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宗 附錄:西藏的醫藥學院

  附錄  西藏的醫藥學院

  一、西藏的醫學源流

  西藏的醫學與藥學至今已有二千年的悠久曆史,紀元前數世紀,藏人即發現:部份帶毒的動物或礦物,可以除去病痛,因而悟出"有毒性即有藥性"的醫學原理。其後,藏人發現酥油可以用來止血,青稞酒的酒渣也被用來療養外傷,漸漸發展出一套藏傳獨特的醫藥學理論。

  公元前一世紀,兩名印度學者將佛教醫學傳入西藏。佛教聖典所記載的醫學,原是大乘佛教僧人所必修的十門學科之一,在北印度的大寺院裏,這一門醫學曾經盛行了一千多年。傳入西藏後,並沒有被普遍應用,而是由服侍藏王的禦醫專職研習。直 到六世紀時,佛教醫書傳入西藏者,已超過百部,醫學才逐漸在藏境廣爲流傳。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中國文成公主將大量的醫藥書籍帶到西藏,促進了西藏醫學的發達。八世紀時,西藏著名的醫學專家玉妥甯瑪 雲丹貢布,以數十年心力,完成了《四部醫典》及叁十余部醫學著作的編纂,爲往後的西藏醫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四部醫典》經過曆代藏醫補充、注釋,內容日漸充實。到了十七世紀末葉,由第司 桑結嘉措整理,並刊印成書,內容由此固定。第司 桑結嘉措還製作了一套《四部醫典系列挂圖》,以爲圖解之用,共計七十九幅,采用許多生活典故爲題材,系由名家繪圖、著色;細微、精致,令人歎爲觀止。可惜在幾經戰亂及大陸"文革"之下,僅余兩套傳世。十七世紀後,挂圖雖經多次臨摹、複製,但一直被視爲珍寶,因爲這些挂圖不僅說明西藏醫學的發達、表現西藏的藝術和文化,同時是一幅幅生動的西藏社會形態圖。

  此外,十一世紀末(約當北宋),藏醫米拉恰東撰寫一部醫學名著《密傳醫典》,詳細記載了因熱症所引起的各種疾病之獨特治療法,同時備載各種瘟病的防止,對于研究古代西藏醫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西藏的醫藥學院

  公元八世紀初,藏王赤松德贊在拉薩南面的貢布,興辦西藏第一所醫學院 梅隆,意即"醫學之國",並且規定各大寺院至少須送一名學僧進入醫校習醫。在梅隆的帶動下,又有幾十所藏醫學校問世,多數附屬在大寺院裏的"紮倉" 僧院,西藏佛教僧衆研習之學校。

  十七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創辦了西藏的第二所醫學院 藥王山醫學院,位于布達拉宮對面,來自西藏和蒙古的醫學生,雲集于此,學習藏傳醫學各流派的醫術。一九一六年,因應時代之需,十叁世達賴在拉薩城西,創辦了目前西藏最新的醫學中心門茲康,意即"醫學之家"。"藥王山"和"門茲康"是現今西藏最大的兩所醫學院。茲介紹門茲康醫學院的製度與生活如下:

  就讀醫藥學院,即使天賦異禀,勤勉努力,至少也要十年才能完成學業。門茲康醫學院的生活十分艱苦,每天清晨四點鍾起床,學生便到教室裏背誦醫學專書,因爲藏人相信早晨起來大腦最清醒,所以日出前的叁個小時全用來背誦醫學經典。七點鍾,老師對學生進行小測驗,考核背誦成果,然後,全院師生集合作早課誦經。接下來的時間,低年級學生繼續繁重的醫典背誦,高年級學生則在老師的觀察和指導下,爲病人看病。其它的教授則和藥王山醫學院的全體醫生分成若幹組,到城中各處,爲不能到醫學院看診的病人治病。在西藏,看病是免費的,僅須付藥物費用。

  下午五點鍾,用完餐之後,全體師生再次集合練習辯論,一些學生發問,一些學生回答,對醫學經典中各種疾病的病因、狀況及治療方法,作出正確的解釋。辯論通常十分熱烈,每當長達五個小時的辯論課程結束後,還有一組一組的學生繼續辯論,直到深夜,而他們周圍還坐著一些入迷的旁觀群衆。透過析理求證的論辯,學生們已將艱深的醫藥學理,活絡于腦海中,隨時可用。

  醫藥學院每年要上山采藥一次。七月初,由部份老師帶領高年級學生約叁百人組成的隊伍,前往高峰中的寒帶草地,住在政府提供的大帳篷營裏,每叁天換一個地方,遍采藥材,爲期七周。他們一邊采藥,一邊誦經,專心致志,遵從醫典指示,力求精神與肉體均純潔無瑕。采回去的植物,由藥劑師將各種各樣的根、莖、葉、枝,以及多種寶石、礦物質和畜産品,捶成很細的粉末,有些則再製成黑色或棕色的藥丸。

  這些藥材、藥丸,將提供給拉薩及藏境各區的人民使用。

  年終,醫藥學院將會舉行辨認植物的考試,有志向醫者必須參加五次以上的考試,才能正確辨認大部分的植物(例如:應試者以布蒙住眼睛,憑嗅覺辨認藥物名稱,至少叁百種以上)。通過種種測驗後,醫學院的學生才算正式畢業,然後依照慣例先返回家鄉行醫。西藏的醫學院在政府的支持鼓勵下,培養人才、發展醫藥學,使得這一門獨特學問不斷發揚光大,裨益世人。

  叁、西藏的醫學理論

  藏傳醫典記載,人體的健康受叁種體液所支配:氣、膽汁、黏液。這是整個藏醫系統的理論基礎。這叁種體液又各分爲五類,和諧地構成了人的有機體。

  氣 特性:暴、艱硬、冰冷、難以捉摸、飄移不定。五氣支配人的動作、呼吸、血液循環、分泌,以及知覺與身體的聯系。在骨盆裏起主導作用,于人體骨骼中移動。

  膽汁|特性:重量輕、油膩、具有腐蝕性、燥熱。五種膽汁支配消化、視力、膚色,在軀體中部起主導作用,于人體血液中活動。

  黏液|特性:黏性強、清涼、沈重、十分柔和。五種黏液支配身體的內聚性。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功能,例如:于軀體上部起主導作用,于人體乳糜、肌肉、脂肪以及再生液體中流動。

  人體在青少年時期,黏液居主導地位;成年時期,膽汁居主導地位;老年時期,氣居主導地位。

  當所有的體液處于平衡狀態時,人體自然健康。但是只要出現些微的不平衡,立即會産生疾病。醫典將疾病分爲一千六百一十六類,共八萬四千種。這些疾病的治療,都在于糾正體液的不平衡情況。藏醫具備這一無所不包的理論,因此,無論是已知的疾病還是未知的疾病,都可以進行治療,即使是精神病也不例外。不僅人體本身受製于體液的平衡與否,人的內在性格也與疾病特征有關。

  此外,早在八世紀末,西藏的解剖學已達到全盛時期,外科醫生常常進行心髒和大腦的外科手術,直到第叁十八代藏王木尼贊普之時,因母後腦部致疾,動手術意外死亡。此後,外科手術便被禁止了。後世醫學者,依據當時留下的《四部醫典系列挂圖》,學習這門優異于世的藏傳解剖學。

  藏醫對于世紀絕症 癌,有一套特別的醫學理論。醫典記載,腫瘤有五十四種,發病時,通常有叁種形式,腫瘤以其中的一種形式,出現于人體的十八個特定部位。藏醫認爲癌症是一種血病,起源于環境中的汙染雜質,這些汙染物影響體內七種有感覺的生物。這些生物極其微細,在血液中遊動,瞬息即逝,最初形成于子宮的胚胎,有維持體力的作用。佛陀曾預言,時代的疾病原因有二:一是道德行爲的敗壞,二是汙染。至今,癌症依然是醫學界的絕症,而高明的藏醫卻能治愈百分之七十的病患,令人稱奇!

  四、神秘的治病方式

  藏人深信人類的病源,皆因惡魔妖孽的惡作劇,因此誦經持咒,成爲療病的必要方式,所以西藏境內所有的醫生,都由喇嘛擔任。對于一般熱病及消化不良症,藏人概以誦經法療之,若有外傷、疼痛及各種皮膚病,始請醫生診視。在診斷上,藏醫極重視尿診,根據尿液的顔色、氣味、沈澱等,診斷病因及病情的深淺。

  "看脈",是藏傳診斷學的一大特色,想要學得精通,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四部醫典》中記載,爲了做好准備,看脈的醫生和病人在前一天晚上都必須自我克製:不要喝茶、不要飲酒、不要吃營養過多的食物、避免運動、不要同房、不要做引起憂慮的事。翌日清晨,當太陽初升時,是診脈的最佳時刻,因爲此時的熱力和寒力最爲平衡。

  在治病的過程中,當藥物無效時,藏醫就采用其它輔助辦法,例如使用催吐劑、瀉藥、艾灸、燒灼、放血、針刺療法。根據藏史記載,針刺療法(金針療法)源于西藏,後來通過蒙古傳入中國。藏醫特重放血治療,全身有七十七個放血部位,類似漢醫的穴道,但和穴道完全無關。

  西藏還有一些特效藥,例如服用"曲龍"(意即吸取精華)這類藥,有返老還童的功效,叁年、九年、甚至十二年的修行者,在偏僻的山洞裏,每天只需一顆種子或一朵花,也能保證不死;對于凡夫俗子來說,曲龍則可以使頭發和牙齒複生,同時還可以將人的壽命延長幾十乃至上百年。

  另外一類叫做"珍珠丸"的藥,共有七種等級,藥性最弱的珍珠丸,由十八種原料配製而成;藥性最強的珍珠丸,由一百六十五種原料配製而成,被譽爲藥中之王。

  其配料含金、銀、水銀、珍珠、紅寶石和鑽石。這些原料經過特殊處理,然後與各種草藥混合在一起,形成對整個身體有益的靈丹妙藥,能治難愈之症。由于珍珠丸的配製有時需要二十名藥劑師日夜不停地忙上叁個月,所以藥性很烈,用藥得嚴加控製。

  烈性珍珠丸能使病人服下後,一整天如休克狀態,與此同時,毒性則被珍珠丸去除,體內的紊亂狀態被"排列整齊"。

  藏醫對于疾病的許多療法,至今西方醫學界還在探索當中。藏醫能夠成功地治療各種形式的冠狀心病、關節炎、肝炎、糖尿病、震顫性麻痹、癌症。如果現今醫學界能夠重視藏傳醫藥學的發展與應用,加上歐美現代的醫療設施,將會是人類醫學上的一大進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