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書·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

  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

  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許多世以來一直在追求真理的人,來到北印度一個安靜的地方,坐在菩提樹下。他發誓如果不發現真理就不起來。傳說,到了傍晚,他征服了愚癡的力量;第二天清晨,在金星劃破天空時,他長久以來的堅忍、修行和圓滿禅定,終于成就了人類存在的最終目標--覺醒。在那神聖的時刻,大地振動,好象「樂得醉醺醺」;經典上說:「任何地方都沒有人動怒、生病或憂傷;沒有人做壞事,沒有人傲慢,世界變得十分甯靜,猶如已達到圓滿的境界。」這個人被尊稱爲佛陀。以下是越南籍一行禅師對佛陀覺醒的美麗描述:

  喬達摩覺得拘禁他百世千生的監獄已經打破了,愚癡一直是監獄的看守人。由于愚癡,他的心被蒙蔽了,就好象月亮星辰被烏雲遮住一般。心受到無盡的妄想波浪蒙蔽,錯將現實世界分爲:主和客、自和他、存在和不存在、生和死;這些分別並進一步産生邪見--感覺、貪欲、執取和生存變化的牢獄。生老病死的苦,只是加厚牢獄的牆壁而已。唯一的工作就是把獄卒抓來,看清他的真面目。獄卒就是愚癡

  -

  -獄卒一旦走了,監獄將會消失,再也不會重建。

  佛陀所看到的是我們對于真性的愚癡,是一切輪回苦的根源;愚癡本身的根源則是心易于散亂的習氣。結束了心的散亂,將可結束輪回;他體悟到其中關鍵就是透過禅修,把心帶回家,帶回它的真實本性。

  佛陀安詳而莊嚴的禅坐著,天空就在他的四周上方,好象在告訴我們:坐禅時,你的心要像天空一般開放,卻穩固在大地。天空就是我們絕對的本性,沒有藩籬,無邊無際;大地則是我們相對的現實,我們的相對心和凡夫心。我們坐禅時的姿勢,象征我們正在連接絕對與相對、天空與大地、天堂與人間,就像鳥的雙翼,融合了我們如天空般的無死心性,和虛幻有限的凡夫心地。

  學習禅坐,是你這輩子所能給自己最大的禮物。唯有透過禅修,你才能踏上發掘真性的旅程,因而找到你想活得好、死得安詳所必須的定力和信心。禅修是通往覺悟之路。

  修心

  說明禅修的方法有很多,我也講過上千次了,但每次都不同,每次都是直接而清新的。

  幸運的是,我們生活在有許多人認識禅修的時代裏。禅修越來越被認爲是超越文化、宗教藩籬的法門,可以讓禅修者直接觸及他們的生命真理,可以當下就超越宗教教條,更是一切宗教的核心。

  大體來說,我們都遠離了真正的自我,在無歇止的活動中浪費生命;而禅坐可以帶我們回到真我,超越我們的習氣,讓我們真正體悟和品嘗我們的整體生命。我們的生命都消耗在緊張焦慮的奮鬥上,消耗在講求速度和打拼的漩渦中,消耗在競爭、執取、擁有和成就上,永遠以身外的活動和先入爲主的偏見讓自己喘不過氣來。禅坐剛好相反,它完全改變我們「正常的」運作模式,因爲禅坐就是無牽無挂的境界,沒有競爭,沒有想要去擁有或執取的欲望,沒有緊張焦慮的奮鬥,沒有成就的渴望:這是一種沒有野心的境界,既不接受也不拒絕,既不希望也不害怕;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慢慢纾解束縛的氣氛,把一切情緒和觀念,化爲自然素樸的虛空。

  佛教禅師知道心是多麼的有彈性和可塑的。如果我們訓練它,什麼事都辦得到。事實上,我們早已經訓練有素;由于輪回,我們被訓練去嫉妒、執取、焦慮、憂傷、絕望和貪婪,被訓練得一旦面對刺激,就暴跳如雷。其實,我們已經被訓練到非常嚴重的地步,我們不必努力去激發,這些負面的情緒就會自動生起。因此,一切都是訓練和習氣的問題。如果我們坦白,我們很清楚,把心投入混淆的狀況中,我們很容易就成爲混淆陰郁的專家,耽于沈溺,容易養成奴性。在禅坐中,把心致力于解脫愚癡,我們將發現,時間一久,只要有耐心、紀律和正確的訓練,我們的心將開始解開它自己的結,並認識它自己本有的喜悅和清明。

  「訓練」心絕不是強迫把心壓製下來或加以洗腦。首先要直接而具體地看清楚心的運作方式,你可以從靈修的教法或個人的禅修經驗裏得到這種知識。然後你可以開始馴服你的心,並娴熟地磨練它,讓它變得越來越柔軟;如此一來,你就可以成爲你自心的主人,把心發揮到最圓滿、最有利的地步。

  第八世紀的佛教上師寂天( Shantideva )說:

  如果心這頭大象被正念的繩子從各方面綁住,

  那麼一切恐懼就會消失,

  完全的快樂就會來臨,

  一切敵人:我們情緒的虎、獅、象、熊、蛇,

  以及地獄的守護者;魔鬼和恐怖,

  全部都會因爲你控製了心和馴服了心,

  而被綁住,而被降服,

  因爲一切恐懼和無數的煩惱都來自心。

  就好象作家必須經過長年累月的辛苦鑽研,才能下筆如行雲流水;也好象舞者必須花費相當大的心血和耐心苦練,才能翩翩起舞,因此,一旦你開始了解禅坐的效果,你將盡全力去學習,這需要你最大的毅力、熱忱、智慧和訓練。

  禅坐的心要

  禅坐是爲了喚醒我們自己像天空般的心性,讓我們認識自己的真面目--不變的、構成整體生死根本的純淨覺性。

  由于忙碌和散亂的心,長久以來我們就已經看不見內心深處的自性了,然而在禅坐的寂靜中,我們卻可以瞥見它,而且回歸自性。我們的心,竟然無法保持片刻的甯靜;我們心,竟是如此焦慮不安,充滿成見,以致于有時候,我會認爲自己活在現代世界的城市中,就像死後的中陰身似的顛沛流離,備受煎熬。根據一些資料說,多達百分之十叁的美國人心理不正常,這個數字對于我們的生活方式說明了些什麼呢?

  我們被分割成許多不同的部分,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不知道應該認同或相信自己的哪一部分。這麼多矛盾的聲音、指揮和感覺爭相控製我們的內心生活,讓我們覺得自己散置各處,沒有人留在家裏。

  而禅坐,就是要把心帶會家。

  在佛陀的教法裏,認爲有叁件事情大大區分了你的禅坐,僅僅帶來暫時的放松、安詳和喜悅,可以成爲你的覺悟以及別人覺悟的重大原因。這叁件事情,我們稱爲「初善、中善、後善」。

  初善來自于覺醒到我們和一切衆生基本上都有佛性,爲了體悟佛性,我們必須破除無明,最後則滅苦。因此,每次我們在開始禅修之前,都要以這種覺醒爲動機,以下列過去一切諸佛祈禱文的精神,發願將我們的修行和生命,致力奉獻于一切衆生的覺悟:

  以此修行的力量和真理:

  願一切衆生都懂得快樂和快樂的原因;

  願一切衆生都脫離痛苦和痛苦的原因;

  願一切衆生都不離無痛苦的神聖快樂;

  願一切衆生心常平靜,沒有太多的執著和太多的怨恨,

  相信一切衆生平等不二。

  中善是指我們進入修行核心的心態,它是由體悟心性所啓發出來的,從這種心態産生不執著的態度,不受任何概念的拘束,覺醒到一切萬事萬物本質上是「空的」、虛幻的、如夢一般的。

  

  後善是指我們禅修結束時,回向一切功德,並真誠發願:「願修行所獲得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皆得覺悟;願它如同一滴水,獻給諸佛爲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大海。」功德是從你的修行中所産生出來的力量和利益、安詳和喜樂。你回向這種功德給衆生長期、最終的利益,願他們覺悟。在比較立即的層次上,你回向功德,祈求世界和平,祈求每個人都能完全免于匮乏和疾病,都能經驗到整體的幸福和永恒的喜樂。然後,因爲體悟到一切是虛幻如夢的,你也觀照到,在最深刻的意義上,正在回向功德的你,你所回向功德的對象,甚至回向功德這件事,其實都是性「空」虛幻的。在中陰教法中說,這是結束禅修的方式,可以確保你的修行功德絕不浪費。

  這叁個神聖的原則--善巧的動機、讓修行成功的不執著的態度和修行結束時的回向--能夠讓你的禅修具啓發性而又有力。偉大的西藏上師龍清巴(Longchenpa)贊歎它們是「真修行的心、眼和生命力」。紐舒堪布說:「成就完全的覺悟,有了這些就夠了,但少了這些就不完全。」

  正念的修習

  禅定可以把心帶回家,但首先要修習正念。

  從前有一位老婦人來到佛陀面前,請問禅坐的方法,佛陀告訴她在從井裏汲水的時候,手的每一個動作要了了分明,做到這一點,她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處在清醒和曠達的甯靜中,那就是禅定。

  正念的修習,就是要把散亂心帶回家,藉此可以把生命的不同層面集中起來,這稱爲安住( peacefully remaining or calm abiding)。安住可以完成叁件事:第一,自己被撕裂成碎片的所有部分,過去一直都處在戰爭之中,現在則因安住而定下來,而溶化,而變成朋友。在那種安定之中,我們開始了解自己,有時候甚至還可瞥見自性的光芒。

  第二,正念的修習,可以纾緩我們多生多世以來所累積的負面心態、侵略性和混亂情緒。這時候,不是壓抑或沈入情緒之中,而是盡可能以開放曠達的寬容來觀察情緒、念頭和一切生起的東西。西藏上師說,這種睿智的寬容如同無邊的虛空,它溫暖而舒暢地包裹保護著你,仿佛是陽光的毯子。

  漸漸的,因爲你維持開放和正念,並利用後面我將說明的一種方法越來越集中你的心,你的負面心態將慢慢纾緩;你開始覺得全身通暢,或如同法國人所說的etre bien dans sa peau(在皮膚內感覺很舒暢),因而産生了解放和深廣的安逸。我把這種修行看成是最有效的心理治療和自我診療的方式。

  第叁,這種修行揭開並顯露出你根本的善心,因爲它消除了你心中的仇恨或傷害。唯有消除我們的傷害心,我們才能成爲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藉著慢慢去除我們的仇恨心和傷害心,使我們自性中的基本善心和仁慈心發射出來,成爲一個溫暖的環境,讓我們的真性得以綻放。

  你現在會知道爲何我說禅坐是真正和平的修行,它是真正非侵略性、非暴力的修行,是最真實、最重要…

《西藏生死書·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