很充足。如果你因地的時候,喜歡布施、又喜歡持戒,你會有福報、又特別有莊嚴的貴氣,他這個自在是因果的招感。這個佛菩薩在多生多劫的生命相續當中,因爲持戒的關系,得到身口意叁業的自在,以及這個叁業受生的自在。
「勝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這個「勝解」的意思,就是說他的內心能夠轉變一切所緣的境界,比如你看到這個地方有一堆火,熱惱的火;但是菩薩說這個火是一個清涼水,它就轉成清涼水。爲什麼呢?因爲佛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他經常修習「忍波羅蜜」,你用任何的惡因緣去刺激他,他的內心會産生一種安忍不動的力量,于諸境緣安忍不動。他每一次受到刺激,就累積一種忍辱的力量,這種忍辱的力量不可思議;等到這個忍辱的力量功德成就以後,他就可以用那個忍波羅蜜的力量,得到「勝解自在」。你說來到一個不好的環境,他說這個環境是怎麼樣的,這個環境就隨順他心裏所想的,就産生變化。爲什麼呢?因爲他累積一種忍波羅蜜的力量在心中。我們經常說:心跟境接觸的時候,這是一個所緣境,這是一個明了的心,這二個接觸的時候,關鍵點是看誰先動。風動?幡動?結果不是,是仁者心動。你心一動,你這個心就被環境牽引了;你心不動,環境就跟著你走。就是說心跟境到底是誰的力量比較大?就是看誰先動,就知道哪個力量大。
「願自在,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這個「願」就是心中的願望,前面的「勝解」是說這件事情已經出現了,我去改變它;這個「願」就是這件事情還沒有出現,我希望我來生能夠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心中有願望。這個人他如果多生多劫是修「精進」的,他在修習功德的時候,凡事是有始有終,堅持到底,決不放棄的人,他做什麼事──我只要發願,我要拜叁千佛,叁千佛我一定把它拜完。這當中有什麼挫折障礙,他完全無所畏懼的,他凡事都是堅持到底,決不放棄。他養成這樣的一種力量,這個人他心中不能隨便發願,他一發願,這件事就會出現,因爲他得到「願自在」,「精進波羅蜜多」就會招感「願自在」。「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這個神通力,這個地方指的是「五」種神「通」,除了漏盡通以外的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這個是由四禅的禅定「波羅蜜多」所成就的神通。
「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這個「般若」的法門,你經常聽聞佛法如理思惟,會産生二種自在:第一個「智」慧,這個地方的智慧指的是你能夠善知衆生根機的差別,你一跟他接觸,你就知道這個人的根機是人天種姓、是二乘種姓、是大乘種姓。連阿羅漢都沒有這種力量,因爲阿羅漢他不想廣學法門。第二個「法自在」,這個「法自在」是我們能夠安立種種的法門來攝受衆生,前面是看根機,這個是施設法門。就是說,你這個人經常喜歡廣學大乘佛法,聽聞大乘法教如理思惟,你在未來的果報當中,你的智慧會比一般人來得廣大,你在觀察衆生的根機、你在施設種種的教法,會比一般人高明多了,這個就是「由般若波羅蜜多」所成就的。這十種自在,在法身當中,他所贊歎的是偏重在應化身,就是從釋迦牟尼佛角度,他是偏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娑婆世界這個八相成道的這個丈六比丘相,偏重在講贊歎這應化身的十種自在。
應化身有差別 所依空性無別
這個(癸叁)「無二爲相」,我們作一個總結。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他解釋「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這個「阿彌陀佛成佛」的「成佛」,蕅益大師有很詳細的開示。成什麼佛呢?一般來說,成佛有二種,蕅祖說有二種:第一個成法身佛,第二個成應身佛。成法身佛是比較容易,你初地的時候你就成法身佛,你在初地當中,你就有能力能到一百個世界,來示現八相成道,你有這個能力;但是你不一定有這樣的因緣條件。你要示現成應化身的佛,你必須在成就法身以後,第一個發願,在清淨法身這樣一個理體裏面開始發願,你說:「诶,這個世間上空氣品質很差,我對空氣是要求很高的,我以後的國土不能有空氣汙染。」「诶,這個水我們經常要用到,喝開水、洗澡都是要靠水,我以後的水要具足八種功德。」你可以對你未來的正報、依報有種種的規劃,但是你必須要知道一個觀念:你規劃得愈詳細,你要成就這一期應身佛的困難度就愈高。但是沒關系,我要蓋一個大殿,我隨便蓋一蓋,叁年蓋起來,也可以;你說我要花一百年蓋一個大殿,也可以。總之,你在應身佛的時候,你是在法身的時候發願,然後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的波羅蜜,來滿足你這個願,然後你這個願成熟了,你才有資格示現八相成道,你才能夠示現佛身。在你這願沒有滿之前,你就算你有能力示現佛身,你不能現佛身,你只能夠現菩薩身。就是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這個佛因緣成熟了,诶,你做他的弟子,護持他,因爲你的因緣還沒成熟嘛,還沒到你表現的機會嘛。等到你的因緣成熟了,你跟你有緣的弟子也成熟了,那別人就開始來護持你了,你就知道應化身是怎麼成就的。你不要說:「诶,那個人有能力,他是法身菩薩,他能夠在一百個世界。」理論上是這樣講,但是你要等因緣條件具足。
在經論上說:你如果條件不具足,你今天證到初地了,你很高興,證得我空、法空的真如,你現出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身,結果沒有人跟你出家(呵──),你說這件事,是不是覺得很尴尬呢?所以不可以。成就法身不必等待因緣,成就應化身你一定要等待因緣,因爲你要跟衆生互動,你怎麼能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是不是。所以你這個應化身是千差萬別的,這就是爲什麼古德說:「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這是有道理的。因爲阿彌陀佛在這一期的壽命當中,所成就的依正莊嚴,的確是困難度很高的。我們見佛的主要因素是見佛聞法,你可以告訴我,哪一個有佛住世的世界,是五塵說法的嗎?就我所知道是沒有,有的地方色塵說法、我們娑婆世界聲音說法、有些地方是靠味塵說法,很少有一個世界是色聲香味觸五塵都說法,很少,這個道場很少的。所以阿彌陀佛他成就這一期的功德是很難的,困難度很高的。那這個國土出現了,你得要把握,你沒把握的時候,這個阿彌陀佛的因緣消失了,那你要等到下一個人、下一個法身菩薩、或者哪一尊佛再發願,再成就這個國土,那就不容易了。所以應化身是差別的,但是應化身他所依的這個空性的體是沒有差別的。這個道理大家要清楚。
離言真如與依言真如
這個真如,我們經常說真如有二種:一種是叫作「離言真如」,這個是不能講的,那是親證的內涵;另外一種叫「依言真如」,它必須要依止言說來形容真如的體性。什麼是「真如」?「覓即知君不可見」,但是「不離當處常湛然」,你自己去參,這個就是真如,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你看《法華經》剛開始〈序品〉的時候,佛陀在諸大阿羅漢弟子面前,贊歎佛陀的功德,佛陀很少在阿羅漢面前贊歎佛的功德,這個時候阿羅漢就很吃驚,今天佛陀很特別,佛陀不爲我們講聲聞法,而贊歎佛的功德?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就代表大衆起來發問:佛陀!今天心情特別快樂,贊歎佛陀有不可思議的真實功德,可不可爲我們宣說呢?佛陀說:這種功德是不能宣說的。舍利弗尊者請了叁次,佛陀都拒絕說:這個是不可思議,不能宣說。裏面很多的弟子,就覺得這樣沒有意思了,就離開了。舍利弗尊者說:那這樣子不能宣說,是不是可以講一些方便呢?诶,方便可以。佛陀就開始講出〈方便品〉,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可以。所以我們講真如是不能宣說,但是你說方便那就可以宣說了,「不可思議爲相」嘛!「不可思議爲相」意思是說:佛陀所施設的這些教法,都是趨向真如的方便,它本身都不是真如。這個指頭是標月指,你透過指頭看到月亮,這個指頭不是月亮。所以我們看到很多…
《般若淨宗學苑·答疑解惑第005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