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宗 貳、密宗的經典依據

  貳、密宗的經典依據

  中國傳承的密宗,所依密藏可分爲"經"、"軌"二類,"純密"所依據的重要經典有:兩部、叁部、五部之別。兩部:《大日經》、《金剛頂經》。叁部:前述兩部,再加《蘇悉地經》。五部:前述叁部,再加《瑜祇》、《要略經》。此五部經典加上《發菩提心論》及《釋摩诃衍論》,稱爲密宗"五經、二論"。

  西藏則將密教經典分爲四部,稱爲"四秘密部":事部:以外在儀禮贊法爲主的修持法。行部:敘述外在的"身"、"語"及內在"叁摩地"的平等修持法。瑜伽部:修習內心叁摩地,以獲得叁密相應、與佛不二的境界爲主。無上瑜伽部:敘述依"悲智圓融"、"雙運和合"的觀法,過此無其它更上之密乘,故名無上。

  西藏密教各大系統都有其特別依據的經論爲傳承。以下就中國傳承的《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叁部經及《發菩提心論》、《釋摩诃衍論》兩部論簡介如下:

  一、《大日經》

  《大日經》,是密宗胎藏界所依據的根本大經,乃大日如來于金剛法界宮所說。全名《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又稱《毘盧遮那成佛經》、《大毘盧遮那經》, 梵名 Maha-vairocanabhisambodhi-vikurvitadhisthana-vaipulya-sutrendra-vaja-nama-dharmaparyaya 。共七卷叁十六品,唐代善無畏、一行共譯。

  大毘盧遮那,又名大日如來,是宣說密教的教主。"大",最上最勝義;"毘盧遮那","日"的別名,光明遍照義;"成佛",成正等正覺正智之義;"神變加持",神力加持,或爲佛所護念。

  本經以開示一切衆生本有清淨菩提心所具無盡莊嚴藏,即本有本覺曼荼羅爲主旨。在叁十六品中,前六卷叁十一品爲主體,第一 (入真言門住心品),雖爲序品,但本經的主旨大意皆含攝在其中。第二 (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以下到第叁十一(囑累品),乃敘述密教的各種儀軌、行法。後五品(即第七卷),則說明供養次第法。

  經中開示一切衆生本自具有的清淨佛性、理性,或稱之爲"本覺",但由大悲哺育,如實識知自心,則能識知菩提。在第一(入真言門住心品)中所謂"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即是本經因、行、果叁位的大意宗旨。菩提心就是如來的真實心,衆生本具的覺性(或因位);在行持萬行當中,必須要有悲心來哺育(行位);如實識知自心,是發啓自心的方便(果位)。經雲:"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欲識知菩提,當如是知自心。""自心"具備萬行,欲入如來真實言教之門,當見自心之正等覺,當證自心之般涅槃,由是發啓自心之方便,而至嚴淨身心之佛國。又"悲生曼荼羅"、"我亦降伏魔,我畫曼荼羅" 欲得究竟佛位曼荼羅,當以悲心爲根本。

  全經以"阿"字本不生,來诠釋一切衆生本有之"曼荼羅",也就是本有的性德、覺性、理性。一切諸法,不論情與非情,皆具本有之性德,未嘗新生,亦不曾滅,豎通叁世,橫遍十方,彼此不相礙,如千燈互相交映而無阻,融會自在而無變易,這就是本有、本覺的胎藏界毘盧遮那如來。而十界輪圓的曼荼羅,與《華嚴經》的"理無礙法界"相通,萬法本自具有的理性是平等的。

  梵文"阿"字,爲一切音聲之最初,周遍于一切音,代表"本覺"的理性遍于諸法。

  《大日經》開題謂,本經有叁本,即: 法爾常恒本,以心王心數諸尊,各各演說自內證法門。 分流廣本,系龍猛菩薩入南天竺鐵塔,對金剛薩埵所誦傳的十萬頌經。 分疏略本,即現傳的七卷叁千余頌經,乃撮自十萬頌的精要者。

  本經亦有西藏譯本,但其章品之廢立與次第,與漢譯本稍異,如西藏藏經不以第七卷爲經典,而將之歸于論疏部,收于"丹珠爾部"中,另加寂靜護摩儀軌品第七品(稱爲外篇),總共亦叁十六品,譯出年代較漢譯晚叁十年。關于本經的注疏有: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又稱《大日經疏》),叁十卷。唐代一行記。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又稱《大日經義釋》),十四卷。唐代一行記。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秘鈔》,十卷。遼覺苑撰。

  《大毘盧遮那供養次第法疏》,二卷。唐代不可思議撰。

  二、《金剛頂經》

  《金剛頂經》,爲密宗金剛界的根本大經。依據不空所譯的《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載,金剛界所結集的經文,總計十萬頌,乃毘盧遮那佛以自受用身普于天上、人間十二處所說。

  第一會: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 說法處未明。內容又分:金剛界品、降叁世品、遍調伏品、一切義成就品等四大品。

  第二會:一切如來秘密主瑜伽 于色究竟天說。

  第叁會:一切教集瑜伽 于法界宮殿中說。

  第四會:降叁世金剛瑜伽 于須彌山頂說。

  第五會:世間出世間金剛瑜伽 于波羅奈斯國空界中說。

  第六會:大安樂不空叁昧耶真實瑜伽 于他化自在天宮中說。

  第七會:普賢瑜伽 于普賢菩薩宮殿中說。

  第八會:勝初瑜伽 于普賢菩薩宮殿中說。

  第九會:一切佛集會拏吉尼戒綱瑜伽 于真言宮殿中說。

  第十會:大叁昧耶瑜伽 于法界宮殿中說。

  第十一會:大乘現證瑜伽 于阿迦尼咤天說。

  第十二會:叁昧耶真實瑜伽 于空界菩提場說。

  第十叁會:大叁昧耶真實瑜伽 于金剛界曼荼羅道場說。

  第十四會:如來叁昧耶真實瑜伽 說法處未明。

  第十五會:秘密集會瑜伽 于秘密處說。

  第十六會:無二平等瑜伽 于法界宮中說。

  第十七會:如虛空瑜伽 住實際宮殿中說。

  第十八會:金剛寶冠瑜伽 于第四靜慮天說。

  《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乃不空取十萬頌大本之意,略述而成。傳說此十萬頌本是龍樹于南天竺的鐵塔內,自金剛薩埵處受持,再傳至龍智、金剛智;但因金剛智由海路來到中國的途中遇到風暴,經典大部份流失,因此傳譯弘布者僅爲其中少部份。

  直至目前所譯出者,主要有叁種版本:唐代不空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叁卷。流傳最廣。橫豎智杵,摧壞四魔,恒常不壞,故名"金剛";最勝無上,故名"頂";五智佛名"一切如來",聚一切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爲諸佛的本性,諸法的根源,故名"一切如來";離一切虛僞,故名"真實";含無邊顯密教義,故名"攝大乘";現證佛菩提,故名"現證";能出一切教法,爲諸教之王,故名"大教王"。

  此經主要包含第一會在色究竟天宮所說的初品”金剛界品”,"金剛界曼荼羅"乃依本經的圖標而作。叁卷經文中,初品序分,次品正宗分。于正宗分中,一說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成等正覺;二說毘盧遮那成佛後,以金剛叁摩地出生叁十七種智;叁說如來以一百八名贊禮婆伽梵大持金剛;四說金剛界大曼荼羅;五說入金剛界大曼荼羅儀軌;六雜說。

  唐代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又稱《略出經》四卷。自十萬頌的廣本略出其精要,故稱《略出經》。從臥起時印咒,乃至觀五佛出生一切金剛菩薩及入壇灌頂法。北宋天竺叁藏施護等譯《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教王經》,叁十卷,二十六分。《金剛頂經》,旨在以修證"鍐"字一切法自性(言說不可得)實相之理,即胎藏曼荼羅所說"本有不生"之德,開示始覺所轉"智差別"曼荼羅爲宗,經由修證而顯"本有不生"之理,即是金剛界曼荼羅,也是如來內證的智德。

  胎藏界所示"理平等",又稱本有、本覺,具時圓滿。證得此理之智,是差別、是果、是始覺、是自證。以月爲喻,則自朔至望,逐漸圓明。能證之智有五:中央爲法界體性智、東方爲大圓鏡智、南方爲平等性智、西方爲妙觀察智、北方爲成所作智。又"智"自具四方,故成五智。五智又各具五智,所具五智之智,又各具五智,智智無邊,形成無量之智。由是所證之理,亦廣遍無量一切法故。如是明示智智無邊、解脫煩惱結縛、圓明無礙者,即是金剛界曼荼羅。

  "胎藏界"與"金剛界",于一心中,立"理平等"、"智差別"二門,互爲契證冥合,教示"理即智、智即理"的境界,如《華嚴經》的"理事無礙圓融法

  quot;一切萬法自性不可言說。金剛界的"鍐"字,诠表證契真理的究竟位;胎藏界的"阿"字,诠表諸法本覺本有的理性。故此"鍐"和"阿"字,即是金胎曼荼羅的大宗。

  叁、《蘇悉地經》

  全名爲《蘇悉地羯羅經》,梵名 Susiddhikara-mahatantra-sadhanopayika-patala,叁卷,共叁十七品。唐代中天竺叁藏輸波迦羅(善無畏)譯。此是麗本。此經別本有二:

  《蘇悉地羯羅經》,叁卷,共叁十八品。此是宋本。

  《蘇悉地羯羅經》,叁卷,共叁十四品。此是寶壽院本。

  本經廣說有關佛部、蓮花部、金剛部等叁部悉地成就的儀規,與《大日經》、《金剛頂經》同爲密教叁部大經之一,用以诠釋金剛、胎藏"兩部不二"的意旨,內容包括持誦、灌頂、祈請、護摩、成就、時分等。

  四、《發菩提心論》

  全名爲《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一卷。唐代不空譯。

  本論共立行願、勝義、叁摩地等叁門,記述菩提心的行相,以"行願菩提心"利益安樂無余有情界;以"勝義菩提心"觀一切法無自性;以叁摩地觀"行"之相,即指日、月輪觀及五相成身觀等。此論依叁摩地法,得十方諸佛的法身,證入"法界體性"。

  五、《釋摩诃衍論》

  《釋摩诃衍論》,十卷,十萬余字。爲《大乘起信論》之注釋書,簡稱爲《釋論》,龍樹菩薩造,姚秦筏提摩多譯。本論就《起信論》的”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勸修利益分”等五分,解釋其意。于”立義分”開立叁十叁種法門,大別爲"修行種因海"與"性德圓滿海",以對辨其深淺。第十卷"性德圓滿"的思想,與密教極爲一致,日本弘法大師空海即依此論發揮真言教義。

  本論的注疏甚多,重要者有五:

  《釋摩诃衍論記》一卷。唐代沙門聖法鈔。

  《釋摩诃衍論疏》六卷。唐代沙門法敏集。

  《釋摩诃衍論贊玄疏》五卷。遼沙門法悟撰。

  《釋摩诃衍論記》六卷。宋代沙門普觀述。

  《釋摩诃衍論通玄鈔》四卷。宋代沙門玄福撰。

  

  

《密宗 貳、密宗的經典依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