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東西。第二天,她會見了前世的所有親戚,當他們必須搭車回家時,她拒絕離開,她告訴父親她想留下來。最後,父親才說服她一起離開。
家人開始將整個故事串連起來。噶瑪吉出生于裏斯瑪去世後十個月。雖然這個小女孩還沒有上學,她卻時常裝成看書的樣子,她記得裏斯瑪學校照片中所有同學的名字。噶瑪吉·庫爾也一直要求咖啡色的衣服。她的父母親發現,裏斯瑪曾經收到一套她非常喜歡卻沒有機會穿的咖啡色新洋裝。噶瑪吉所記得的前世最後一件東西是:從醫院回家途中,車子所照射出來的燈光;那一定是她去世的那一刻。
我可以想象出人們懷疑這個故事的幾個方式。你也許會說,這位小女孩的家人,可能爲了自己的某種原因,而唆使她聲稱是裏斯瑪的再生。裏斯瑪的家庭是富農,但噶瑪吉·庫爾的家庭卻也不窮,擁有村落中較好的房子,有中庭和花園。關于這個故事,還有一件有趣的事:事實上,她這一世的家人對于這件事感到十分不自在,擔心「鄰居會怎麼想」。反而,我認爲最有力的證據是:裏斯瑪的家人,雖然對于自己的宗教懂得不多,或甚至不知道錫克人是否能接受輪回的觀念,但他們卻確信噶瑪吉·庫爾就是他們的裏斯瑪。
任何人如果想認真研究輪回的可能性,我建議他們應該看看非常動人的瀕死經驗的見證。有過這種經驗而後活下來的人,絕大多數都確信死後還繼續有生命。他們過去大都沒有宗教信仰或任何精神經驗:
現在,我曆經了整個生命過程,我徹底相信死後還有生命。我不怕死,一點也不。在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些人是如此害怕,如此恐懼。每當我聽到人們懷疑有來生,或者說:「當你去世時,你就走了」時,我心裏總是暗想著:「他們實在是不知道。」
當時我經曆了最不尋常的經驗,讓我了解到死後還有生命。
我知道死後還有生命!沒有人可以動搖我的信念。我沒有任何懷疑――它是安詳的,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它解答了每一個人在這一生遲早都會疑惑的問題。是的,是有來生的!這比我們所能想象的任何事都要美!一旦了解這點,就會覺得它是那麼獨特。你會了解的。
有關這個主題的研究也顯示,瀕死經驗會使人變得更開放,更能接受輪回的觀念。
還有,某些天才兒童驚人的音樂或數學天賦,不就可能是在其他世所發展出來的嗎?例如莫劄特,他在五歲時就編了舞曲,到了八歲就出版了奏鳴曲。
如果死後確實有生命存在,你也許會問:爲什麼這麼難記得呢?在《伊爾的神話》( Myth of Er )一書中,柏拉圖「說明」了爲什麼沒有記憶。伊爾是一位士兵,他被認爲已經戰死沙場,他似乎經驗了死而複生。當他「死去」時,他看到許多景象,同時被訓令複蘇過來,以便把死後的情況告訴別人。就在他要回來之前,他看到那些正准備出生的生命,在恐怖、煙霧彌漫的熱氣中移動,通過「遺忘的平原」( Plain of Oblivion ),這是寸草不生的荒涼沙漠。「當夜幕低垂時,」柏拉圖告訴我們:「他們就紮營在『失念河』( River Unmindfulness )邊,失念河的河水無法用任何器皿來裝。他們每個人都被要求喝這種水,有些人還糊裏糊塗的喝了很多。每一個人在喝水的時候,就忘掉了一切。」伊爾本人被禁止喝水,醒過來時發現自己就在火葬場的柴堆上,還記得他所聽所見到的一切。
是否有什麼共通的法則,使得我們幾乎無法記得前世曾經住過的地方或做過的事呢?或者,那只是因爲我們的經驗太多、太廣,因此洗掉了前世的任何記憶?我有時候會懷疑,如果我們記得前世,又會給我們帶來多少幫助呢?難道不會更加困擾我們嗎?
心的連續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建立」輪回的主要論點,是以深刻了解心的連續爲基礎。意識來自何方?它不可能沒有來處。瞬間的意識,如果沒有它立即之前的瞬間意識是不可能産生的。DL喇嘛如此說明這個複雜的過程:
佛教徒接受的輪回觀念,主要是以意識的連續爲基礎。就以物質世界爲例:目前宇宙的一切元素,即使是小到極微的程度,我們相信,都可以追溯到一個根源,在這個起點,物質世界的一切元素都被凝縮成所謂的「宇宙粒子」。這些粒子則是前一個宇宙分解的結果。因此,這就形成一個連續不斷的圈子,宇宙成住壞空,然後又生成。心也是非常類似。我們擁有某種稱爲「心或意識」的東西,這個事實是十分明顯的,因爲我們的經驗就可以證明它的存在。同時,我們又可以從經驗得知,我們稱爲「心或意識」的東西,當它遇到不同的條件和環境時,是會改變的。這告訴我們它分分秒秒的性質,它會改變的必然性。
另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在粗略的層次上,「心或意識」與身體的生理狀態密切相關,事實上還會受後者的影響。但是在心與物質粒子互動時,如果要産生具有意識的生命,必然有某種基礎、能量或來源。
就像物質面一樣,現在心一定是過去心的連續。所以,如果你追溯自己的現在心或現在意識,一定會發現你在探討心如何連續時,必然可以追溯其根源到無窮盡的層面,就像物質宇宙的根源一般,是無始的。
因此,一定有持續不斷的輪回,讓那個心連續地存在。
佛教相信普遍性的因緣法則,認爲一切事物都會改變,都有其因緣。因此不相信有一個神聖的造物主,也不相信有生命可以自我創造;相反的,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所以,心或意識也是由前面時刻的結果而産生。
當我們談到因和緣時,有兩種主要的類型:主因和助緣,主因是産生某種事物的材料,助緣是促成因緣作用的因素。就心和身來說,雖然可以彼此影響,卻無法變成對方的內涵……心和物雖然彼此倚賴,卻無法當作對方的主因。
這是佛教接受輪回的理論基礎。
大多數人以爲「輪回」這個名詞隱含著有某種「東西」在輪回,它從一生旅行到另一生。但在佛教裏,我們不相信有一個獨立和不變的實體,譬如說靈魂或自我,它可以在肉體死後還存在。我們相信,讓生命和生命之間相連系的,並不是一個實體,而是最微細層面的意識。DL喇嘛解釋道:
根據佛教的解釋,最終極的創造元是意識。意識有不同的層面。我們稱爲最內部的微細意識總是在那兒。那個意識的連系作用幾乎是永恒不變的,就像宇宙粒子。在物質的領域裏,那是宇宙粒子,在意識的領域裏,那是「明光」( Clear Light )……「明光」,以其特殊的能量,能夠和意識連接。
輪回發生的正確過程,可以從下例獲得很好的說明:
在輪回過程中,相續的存在,並不像珍珠項鏈的珍珠,由一根線(靈魂)串連而成,線穿過所有的珍珠;相反的,它們像堆成一落的骰子。每一個骰子都是分開的,卻支撐著它上面的骰子,因此在功能上是相連接的。在骰子之間並沒有實體,只有因緣作用。
在佛教經典中,對于這個因緣作用的過程,有非常清晰的描述。佛教聖者那先比丘( Nagasena ),針對米鄰陀王( King Milinda )所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就曾經做過說明。
米鄰陀王問那先比丘:「當某人重新出生時,他跟剛才去世的人相同呢?還是不同?」
那先比丘回答:「既非相同,也非不同……請告訴我,如果有一個人想點燈,它能提供整個晚上的光嗎?」
「能。」
「初夜分的火焰與中夜分……或後夜分的火焰相同嗎?」
「不。」
「那是說初夜分是一盞燈,中夜分是另一盞燈,後夜分又是另一盞燈?」
「不,那是因爲同一盞燈的光照亮整個晚上。」
「輪回非常相似:一個現象生起,同時另一個現象停止。所以,在新存在之意識裏的動作,既不與前一個存在之意識裏的動作相同,也沒有不相同。」
米鄰陀王又請那先比丘舉另一個例子,說明這種依存關系的正確性質,那先比丘就把它比做牛奶:凝乳、牛油或牛油煉都可以用牛奶製成,卻和牛奶不同,只是要完全依賴牛奶才能製成。
米鄰陀王于是問:「如果沒有『生命』( being )從一個身體傳到另一個身體,那麼我們不就可以不受過去世惡業的果報了?」
那先比丘舉了這個例子:有一個人偷了別人的芒果,他所偷的芒果,與另一個人原先擁有和種植的芒果並不完全相同,這麼說來他還應該接受處罰嗎?
那先比丘解釋,這個偷兒必須受罰的理由是:被偷的芒果,因爲它們的主人先播了種才生長出來。同理,因爲我們在某一世做了善惡業,使得我們和另一世有所連接,所以我們逃不了善惡業的果報。
業
在佛陀成道的中夜分,他獲得另一種知識,補充了他的輪回知識:業( karma )、因果的自然律。
「我以清淨和超越肉眼的天眼,看到生命如何消失和重新形成。我看到高等和低等、光彩耀眼和微不足道的生命,我也看到每一個生命如何依據他的業,而獲得快樂或痛苦的輪回。」
輪回背後的真理和驅動力,就是所謂的「業」。業常常被西方人徹底誤解爲命運或宿命;我們最好把它視爲是主宰宇宙的因果律。業的字面意思是「行動」,業既是潛藏于行動的力量,也是吾人行動所帶來的結果。
業有很多種:國際的業、國家的業、一個城市的業、個人的業。一切業都是錯綜複雜彼此相關著,只有覺悟者才能充分了解它們的複雜性。
如果用簡單的話來說明,業又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意思是:不管我們以身、口、意做些什麼,都將産生相應的結果。每一個動作,即使是最細微的動作,都孕育著它的後果。上師們說過,就算是少量的毒藥都可以致死,就算是小種子都可以長成大樹。誠如佛陀所說的:「不要忽視小惡;火花盡管再小,都會燒掉像山那麼高的幹草堆。」他又說:「不要忽視小善,以爲它們沒有什麼用;即使是小水滴,最後都可以注滿大容器。」業不像外物那般會枯萎,或永遠不起作用。它不…
《西藏生死書·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