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書·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

  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

  首先讓我們探討四種中陰的第一個:此生的自然中陰,及其許多相關的意涵;然後,再漸次探討其他叁種中陰。此生的自然中陰跨越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它的教法讓我們清楚知道爲什麼這個中陰是如此珍貴的得度機會?它對人的真實意義是什麼?這一世我們幸得人身,最重要和最應該做的事是什麼?

  上師們說:心有一個層面是它的根本基礎,稱爲「凡夫心的基礎地」(the ground of the ordinary mind )。十四世紀西藏的一位偉大上師龍清巴如此描述:「它是未開悟的,屬于心和心所(心的事件)的中立狀態,它是一切輪回和涅槃的業及『痕迹』的基礎。」它們就像倉庫,過去我們由于煩惱所造成的行爲,其痕迹全被儲藏起來,有如種子一般。當因緣成熟時,這些種子就會發芽顯現成生活中的環境和情況。

  請把這個凡夫心的基礎地想象成銀行,「業」就存放在裏面,變成印記和習氣。如果我們傾向于某種思考習慣,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這些習氣很容易就被刺激和引生出來,並且繼續不斷地發生。由于經常重複,我們的傾向和習慣就變得越來越深,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它們還是持續增加和累積力量。這是它們決定我們的生活、死亡和輪回的方式。

  我們常常懷疑:「我死時會是什麼樣子呢?」答案是:我們現在有什麼心態,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不加以改變,死時就是那個樣子。這是爲什麼我們必須利用這一世的時間,在我們還有能力的時候,努力淨化我們的心流,從而淨化基本存有和性格。

  業的景象

  我們怎麼會生而爲人呢?一切衆生如果有類似的業,他們四周將會有一個共同的世界景象;他們所共有的這套認知稱爲「業的景象」(karmic vision)。我們的業和我們所處的「道」,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系,這個事實也說明爲何産生不同的生命形式:譬如,你和我有基本的共業(common karma),所以我們都是人。

  不過,即使是在人道裏,大家也都有自己的別業(inpidual karma)。因此,出生在不同的國家、城市或家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過程、教育、影響因素和信仰,整個製約作用(conditioning)就構成別業。每一個人都是習慣和過去行爲的複雜集合體,因此不得不以自己的獨特方式來看事情。人類看起來很類似,但對于事情的認知方式卻完全不同,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獨特而分離的個人世界裏。誠如卡盧仁波切(Kalu Rinpoche)所說的:

  

  如果有一百個人睡覺和做夢,每個人在他的夢中都會經驗到不同的世界。每個人的世界也許可以說都是真的,但絕對不能說只有一個人的夢是真實的世界,而其他人的夢都是虛幻的世界。依據業的模式製約,對每個人的認知來說,都是真的。

  

  六道

  人類的存在,並不是唯一的業的景象。佛教提到有六種存在界(稱爲六道):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每一道都是六種主要煩惱的結果:驕傲、嫉妒、欲望、愚癡、貪婪、嗔恨。

  這六道確實都存在嗎?事實上,他們也許存在于我們業的景象的認知範圍之外。但千萬不要忘記:我們所看到的,是我們業的景象讓我們看到的,別無其他。就像在目前未淨化、未進化的認知狀態裏,我們只能覺察到自己的宇宙,而一只昆蟲也許會把我們的一只手指看成整個山水。我們傲慢地只相信「眼見爲真」。但偉大的佛法卻提到,在不同的面向有無數的世界--甚至有許多世界很像或就像我們的世界--而現代天文物理學家已經發展出平行宇宙存在的理論。在我們有限的認知範圍之外,我們怎麼能夠肯定地說,何者存在或何者不存在呢?

  看看周遭的世界,也看看我們內心的世界,我們能夠看到六道確實是存在的。它們存在的方式,在于我們無意識地將煩惱投射出去,將環繞著我們的六道具體化,並且界定這六道當中生活的方式、形式、品位和內容。它們也存在于我們的內心世界裏,在我們的身心系統中,它們是各種煩惱的種子和傾向,隨著影響它們的因素和我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時時准備發芽和成長。

  讓我們看看六道如何在種子世界裏投射和呈現。譬如,天道的主要特色是沒有痛苦,那是永不改變的美,以及極盡享受之能事的世界。想象天神的模樣:高大、金發的沖浪人,悠閑地斜躺在風和日麗的沙灘上或花園裏,聽著自己喜愛的音樂,沈醉在刺激物品裏,熱衷于靜坐、瑜伽及雕琢身體等改善自己的功夫,只是從來不用腦筋,從來不曾碰到任何複雜或痛苦的情境,從來不曾意識到自己的真性,已經麻醉到不曾察覺自己到底真正是什麼樣子。

  如果我們想起美國加州和澳州的某些地區如同天道,你也可以看到阿修羅界每天都在華爾街的陰謀和競爭中,或在華盛頓和倫敦政府的沸騰走廊上不斷出現。至于餓鬼道呢?有些人盡管富可敵國,但從來不曾滿足過,渴望並吞一家又一家公司,永不休止地在法庭上表現他們的貪欲,這些人就是餓鬼道。打開任何電視頻道,你立刻就進入阿修羅和餓鬼的世界。

  天道的生活品質似乎比人道還要好,但上師們說,人的生命價值卻無限可貴。爲什麼?因爲我們具有覺察力和智慧,這是開悟的素材;同時,人生無所不在的苦,可以激勵我們從事精神上的轉化。每一種痛苦、悲傷、損失和無止境的挫折,都有它真實而戲劇性的目的:喚醒我們,促使(近乎強迫)我們沖破輪回,從而釋放被禁锢的光芒。

  每一個精神傳統都強調,人身是殊勝的,具有我們不曾想過的潛力。如果錯過這一生可以轉化自己的機會,很可能要經過非常長的時間才能重獲人身。想象有一只盲龜,漫遊在像宇宙這麼大的海洋深水裏。水面上漂著一支木環,在海浪間漂蕩。這只龜每一百年才會浮上水面一次。佛教徒說,生爲人身比那只盲龜浮上水面,又剛好把頭穿過木環還要困難。又說,即使出生爲人,那些有很大福氣接觸佛法的人更是稀有難得;而真正把佛法牢記心中,表現在行動上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認知的門

  我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完全取決于「業的景象」。上師們使用一個傳統的例子來做說明:有六種生命在河岸邊見面。對人來說,他把河流看成水,是可以洗滌和止渴的;對魚來說,河流是它的家;天神把它看成是帶來喜悅的瓊漿玉液;阿修羅把它看成是淚水;餓鬼把它看成是膿血;地獄道的衆生把它看成是熔化的岩漿。同樣是水,但認知的方式卻不同,甚至相反。

  這種認知的多樣性告訴我們,一切業的景象都是幻影;因爲如果一種東西可以有這麼多的認知方式,那麼又有什麼東西有真實的、本具的實相呢?這個事實也告訴我們,有些人可能把這個世界看成天堂,有些人卻看成地獄。

  佛法告訴我們,景象基本上可以分爲叁種:普通生命有「不淨的、業的景象」;禅修的人會在禅坐中有「體驗的景象」,這是超越的道路或媒介;而開悟者則有「清淨的景象」。開悟者或佛,把這個世界看成是當下圓滿的,一種完全而絕對清淨的國土。因爲他們已經淨化了「業的景象」的因,他們對每樣東西都直接看到它赤裸的、本初的神聖性。

  我們之所以把周遭每一樣東西看成這個樣子,那是因爲我們生生世世都以同樣方式重複強化對于內外實相的經驗,這就形成我們的錯誤假設,認爲我們所看到的,具有客觀上的真實。事實上,當我們繼續修行,就可以學到如何直接對治已經僵化的認知。我們對于世界、物質,乃至一切舊的觀念,都被淨化和消溶了,代之以全新的「天堂般」的景象和認知。如同布萊克( Blake )說的:

  

  如果認知的門被淨化了,

  一切萬物都將顯現……本有,而無限。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一個親密的時刻裏,敦珠仁波切傾身向我,以柔和、沙啞而略爲提高的語調說:「你知道,我們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會消失,就這樣消失……不是嗎?」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業和煩惱使我們無法看清自己的本性及實相的性質。結果,我們就執著樂和苦爲真實不虛的,我們就在笨拙而愚癡的行動中,繼續播下來生的種子。我們的行動把我們系縛在世間的循環裏,在永無止境的生死輪回裏。因此,當前這一刻的生活方式,自己要負責:現在的生活方式,可能會犧牲我們的整個未來。

  因此我們現在就必須准備明智地迎接死亡,轉化我們的「業的未來」,避免一再掉入無明的悲劇和重複痛苦的生死輪回。這一世,是我們能夠做准備,而且是透過修行真正做准備的唯一時空:這是此生自然中陰給我們的訊息,誰也逃避不了。誠如蓮花生大士所言:

  

  現在當此生中陰在我身上降臨時,

  我將不再懈怠,不願虛度此生,

  心無旁骛地進入聞、思、修的大道。

  讓認知和心成爲道,體證「叁身」:覺悟心;

  現在我已獲人身,

  沒有時間讓心在道上彷徨。

  

  無我的智慧

  有時候我會好奇,如果把一位西藏鄉巴佬帶進科技發達的現代都市裏,他會有什麼感覺。他可能會以爲他已經死了,進入中陰境界裏。它會對飛過天空的飛機,或越洋電話難以置信而目瞪可呆,他會以爲看到奇迹。然而,對接受過西方教育的現代人來說,這一切都是稀松平常的,因爲教育說明了這些事情的科學背景。

  同樣情形,西藏佛教有基本的、正常的、初步的精神教育,對于此生的自然中陰提供完整的精神訓練,以及關于心的主要字彙。這種訓練的基礎,就是所謂「叁種智慧工具」:聽聞的智慧、思索和反省的智慧,以及禅修的智慧。透過聞、思、修叁慧,可以喚醒我們認識真性,也可以體現我們發掘本來面目、所謂「無我的智慧」的喜悅和自由。

  想象有一個人發生車禍被送到醫院後突然醒過來,反省她完全喪失記憶。從外表來看,一切都毫發無傷,但她已經不記得她到底是什麼人。同樣的情況,我們記不得…

《西藏生死書·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