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密宗的行持果位
一、皈依上師
密宗對于具有高德勝行,堪爲世人模範,傳授密法的成就者,稱爲“金剛上師”,簡稱“上師”。藏語稱爲“喇嘛”,義爲“上德之人”。梵語爲Guru (古魯)||印度人對老師或修行人的尊稱。
密宗有四皈依之說,其皈依上師須在皈依叁寶之先,以上師做爲佛、法、僧叁者的總代表。又其重視師承關系,認爲上師乃師師相承中的大日如來之代表,舉凡受持密法,必經金剛上師的灌頂及秘密傳授。因此,爲求密法,必須先選擇上師作爲皈依的對象,並以身、口、意,乃至所有的財物及最好的珍品,悉數供養,認爲奉侍上師,即是供奉叁寶。
堪任傳授密法的上師,必須具備下列條件:須受有正統傳承的金剛上師密法灌頂。從金剛薩埵至自己的授法上師所有密法的傳承灌頂,都必須圓滿無缺,不可間斷。已受阿阇黎灌頂者,須精通顯教教法及菩提心學,並熟習密教諸經儀軌各種修法。本身有能力傳授密法時,必須經上師許可,才能擔任上師阿阇黎,爲人傳法灌頂。
二、四加行
一般密宗的修法,主要由叁大部份所構成,即:加行、正行、後行。“加行”是“正行”的基礎,亦稱爲“前行”,是修持一切密法的基礎。修學密法的第一步,就是先修四加行法,其內容包括:四皈依法:即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法、僧叁寶,以堅定行者對上師及叁寶的信心。其修法是念誦四皈依咒,觀想上師及空中叁寶諸尊融和爲一,化爲五色大光明,灌滿行者全身。
大禮拜法:以五體投地方式,作大禮拜。獻曼荼羅法:即是大供奉法。行者透過身結手印、口誦真言、心意觀想,以供奉上師和叁寶等。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念誦法:包括誦念四皈依咒、結手印,同時觀想空中金剛薩埵,化爲光明灌入行者全身,融和爲一。其中以念誦百字明咒爲主。以上四加行,每一加行都必須修滿十萬遍,乃至百萬遍。修法的意義在于啓發真實的皈依,由此發起菩提心。修滿後才能進入“正行”,開始修行本尊法儀規,並以“後行”回向。
西藏密宗行者修完四加行法,上師可依其根器傳授“五部無上金剛法”的任何一部,作爲行者的本尊專修法。
五部無上密法,即: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時輪金剛、密集金剛、歡喜金剛。
此外,另有空行母的“樂空雙修法”。
叁、灌頂
灌頂,梵名abhisecana或abhiseka,即以水灌其頭頂。在古印度帝王即位或立太子時,國師以四大海水灌其頭頂,表示祝福,原爲世俗繼承王位的儀式。據《華嚴經十地品》記載:菩薩于第九地進入第十法雲地時,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作爲受法王職的證明,稱爲“受職灌頂”。密宗亦借灌頂儀式以確認傳承弟子的地位,行者必須先行四皈依、受灌頂法,才算正式入門。
漢土所傳灌頂法,主要者有“金”、“胎”兩部灌頂。其中“金剛界”分爲五部,“胎藏界”分爲叁部。
金剛五部爲:
事業灌頂:弟子受灌頂法前七日誠心禮拜、忏悔,上師亦于七日間持誦密咒,設立灌頂壇場,並行廣大供養,而後授以灌頂。這種灌頂必須財力豐足,上師亦視弟子的資財而行之。于此又分:結緣灌頂:不擇僧俗、根器,爲廣結佛緣的灌頂。行者投華于壇上,以其華所附著之尊(投華得佛)爲本尊,而後唱佛名號,由上師叁度灌以瓶水,授一印(
印契)、一明(陀羅尼)。學法灌頂:上師爲入門弟子,選定人、時、處,建立壇場,引入令彼投華授以有緣一尊的叁密儀軌明法,即:明灌頂、弟子灌頂、許可灌頂。傳法灌頂:上師對于諸尊叁密法門悉能修學通達的弟子,特別建立壇場,引入令投華,授以阿阇黎位,又名“傳教灌?quot;、”阿阇黎灌頂“、”付法灌頂“。
秘印灌頂:學法弟子雖心念堅固,信樂密行,但因資財貧乏,無法整備一切所需,故使備辦些許供養,而授與本尊的秘印,以行灌頂法,又稱“手印灌頂”,亦即現代的“許可灌頂”。
心授灌頂:因上師已具叁昧耶成就,無需心外另建有相的壇場,當下于受法弟子的菩提心上建立曼荼羅而行灌頂,因此又稱“以心灌頂”、“秘密灌頂”、“心想灌頂”,與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心心相印法類似。
光明灌頂:諸佛菩薩放出光明,以加持行者。
甘露灌頂:以本尊的真言加持淨水,灌灑行者。
胎藏界叁部灌頂爲:事業灌頂、秘印灌頂、心授灌頂。
西藏密宗的灌頂,一般分爲結緣灌頂及傳法灌頂。結緣灌頂,如前所說。傳法灌頂,是針對已入門,且有相當基礎者所傳授,若再細分,則有四級灌頂:
寶瓶灌頂:又叫“初級灌頂”,此又經五種灌頂,分別觀想五方佛生起,行者的貪性、瞋性、慢性、疑嫉性、癡性等五毒煩惱受到調伏。于此對治我執,啓發本自具有的佛性,屬于身灌範圍,能統攝五種灌頂,即:寶瓶灌頂、寶冠灌頂、金剛杵灌頂、鈴灌頂、名號灌頂。受此灌頂,修習“生起次第”,至終成就化身佛。
秘密灌頂:此項灌頂爲使行者能修持氣、脈、明點,並透過真理的調治、轉化而淨化諸煩惱,顯現開發本自具足的佛性。受此灌頂,修習“圓滿次第”,可成就佛的報身。
智能灌頂:以“秘密灌頂”爲基礎,作“樂空雙運”的雙身修觀法,以表“智”與“方便”的雙運,由此生起“樂空不二”慧,圓滿“法身佛”的果位。
名號灌頂:前二種灌頂,乃依次開發衆生本具的佛性,去除重重煩惱障,而此灌頂,爲去除最後余留的微細所知障,成就大樂智能身佛(智能法性身),此種修習又稱“大圓滿”或“大印法”。
以上四種灌頂,含攝無上瑜伽密法的兩個階段,即“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生起次第”是以空性叁摩地爲基礎,觀想本尊像,建立“入我我入觀”。而後修習“圓滿次第”,主要以“生起次第”的本尊爲基礎,經氣、脈、明點的調正修持,最後證得大樂智能身。
四、入我我入觀
觀本尊入我、我入本尊,由本尊身、口、意叁密作用,入爲行者身、口、意叁業的相應,使自身與本尊成爲一體,無二無別,名爲“入我我入觀”。
五、阿字觀
阿字觀:觀想梵文元音的第一個字母“阿”字,以證悟諸法本不生之理,開顯自心本具之佛性的觀法,又名“阿字月輪觀”、“淨菩提心觀”。
在印度,梵文字母“阿”,代表宇宙一切音聲的根源,且具有“否定”的意義,密教以之闡明宇宙萬法自體本不生的哲理。《大日經具緣品》曰:“雲何真言教法?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阿字觀”即是觀想此理的一種修觀法,亦是東密主要修觀法之一。
“阿字觀”法,首先于自心中觀想一朵八葉蓮花,蓮花上有月輪,月輪中有一“阿”字。手結定印,順著出入息,同時念誦“阿”字,體驗“阿”字之光,遍照自身自身與阿字、蓮花、月輪融爲一體,最後宇宙本身成爲“阿”字,一切現象也含攝在“阿”字中,自身與宇宙的呼吸同進同出,渾然一體。此觀法也是經“入我我入觀”而成就的一種。
六、本尊觀
本尊觀:行者在諸佛菩薩中,選定一尊與本身有緣者,作爲本尊佛,成爲修觀的對象,以“入我我入觀”法,觀想自身與本尊融而爲一,無二無別,將身、口、意叁業,化爲本尊的身、口、意叁密,行者就是本尊,本尊就是行者。《大日經》雲:“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本尊法的修持,即依此理而建立。
行者可請上師選定本尊,或以投華方式決定。先建立密壇,羅列諸佛菩薩聖像。行者用布包住眼睛,手持花朵,心中虔誠念禱,然後投華于壇場,花朵落在那一位本尊上,就表示那位本尊與行者有緣,可選作修觀的對象。
七、字輪觀
字輪觀:以本尊之“種子”或“真言”等“文字輪”爲對象的觀法,又作“法界體性叁昧觀”、“入法界叁昧觀”、“入法界觀”。行者先觀想自心爲圓明的月輪,月輪上有本尊的“種子”,或“真言”的“文字輪”,次觀自心月輪上的“文字輪”,與本尊心月輪上的“字輪”融和爲一體,顯示自身本具性德,即是本尊法界體性,此屬于“意密”的修觀。
此“字輪觀”又分爲“通觀”、“別觀”二種:
通觀:以地、水、火、風、空五大之種子字:“阿”、“”、“啰”、“賀”、“佉”等五字,順逆回轉,自在觀想之,是諸尊共通的觀法。
別觀:各別觀想本尊的梵號、心咒、種子等叁種觀法,合上述“通觀”,共爲四種。
此外,觀想字輪的“字”時,有叁重觀法,即:
觀字相:觀“字”的形相。
觀字義:觀“字”的實義。如“阿”字,觀其“本不生”、“不可得”之義。
無分別觀:離“字相”、“字義”,入于絕對“無分別”之觀,或“無相”之觀。行者于觀月輪時,或平面仰觀,或正面豎觀,或如圓珠般的橫豎自在觀想。月輪上的文字,若爲自利者向內,利他者向外,自他二利皆具者橫列之。
八、五相成身觀
五相成身觀:經過修持五種“相”,而得證悟佛果的方法。以關注自心,觀想自心化爲具體的月輪、種子、金剛杵、蓮花等佛、法的象征,配合持咒,與佛性相應,由此漸入佛境的修持。此含攝“五相”修法:通達菩提心:之前先修“調心觀”,次修“性空觀”或“十緣句生觀”,而後于理上通達自性本具的菩提心,但爲煩惱所覆,如月輪在輕霧中。因此觀想自心住于輕霧(輕霧喻無明)。
修菩提心:爲顯現被覆蓋的菩提心。這是進一步求實證。觀想自心,離諸煩惱垢染,光明顯現,有如輕霧消散後的清淨滿月。
成金剛心:爲使菩提心牢固堅定,在心中生出的“滿月輪”中,觀想蓮花和金剛杵等。以自心爲金剛杵、蓮花,是名“金剛觀”。次觀金剛杵等漸舒漸大,延伸至宇宙一切法界之大,名爲“廣金剛觀”。次觀擴大如法界的金剛杵,漸漸收斂,而後進入自心中,此即“斂金剛觀”。這也是“入我我入觀”的一種。“廣金剛觀”爲“我入(宇宙)”,“斂金剛觀”爲“(宇宙)入我”。
證金剛身:行者將宇宙的一切收斂于心中,自身與佛的叁昧耶(以金剛杵、蓮花爲表征),合而爲一。
佛身圓滿:至此位,前證“金剛叁昧耶身”,轉成相好具足的“本尊羯摩身”,自體和佛體合而爲一,這就是“即身成佛”的涵義。
以上“五相”,依次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等五智相配。若配以叁尊的次第,則“通達菩提心”與“修菩提心”爲“種子位”,“成金剛心”與“證金剛身”爲“叁昧耶位”,“佛身圓滿”爲“尊形位”。
九、五字嚴身觀
“五字嚴身觀”,亦稱“五輪成身觀”。地、水、火、風、空五大,具足衆德,圓輪周遍而無缺,故稱“五輪”。
此觀將自身的“五處”配以“五輪”、“五字”,持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依次觀于自身的腰下、臍輪、心上、眉間、頭頂五處,配以五字:“阿”、“”、“啰”、“賀”、“佉”,這就是五佛的“種子”。就顯色與形色而言,五輪之中,地爲方形黃色,水爲圓形白色,火爲叁角形赤色,風爲半月形||黑色,空爲團形青色。以上觀法,自身等同宇宙,人與佛融和爲一體。“五大”即“五智”,屬于“表色”,內心統一故。“五字嚴身觀”屬于胎藏界,與金剛界“五相成身觀”對稱。
十、十緣生句觀:
密宗行者修持各種瑜伽觀行,因緣具足,當得種種不可思議境界現前,容易生起貪著、我慢心,或墮于魔境而不自知。因此,行者必須觀“諸法緣起無自性”。下列十種譬喻,方便行者放下一切執著煩惱,得入空性叁摩地,稱之爲“十緣生句觀”:
如幻:幻師所作種種像不可得。
如陽焰:由熱空塵等因緣和合,如曠野中所現水相不可得。
如夢:夢中所見種種境界無實不可得。
如影:鏡中影像不可得。
如幹闼婆城:如沙漠或大海所現的宮殿蜃樓不可得。
如響:深山峽谷的回響不可得。
如水月:水中所現月影不可得。
如浮泡:水上所現泡沫不可得。如空華:因目有翳,見到空中現華,此華無實不可得。
如旋大輪:持火炬于空中旋轉,所現輪行幻像不可得。
十一、四身成就
密宗的佛地果位,成立“四種法身”說,此“四種法身”含攝在大日如來法身內,乃至十方法界,諸佛菩薩、天龍鬼神、有情無情,皆是毘盧遮那法身所攝。
四種法身簡述如下:
自性法身:分爲“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是諸佛顯現本具的“理性”或“法性”,“智法身”是諸佛現證的“智”,唯佛與佛相知。諸佛的真身,理智圓滿具足、叁世常住,流出叁密之法以教菩薩,是名“自性法身”。
受用法身:分爲“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他受用身”爲十地菩薩所現,與智相應,亦名“報身”。
變化法身:諸佛爲地前菩薩、二乘凡夫所顯現的丈六應身,亦名“勝應化身”,如釋迦牟尼佛。
等流法身:此法身由九法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能于有情、無情乃至六道衆生,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度,譬如示現帝釋、凡夫、飛禽、橋梁、流水等。
(或有說“五種法身”者,即以上四種法身,加上“法界身”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而名之。)
簡言之,密宗的修持,不離印契、真言持誦、觀想等叁密修持。以真言咒語、觀想、印契、曼荼羅、圖畫、形象、種子字、金剛杵、蓮花及各種法器表達諸法,以達色與心、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最高圓滿的果位、境界,以大日如來爲代表。一切的修持、觀想,以發菩提心、觀空性慧,亦即“悲智雙運”爲中心思想。離此二者,觀想一切的圖像印契等,皆與外道無異,失去佛法的意義與作用。
由此證知,學密之前,必須要有深厚的顯教教理作爲基礎,如西藏佛學院,學密之前必須以十年以上的時間修學五部顯教大論:
現觀莊嚴論(六|七年)
入中論(二|叁年)
俱舍論(二|叁年)
釋量論(二|叁年)
戒律本論(二|叁年)
學完五部大論,對于修學的次第以及中觀空性的正見有所認識之後,再修學密法,則不致于被境界外相所迷惑,而生起我慢心以及各種與煩惱相應的邪行、邪見。
《密宗 肆、密宗的行持果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