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5期▪P3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分别叫作「通达」,就是说他证到真如三昧,从真如三昧出来以后,他自己能够证知自己已经通达真如了,所以这个五分法身讲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什么他解脱以后,要多一个解脱知见呢?就是说,他自己能够证知自己已经解脱了,不必靠别人的印证。这个「通达」真如,就是说他自己能够证知自己已经通达真如理,它能作出这样的「思择」。第二个是「随念思择」:这个地方是说这个菩萨能够忆念真如的相貌。前面的通达,是讲通达真如的道理;这个地方是忆念真如的相貌,真如是清净的、广大的,他能够忆念它的相貌。第三个是「安立思择」:他能够安立种种的名言,来宣说真如的相貌,来开导众生。第四个是「和合思择」:这个「和合」的意思,就是说它能够统摄一切的六度,会归到真如。刚开始他可能是观照这一念心,最后他能够历事练心,把这一念心,普遍地运用到整个五度的修行上去。第五个是「如意思择」:这个「如意思择」是讲神通,菩萨从真如三昧出来以后,他能够随所思念皆能如愿,成就种种无碍的神通。

  教与宗——观照真如的二个方法

  这个地方的后得智,我们把安立真如说明一下。在大乘的学习当中,我们观照真如有二个方法:第一个是属于教门,第二个是属于宗门。我个人的学习,刚开始是根据教法来学习真如,就是依教起观。佛陀一个字一个字地告诉我们,比如说我们最习惯用的龙树菩萨《中观论》的无生偈,最有名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观察一切法是因缘生,所以它的自性是空的,它这个空是这样安立的。因为它因缘生,它不是自性生,所以它的本性是空,这个时候就观到空性去了。这是由教法的引导,而悟入真如,这个是教门常用的方法。但是我后来觉得禅宗的方法,也是非常的妙。禅宗是不依止教法,禅宗的祖师在开导真如,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你看他的传承就知道。比如二祖遇到初祖说:「弟子心不安,乞和尚安心。」我弟子心不安。你看这个初祖,他没有告诉他一个名词让他去思惟,没有!他就说:你心不安,那你「将心来,我与汝安」。结果他回光返照这一念心──觅心了不可得,心就安定下来。三祖去参访二祖的道理,也是这样,你看三祖去参访二祖说:弟子心中有很多障碍,请和尚开示破障的法门。二祖说:是谁障碍你?他一观察,诶,也觅之了不可得,障碍破除。禅宗修行是不靠文字的,它就是说:你从哪里跌倒,就从那个地方站起来。你心中有障碍,你不要去看书本,你就观察那个障碍。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方法非常的妙。这个《楞严经》说是逆流照性,我们一般是顺从它攀缘的流,寻声故流转;它这个逆流就是你回转它这样的流动,往它的根源观进去,你会发觉生命有新的面貌出现。所以禅宗的安立,也是有它不可思议的方法,它不根据文字。就是说,你在那个地方有障碍,他就从那个地方观进去,就路还家,把它的根源找出来。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平常的因缘观,生起善念、生起恶念、生起无记念、生起无量无边的念头,其实这个念头、这样的差别念头,它的根源只有一个,你只要找到一个根源,你其它的根源通通清楚。这个禅宗的理论就是这样,就是安立真如。

  为何不布施财富地位?

  层次越低越容易感应

  菩萨有五种因缘,不布施财富地位。第一个,菩萨看到这个「有情」,他对于「财」富地「位」有「重」大的「业障」。这个重大业障有二个解释:第一个他本身福报不够,承当不起,你没有那个福报,菩萨施给你也没有用。你看目揵连尊者,明明拿饭菜给他母亲吃,他母亲因为没有福报,她看到的饭菜是猛火,那有什么用呢?所以你本身没有福报,就算菩萨赐给你,你看到珍宝,你也是等于没看到,因为你本身福报不够。第二个,你内心有种种的遮「障」,你有那个福报,但是你有「障」碍。怎么说呢?你看到别人享受安乐的时候,你生起嫉妒,你破坏、或者去破坏别人的安乐,这个时候,你得到财富地位的时候有遮障,你要先忏悔。就是说,你本身对财富地位:第一个你缺乏福报,第二个你本身有遮障,所以菩萨不布施财物,因为纵使布施,你也得不到。第二个,「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说你有这个福报,你也没有遮障,但是菩萨看到你得到财富地位,会「障」碍你修学「善法」──财富使令一个人放逸,你带一点贫穷,你还会努力、很认命地去布施、持戒,积集资粮;你财富现前,你就被眼前的因缘所转,所以富贵求道难,所以菩萨不布施是这样的道理。第三个,「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菩萨看到众生生命当中,带一点点缺乏、带一点点痛苦,你容易远「离」眼「前」的生死,而发起出世的道心,你会有道心修行,你不会被眼前的小花所迷惑。第四个,「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说一个人要得到财富、地位,你就产生了骄奢之心,骄慢、奢侈,就广造杀盗淫妄的罪业。第五个,「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哦,你的地位很高,掌握了权势、掌握了财富,你就会做出对众生很多损恼的因缘。「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所以菩萨看到众生没有断恶修善的因缘,就不布施财位。所以有时候我们向佛菩萨祈祷,有时候会灵验、有时候不灵验,就是这样子。菩萨只有让你有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因缘,才会灵验。

  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讲到一个事情,在明朝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在家居士,他做生意、做买卖、做贸易,他跟一个地方官,类似现在的县长,关系非常好,县长处处地挺护他,他就广做非法。广做非法以后,这个县长后来被调职了,换了一个新县长,他的靠山没有了,他害怕有人去检举他过去非法的事情。那怎么办呢?他想说:我应该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让人家以为我改过自新,放我一马。他看到很多在家居士参加念佛共修,他也参加念佛共修,手上拿个念珠,穿上居士服,手上也拨动念珠,装出一个修行人的样子。他这样子假装修行,很多人就知道:哦,这某某人开始修行了。这个家里面有什么障碍、他儿子发高烧,请他持大悲水,持一持喝下去就好了;什么事情请他加持,马上就灵验。这个居士一想:我只是想要逃避被人家检举,假装修行(呵──),结果就有效果;如果我真实修行,那是什么意境?那不得了。好,我就真实修行。就真实地发心到寺庙出家了,这次玩真的。真实修行以后,他过去那些信徒还是来找他:师父啊!我们过去都是请你帮忙,现在还是请你帮忙。这个时候,他再为人家加持以后,没有效果了。(呵──)他就觉得很奇怪:我以前假装修行的时候,这么有感应;现在真实修行,怎么没有感应了呢?后来睡觉的时候,他的护法神就告诉他说:你以前假装修行,内心邪曲,招感是邪恶的护法神,邪恶的护法神会对你做出非法的事情;你现在真实地修行,你正直,招感我们这些正直的护法神,我们正直的护法神,不跟你做这种事情。(呵──)这种感应的事情,让大家产生错觉。感应的事情,当然有些事情是好的,你内心的感应,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感到欢喜、满足,这种感应会增长信心的。如果说你去扭转那些错乱因果,哦,这个人做错事了,他祈求你给他加持,他马上感应了。我告诉你:你害了他。从今以后他对恶业更加不怕,你让他产生一个没有因果的观念,等到一次算总帐的时候,那他会恨你:当初如果他因为种种的痛苦,他会知道警惕。所以感应神通,为什么有它的问题点?为什么佛菩萨不强调?它很容易让人家产生错乱因果。我做错事情怕啥!我的上师给我加持一下就好了。是不是!那这样子的结果,以后业障现前的时候不得了,因为无惭无愧。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说,「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我们去看,这个层次越低的神越容易感应。你看世间上最容易感应的一定是民间宗教,还不是道教哦,我们台湾叫多神教,你跟鬼神是最容易感应的。你看基督教,就不太容易感应了,那是天人的境界。那到了佛菩萨的时候,更难感应,不是说没有感应,就是说那种感应,你感觉不出来,那是心灵的感应。所以一个人愈容易感应,表示你感应的鬼神 CLASS(水准)是很低的(呵──),那档次很低的才会感应嘛。

  十种自在

  这个地方有十种自在,刚好是配六波罗蜜。我们一个人经常喜欢布施,他的未来的果报有三种自在。第一个「寿」命「自在」:佛陀的应化身来到世间,他住世的寿命,能够长短自己决定,他这个「寿」命能够「自在」。第二个「心自在」:前面的寿自在是法施,经常用佛法布施,就会招感寿命自在;这个地方是无畏施,这个地方的「心自在」,就是佛陀的那一念心,不受一切世间法之所染污。我们常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你经常用这种安慰、鼓励的言词来开导众生,使令众生离开怖畏;这样你在整个修行当中,就容易得到心自在,外在的这些干扰,你就不容易受干扰。你说:诶,有些人很容易受干扰。这个经常安慰别人的这个人,他不容易受干扰,「心自在」。

  「众具自在」:这个是财施,这个「众具」指的是生活的资具,他不会匮乏,这个地方就是你因地的时候,喜欢用财物布施。譬如说:佛陀有一个阿罗汉的弟子阿那律尊者,在所有的阿罗汉当中,他的特色就是成就众具自在。他以前在家的时候是个王子,跟这些王宫大臣玩游戏的时候,他今天输了很多的饼干,他跟他的母亲要饼干,他的母亲说:我这盒饼干都被你输光了,饼干已经没有了。阿那律尊者说:这个饼干不可能没有的,应该是随时充满的。结果他母亲说:你不相信,我把这个空盒子打给你看吧。她一打开的时候,这个空的饼干盒又充满了饼干。阿那律尊者后来出家,他跟那些师兄弟去托钵,当然有时候遇到富贵人家、有时候遇到贫穷人家供养比较差;但是…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5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