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除障礙菩提心的四個法
這當中有「四」個法是應該「斷」的,第一個「斷劣作意」:
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
我們在修行佛法的時候,內心要盡量地遠離「聲聞、獨覺」這種二乘的「作意」。二乘的思想,他生命的規劃,就是安住在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他對成佛的功德莊嚴不生好樂,他對衆生的苦也沒有承當力。也就是說,他這個人完全沒有任何的感覺,你說諸佛的功德有什麼好,他沒有好樂心;你說衆生多麼的苦,他也不受你感動,這個叫作「卑劣」的「作意」,這個「作意」是我們應該「斷」除的。就是你修空觀的時候,你要保持你的菩提作意,這個菩提作意是不能夠沒有的。我們應該要知道一個觀念,其實大小乘的思想是不相容的。小乘人對生命是沒有存在任何的希望,沒有任何的期待;大乘佛法是要有希望,他有希望成就無上菩提,有希望下化衆生。
我們要加以說明的是:菩薩在初學對治煩惱的時候,在法門上有很多地方要共聲聞學,是的,在戒定慧對治叁界煩惱的時候要共聲聞學;但是內心的思想完全不同,我們不能有小乘的「作意」,但是我們應該要共小乘修習一切法。所以這個地方,你不應該産生這種自私自利、自了漢的心態,這個你應該「斷」,因爲這個生起的時候,你好不容易栽培的菩提心會被破壞。前面是講栽培菩提心,這個地方是要防止過失。
二、斷異慧疑:由于大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慧疑故。
前面的障礙,是你自己打妄想,由虛妄分別産生的;這個地方的障礙是別人給你的,就是這邪知邪見的惡友。「大乘」佛法有很多的功德、智慧,都是不思議境,它是講中道的東西,非空非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它完全是離空有二邊的一個中道路線;而中道的路線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很多人會産生「疑」謗,小乘的學者、學術界的朋友,都會産生「疑」謗。我們面對于這樣一種邪見的思想,要「永斷異慧疑」,我們要堅定自己的理解,不要被他們所迷惑。
我自己的成長過程,我覺得愈到末法時代,大乘的善根愈難栽培,我看以後一代一代能夠修習大乘佛法的人,一定愈來愈少,因爲這個障礙太大,就是這些邪見的人太多了。這個時候,我個人的情況,我是覺得:當你遇到很多很多不同的說法,都在沖擊你內心那個薄弱善根的時候,你應該怎麼辦?你要歸依上師。你相信曆代傳承的祖師──智者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這些絕對沒有錯,不要被現代的人所迷惑。所以密宗很強調歸依上師,他經常用美好的言句來贊歎他的上師,我們中國對這方面修得不夠,佛法一定要重視傳承。所以我們根據清淨的傳承,堅定自己的信心,來斷除這些惡知識的誘惑。
叁、斷法執:由離所聞、所思法中我、我所執,斷法執故。
當我們開始聽聞大乘佛法,如理作意的思惟大乘佛法,內心當中會有很多很多的功德莊嚴出現,這個時候要離開「我」跟「我所執」。這個「我執」就是說,一個人在修學大乘佛法的時候容易生起高慢,自我的高慢,就障礙自己的進步了;第二個「我所執」,對于自己所修的法門認爲是最殊勝的:這種「我執」跟「我所執」都應該斷除。大乘佛法應該要廣學,對于「法」門的「執」取,《菩薩戒》有一句話值得我們去思惟,佛陀說:「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就是說你修行不要依止自我意識,你的所知依、你生命的根源是「如是一心中」,就是把你的生命想象它就是一片的心性,沒有一個對立的我相、你相──我或者你的對立,不要這樣子想,就是「如是一心中」。在一心中幹什麼呢?「方便勤莊嚴」,把這一念心性用福德智慧加以莊嚴,那就是好的,那就是平等法界。就是說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的不同,它必須要廣泛的學習很多的知識,甚至于世間法都要學習,那你這個執著太重,會障礙你的廣學,你把你自己的地位提得太高,障礙你的廣學。所以我是覺得「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這個是一個妙法。
四、斷分別:由于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
「斷分別」就是斷除心中的不平等,就是修無分別智。這個我們先說明。「由于現前現住」,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曆緣對境,遇到很多現前安住的人事因緣,叫「現前現住」;或者說「安立一切相住」,這個「相」是你自己名言安立的,就是在你靜坐當中,你想出很多很多的影像,不管是日常生活的人事、或者你在止觀當中的影像,心中都要保持「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盡量不要落入好壞得失不平等的思考,盡量保持離二邊的思考,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遠離一種有所得的不平等的思考,這種有所得的不平等思考會障礙菩提心。諸位我們要注意,你要經常觀察一天當中,你心中都在講些什麼話?這個很重要。不是說你講出來,不是!當然講出來也算,就是你心中會不斷的講話。如果你心中的話都是不平等,就是講一些很偏激的話,那你這個人的感情肯定很重。一個人感情重的人,他講的話就是很不平等:這個人非常好、那個人非常壞,那你的情感還是非常的重。感情重的人,他心中一定有所畏懼,你要行菩薩道就有困難。一個人要去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一個菩薩能夠勇猛的去弘護正法、續佛慧命,他必須要無所畏懼;一個人要無所畏懼,他內心要經常保持平等、無罣礙,才能夠無有恐怖。他爲什麼無有恐怖呢?他內心就是保持無分別,把得失好壞的分別通通放下,做你該做的事,你心中就不會有恐懼。恐懼就是一人心不平等,才會有恐懼。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你要是經常用一種很偏激的語言來诠釋事物,你的菩提心會容易受到傷害,所以要斷分別。一個人要盡量把情感淡薄一點,多一分的理智,少一分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