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任何一种粗劣的饮食,一进到阿那律尊者的钵里面,就转成甘露味,他的钵里面不允许有这种粗劣饮食出现。有时候吃不完,他把这个钵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分给其它的师兄弟,这个饮食一离开他的钵,又变成粗劣的饮食。所以这个「众具自在」,就是说他的生活资具是没有缺乏的,当然这个是跟他的财富布「施」有关系,这个地方讲布施。
这个地方讲持「戒」,一个喜欢持戒的人,在他未来的生命相续当中,他容易得到二种的自在:一者「业自在」,二者「生自在」。这个「业自在」,指的是他的身口意随心所欲,自然能够成就庄严。我们讲身口意的庄严,一般人意业容易庄严,我内心当中保持清净;但是他讲出的话,别人不见得喜欢听,他的动作别人也不见得看得欢喜,所以口业、身业的庄严是不容易的。你看忏公师父,我曾经遇到一个在家居士,他是做生意的、做老板,做老板的人都带点骄慢,他说:他第一次到莲因寺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谁是忏公师父,他远远看一个老和尚过来,他就被他那种威严的身业所摄受,然后就很自然地拜下去,从今以后就归依三宝。就是说,一个人持戒久了以后,他的内心调柔清净,调柔清净的时候,他很自然所示现的身业口业,就得到一种庄严自在。当然这个地方的持戒,不是四众戒而已,是那个微细戒都持得很如法的,他的身口意就很自然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得到这种「业自在」。
「生自在」,这个「生」指的是在三界受生,能够随愿往生而得自在,他想要到哪里去,他就可以到哪里去:他要到初禅、他要到这个欲界的天,到哪一天都可以的,因为他持戒的关系。我们一般人说「这个人很富贵」,其实富跟贵是不一样。这个人他喜欢布施,要是这个人不喜欢持戒,这个人他很有福报,资具很丰富,吃得很好、住得也好、穿得也很好,但是你看他就是没有贵气,看起来很俗气。如果你因地的时候,喜欢持戒又不喜欢布施,你这个人会有贵气,但是你的资具不一定会很充足。如果你因地的时候,喜欢布施、又喜欢持戒,你会有福报、又特别有庄严的贵气,他这个自在是因果的招感。这个佛菩萨在多生多劫的生命相续当中,因为持戒的关系,得到身口意三业的自在,以及这个三业受生的自在。
「胜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胜解」的意思,就是说他的内心能够转变一切所缘的境界,比如你看到这个地方有一堆火,热恼的火;但是菩萨说这个火是一个清凉水,它就转成清凉水。为什么呢?因为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经常修习「忍波罗蜜」,你用任何的恶因缘去刺激他,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安忍不动的力量,于诸境缘安忍不动。他每一次受到刺激,就累积一种忍辱的力量,这种忍辱的力量不可思议;等到这个忍辱的力量功德成就以后,他就可以用那个忍波罗蜜的力量,得到「胜解自在」。你说来到一个不好的环境,他说这个环境是怎么样的,这个环境就随顺他心里所想的,就产生变化。为什么呢?因为他累积一种忍波罗蜜的力量在心中。我们经常说:心跟境接触的时候,这是一个所缘境,这是一个明了的心,这二个接触的时候,关键点是看谁先动。风动?幡动?结果不是,是仁者心动。你心一动,你这个心就被环境牵引了;你心不动,环境就跟着你走。就是说心跟境到底是谁的力量比较大?就是看谁先动,就知道哪个力量大。
「愿自在,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愿」就是心中的愿望,前面的「胜解」是说这件事情已经出现了,我去改变它;这个「愿」就是这件事情还没有出现,我希望我来生能够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心中有愿望。这个人他如果多生多劫是修「精进」的,他在修习功德的时候,凡事是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人,他做什么事──我只要发愿,我要拜三千佛,三千佛我一定把它拜完。这当中有什么挫折障碍,他完全无所畏惧的,他凡事都是坚持到底,决不放弃。他养成这样的一种力量,这个人他心中不能随便发愿,他一发愿,这件事就会出现,因为他得到「愿自在」,「精进波罗蜜多」就会招感「愿自在」。「神力自在,五通所摄,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神通力,这个地方指的是「五」种神「通」,除了漏尽通以外的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这个是由四禅的禅定「波罗蜜多」所成就的神通。
「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般若」的法门,你经常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会产生二种自在:第一个「智」慧,这个地方的智慧指的是你能够善知众生根机的差别,你一跟他接触,你就知道这个人的根机是人天种姓、是二乘种姓、是大乘种姓。连阿罗汉都没有这种力量,因为阿罗汉他不想广学法门。第二个「法自在」,这个「法自在」是我们能够安立种种的法门来摄受众生,前面是看根机,这个是施设法门。就是说,你这个人经常喜欢广学大乘佛法,听闻大乘法教如理思惟,你在未来的果报当中,你的智慧会比一般人来得广大,你在观察众生的根机、你在施设种种的教法,会比一般人高明多了,这个就是「由般若波罗蜜多」所成就的。这十种自在,在法身当中,他所赞叹的是偏重在应化身,就是从释迦牟尼佛角度,他是偏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娑婆世界这个八相成道的这个丈六比丘相,偏重在讲赞叹这应化身的十种自在。
应化身有差别 所依空性无别
这个(癸三)「无二为相」,我们作一个总结。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他解释「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个「阿弥陀佛成佛」的「成佛」,蕅益大师有很详细的开示。成什么佛呢?一般来说,成佛有二种,蕅祖说有二种:第一个成法身佛,第二个成应身佛。成法身佛是比较容易,你初地的时候你就成法身佛,你在初地当中,你就有能力能到一百个世界,来示现八相成道,你有这个能力;但是你不一定有这样的因缘条件。你要示现成应化身的佛,你必须在成就法身以后,第一个发愿,在清净法身这样一个理体里面开始发愿,你说:「诶,这个世间上空气品质很差,我对空气是要求很高的,我以后的国土不能有空气污染。」「诶,这个水我们经常要用到,喝开水、洗澡都是要靠水,我以后的水要具足八种功德。」你可以对你未来的正报、依报有种种的规划,但是你必须要知道一个观念:你规划得愈详细,你要成就这一期应身佛的困难度就愈高。但是没关系,我要盖一个大殿,我随便盖一盖,三年盖起来,也可以;你说我要花一百年盖一个大殿,也可以。总之,你在应身佛的时候,你是在法身的时候发愿,然后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的波罗蜜,来满足你这个愿,然后你这个愿成熟了,你才有资格示现八相成道,你才能够示现佛身。在你这愿没有满之前,你就算你有能力示现佛身,你不能现佛身,你只能够现菩萨身。就是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这个佛因缘成熟了,诶,你做他的弟子,护持他,因为你的因缘还没成熟嘛,还没到你表现的机会嘛。等到你的因缘成熟了,你跟你有缘的弟子也成熟了,那别人就开始来护持你了,你就知道应化身是怎么成就的。你不要说:「诶,那个人有能力,他是法身菩萨,他能够在一百个世界。」理论上是这样讲,但是你要等因缘条件具足。
在经论上说:你如果条件不具足,你今天证到初地了,你很高兴,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你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身,结果没有人跟你出家(呵──),你说这件事,是不是觉得很尴尬呢?所以不可以。成就法身不必等待因缘,成就应化身你一定要等待因缘,因为你要跟众生互动,你怎么能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是不是。所以你这个应化身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为什么古德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阿弥陀佛在这一期的寿命当中,所成就的依正庄严,的确是困难度很高的。我们见佛的主要因素是见佛闻法,你可以告诉我,哪一个有佛住世的世界,是五尘说法的吗?就我所知道是没有,有的地方色尘说法、我们娑婆世界声音说法、有些地方是靠味尘说法,很少有一个世界是色声香味触五尘都说法,很少,这个道场很少的。所以阿弥陀佛他成就这一期的功德是很难的,困难度很高的。那这个国土出现了,你得要把握,你没把握的时候,这个阿弥陀佛的因缘消失了,那你要等到下一个人、下一个法身菩萨、或者哪一尊佛再发愿,再成就这个国土,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应化身是差别的,但是应化身他所依的这个空性的体是没有差别的。这个道理大家要清楚。
离言真如与依言真如
这个真如,我们经常说真如有二种:一种是叫作「离言真如」,这个是不能讲的,那是亲证的内涵;另外一种叫「依言真如」,它必须要依止言说来形容真如的体性。什么是「真如」?「觅即知君不可见」,但是「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自己去参,这个就是真如,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你看《法华经》刚开始〈序品〉的时候,佛陀在诸大阿罗汉弟子面前,赞叹佛陀的功德,佛陀很少在阿罗汉面前赞叹佛的功德,这个时候阿罗汉就很吃惊,今天佛陀很特别,佛陀不为我们讲声闻法,而赞叹佛的功德?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就代表大众起来发问:佛陀!今天心情特别快乐,赞叹佛陀有不可思议的真实功德,可不可为我们宣说呢?佛陀说:这种功德是不能宣说的。舍利弗尊者请了三次,佛陀都拒绝说:这个是不可思议,不能宣说。里面很多的弟子,就觉得这样没有意思了,就离开了。舍利弗尊者说:那这样子不能宣说,是不是可以讲一些方便呢?诶,方便可以。佛陀就开始讲出〈方便品〉,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可以。所以我们讲真如是不能宣说,但是你说方便那就可以宣说了,「不可思议为相」嘛!「不可思议为相」意思是说:佛陀所施设的这些教法,都是趋向真如的方便,它本身都不是真如。这个指头是标月指,你透过指头看到月亮,这个指头不是月亮。所以我们看到很多…
《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5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