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宗略說 壹、唯識宗的傳承與發展

  唯識宗略說

  壹、唯識宗的傳承與發展

  唯識宗,也就是法相宗。本宗依據《解深密經·法相品》而立,認爲一切諸法的體性、相狀,都是唯識所變,就其所變的"法相"來命名,所以稱法相宗。其它尚有諸多別名,如:

  

  1.唯識宗:唯,有二義:一、別于他法(遣心外有境);二、決定有此法(表有內在之心)。識,有了別的意思(對種種境界生起了別作用)。世間萬事萬物,皆"唯識"所造,若無心識的了別作用,則無萬法的存在。因其闡釋"一切唯心所造,萬法唯識所變"的道理,故名唯識宗。

  

  2.中道宗:小乘偏"有",般若偏"空",此宗說"外境非有,內識非無",離有、無偏執,正顯處"中"真理,故名中道宗。

  

  3.應理圓實宗:一切法門皆應理,而能圓實故。

  

  4.普爲乘教宗:本宗所說教義,不論利、鈍根機,普遍皆蒙其利,故名普爲乘教宗。

  

  5.慈恩宗:唐朝玄奘大師遊曆印度,于戒賢論師處,傳承唯識學法統。歸國後,住持長安慈恩寺,于此傳法給才智超群的窺基。因窺基大弘法相唯識學于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故此宗又名慈恩宗。

  

  6.瑜伽宗:此名乃沿襲印度舊稱。依彌勒的《瑜伽師地論》和《分別瑜伽論》立名。瑜伽,是相應的意思,謂本宗所明教義,能與真理相應,故名瑜伽宗。

  7.大乘有宗:唯識學說建立種種"法相",以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理,力矯空宗末流(頑空、斷滅空)的偏執,故名大乘有宗。

  一、唯識學在印度的開展

  

  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有兩大重要學派:一、爲建立空觀思想的龍樹一系,以"本體論"爲中心,即所謂的中觀學派;二、爲建立有宗思想的世親一系,以"現象論"爲中心,即瑜伽學派。

  

  印度佛教在公元第一、二世紀間,大乘思想興起,大乘經典相繼出現。約于佛陀入滅後七百年間(公元第二、叁世紀),南印度龍樹論師出世,闡揚大乘佛法,依《般若經》造論,計有《中觀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諸論著,因而有"千部論主"的美稱。龍樹的弟子提婆,承襲大師的學說,亦造《百論》等,發揚龍樹的學說。這一系後來稱爲中觀學派(大乘空宗)。

  

  中觀學派主要宣揚"般若空"的智慧,在公元第叁、四世紀間,是印度佛教的主流。龍樹與提婆的空觀是"緣起無自性"的空,也就是指一切存在,都起源于"緣起性"(相互依存的關系),不主張"無",也不主張"有",是離有、無二邊的"中道"空觀。唯後期的中觀學人,未能把握龍樹中觀要義,偏執于一切皆空,落入空執見,即所謂"惡取空"、"斷滅空"。

  

  印度佛教在公元第四、五世紀間,即佛陀入滅九百年頃,有無著、世親兩大論師出世。當時印度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觀學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惡取空;一方面是外道或小乘的有:我法實有或我空法有。這些都是邪執。因此,二論師先後著書破斥。這一系學說稱爲瑜伽學派(大乘有宗)。瑜伽學派主要提倡"萬法唯識"的道理,說明一切存在皆由心識變現。

  

  無著論師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羅國布路沙城,屬于婆羅門階級。依小乘出家。無著依照當時的慣例,先于小乘"化地部"修學。後來在禅定中升兜率天,見到彌勒菩薩,又蒙菩薩示現人間,于中印度阿踰陀國的瑜遮那講堂,爲無著說《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論》、《辯中邊論》、《金剛般若論》、《分別瑜伽論》等五部大論。這五部論著是法相有宗立論的基礎。于中尤以《瑜伽師地論》爲此宗的主要依據,這也

  是後來稱爲瑜伽宗的由來。

  

  無著的異母胞弟世親,出生于公元第五世紀初,約晚于無著二十年,初在小乘"說一切有部"出家。聰穎過人,遍通經論,在北印度宣揚小乘,隱蔽大乘。無著憫之,托辭疾病,誘其來見,爲他具說大乘要義。世親聞兄教誨,于是舍小入大,廣造論釋,宣揚大乘。晚年著述《唯識叁十頌》,因而大成唯識學說。

  

  無著、世親的學說,風靡了當時印度的佛教界,成爲佛學思想的主流。此後二百年間,唯識學者輩出,如護法、德慧、安慧、親勝、難陀、淨月、火辯、勝友、最勝子、智月等十人,爲知名的"十大論師"。他們相繼製論以注釋世親的《唯識叁十頌》,闡揚此派學說。後來又分爲兩派:一派稱爲前期瑜伽行派(無相唯識派),以德慧、安慧及後來在中土譯經的真谛爲代表;另一派稱爲後期瑜伽行派(有相唯識派),以陳那、護法及護法的弟子戒賢爲代表。其中大成無著、世親唯識哲學的是護法論師。

  

  印度的瑜伽行派,自世親示寂後,在諸大論師之間也産生了種種的異說。如"種子"的起因,護月等主張"本有",難陀等主張"新熏"。護法統合兩說,認爲種子有本有與新熏兩類。再如諸識對境的認識作用,安慧立自證一分說,親勝、難陀、德慧、淨月等立相、見二分說,火辯、陳那等立相、見、自證叁分說。護法把諸說統合,立相、見、自證、證自證四分說。

  

  護法的弟子戒賢論師,于公元第七世紀,在那爛陀寺宣揚護法的法統,又立教判,和中觀學派的論師論戰。中國唐代的玄奘大師,于西行求法期間曾在那爛陀寺從戒賢論師受學五年,傳承《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的奧義,返國後,開創了中土的法相唯識宗。

  二、唯識學在中國的開展

  

  中國佛教的源頭在印度,主要是在于經典的翻譯。尤其玄奘大師回國之後,中、印兩國之間,有更密切、更有系統的文化交流,只要印度有新的思想典籍出現,很快地就能傳譯到中國。所以印度佛教思想的演變,與中國佛教有著極深切的關系。

  

  賴耶唯識思想,是屬于印度佛教後期的思想,首先在南北朝時代的後魏傳入中國,其次是梁陳之間,最後則是唐代。因爲先後經過叁個時期的演變,所以思想上也有顯著的不同。在中國形成叁大系統,即:地論宗、攝論宗以及玄奘大師所創立的唯識宗。

  

  1.地論宗: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及義學缙儒十余人,奉宣武帝之命,于洛陽譯出世親的《十地經論》,根據此論,在中國成立地論宗。後來分裂爲兩派:即北道派與南道派。北道派逐漸沒落,最後被納入攝論宗。南道派繼承地論宗的正統,從六朝到隋代,一直很興盛。但是到了隋末唐初,也被攝論宗與華嚴宗所吸收。

  

  2.攝論宗:真谛在中國譯出《攝大乘論》之後,又翻譯世親的《釋論》,在中國形成了攝論宗。此宗吸收地論宗的北道派,曾興盛一時,但是到了唐代,玄奘大師將《攝大乘論》攝入《成唯識論》援引十一部論之一以後,此獨立學派遂漸漸式微,乃至與法相宗合並而廢絕。

  

  3.唯識宗:繼承印度瑜伽行派法統,在中國建立大乘有宗||唯識宗(法相宗)者,是聞名千古的玄奘大師,和他的弟子窺基法師。

  

  玄奘大師在印度期間,修習大、小乘教義,曾從護法的弟子戒賢論師傳承唯識思想,並從印度帶回大量與唯識有關的論典。玄奘大師在翻譯過程中,原想在神昉、嘉尚、普光叁人的協助下,將十大論師對世親《唯識叁十頌》的注釋一一譯出,後來采納窺基的意見,由窺基協助,以護法的注釋爲主,糅合十家之說,綜合而成《成唯識論》。玄奘大師廣譯法相唯識系的經論,爲此宗奠定基礎;弟子窺基法師立論著疏,弘揚學說,因而大成了唯識法相宗。窺基法師在當朝已有"大乘菩薩"美譽,後因其駐錫慈恩寺釋論,世稱慈恩大師,唯識宗也由此而稱慈恩宗。

  

  玄奘盛弘唯識法相玄旨,門下受教者頗多,以神昉、嘉尚、窺基、普光四人爲著名,有"四哲"之稱。另有圓測、道證、勝莊、太賢等,也各有所成,唯與玄奘、窺基思想有所出入,故通常不列入慈恩宗法系之內。

  

  窺基慈恩宗一系,由慧沼(公元六五一|七一四年)繼承法脈。繼窺基、慧沼之後,智周(公元六六八|七二叁年)被稱爲唯識宗叁祖。他是慧沼的弟子,著有《成唯識論演秘》、《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因明入正理論疏後記》,以及《成唯識論了義燈記》等多種。其中《成唯識論演秘》與窺基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慧沼的《成唯識了義燈》,合稱爲"唯識叁疏",爲研究《成唯識論述記》必讀之書。

  

  智周後,有弟子如理,作《成唯識論疏義演》、《成唯識論演秘釋》,內容流于瑣細。如理以後,中國唯識宗逐漸衰微,傳承不明。到了唐武宗會昌法難時期,論書多被焚毀。以後數百年間,乏人研究。直至清末民初,有太虛大師及歐陽竟無、王恩洋、梅光羲、韓清淨、朱芾煌、周叔迦、唐大圓、熊十力等居士學者,致力于唯識法相學的研究,唯識宗才又露出曙光。

  

  臺灣缁素二衆研究唯識者,亦蔚爲風氣,早年有慈航菩薩闡揚唯識,著作《相宗十講》,後有印順導師作《唯識學探源》、演培法師作《八識規矩頌講記》、楊白衣居士作《唯識要義》等。

  叁、中國唯識宗的傳承

  ┌德慧--安慧--真谛(無相唯識)

  彌勒--無著--世親 ┤

  └陳那--無性--護法--戒賢--玄奘(有相唯識)--窺基--慧沼--智周

  1.彌勒(Maitreya) 意譯作慈氏。佛陀入滅後九百年頃的印度人,爲瑜伽大乘的始祖。于現存漢譯藏經中,造立者注名爲彌勒菩薩者,有《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等;于西藏大藏經中,除上述諸論外,尚有《現觀莊嚴論》、《法法性分別論》、《大乘究竟要義論》。

  

  相傳彌勒爲無著之師,創倡瑜伽唯識的教理,後傳授予無著。另據《婆薮盤豆法師傳》所載,無著嘗上兜率天向彌勒菩薩谘問大乘空觀之理,因其師亦名彌勒,後世遂將之視同爲當來成佛的彌勒。不過,究竟彌勒是否爲曆史上實在的人物,至今未有定論。

  

  俄國佛教學者歐帕米勒( E. Obermiller)認爲,傳說龍樹因文殊菩薩啓發而著諸論,無著則蒙兜率天彌勒的神力而作諸論。日本…

《唯識宗略說 壹、唯識宗的傳承與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