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密宗的教義思想
一、判教
十住心
日本真言宗開祖空海大師,爲顯、密宗行者住心的次第,依《大日經 入真言門住心品》,造《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十卷及《秘藏寶鑰》叁卷,廣明十住心之義,並以此立十住位階;又依《金剛頂經》造《辨顯密二教論》,判攝大小顯密諸教。
十住心"略釋如下:
異生羝羊住心:"叁惡道"之住心。"異生"即劣性凡夫。凡夫不知善惡因果,愚癡無智,但念淫食,如下劣畜生羝羊,但念水草淫欲,余無所知。
愚童持齋住心:"人乘"之住心。愚昧凡夫,未了實谛因果,然一時起持齋節食微少善法,但能見賢思齊,初信因果,漸明罪福,善業漸進。如儒家五倫思想及佛教中五戒等,攝于此中。
嬰童無畏住心:"天乘"之住心。"嬰童"喻凡夫善心仍然脆弱。凡夫厭離下界之苦,修天乘十善法及四禅靜慮,冀生天道,以達暫時之安樂無憂爲滿足。
唯蘊無我住心:"聲聞"之住心。小乘人能觀四谛理,以五蘊法爲實有,明無人我可得。
拔業因種住心:"緣覺"之住心。緣覺行者,能觀十二因緣法,能除諸煩惱業及無明種子。
他緣大乘住心:"法相"之住心。"他緣"即"無緣大悲心":大乘菩薩徹悟叁界唯心道理,于外境無所貪緣,名爲"無緣"。乘此無緣、無住之心而度衆,從"依他起性"而證"圓成實性",故雲"他緣大乘"。
覺心不生住心:"叁論"之住心。大乘菩薩覺悟心性不生不滅,無迷無覺,本來空寂,與諸法實相相應。
一道無爲住心:"天臺"之住心。大乘菩薩證知自心本自無爲,本自清淨,契合真如實相,覺知"叁谛圓融"歸"一道"、"叁乘"歸"一實乘"之理。
極無自性住心:"華嚴"之住心。大乘菩薩了知真如緣起萬法的一心法界,從"一道無爲"寂滅相生起積極進展之心,所以又叫"事事無礙"的"圓融絕對一心論",也是真言密教之入門。
秘密莊嚴住心:"密教"之住心。如來所證境界,甚深微細莊嚴,十地等覺菩薩亦不能知,唯佛佛相知,故說秘密。
此十住心中,前九住心爲顯,後一住心爲密,稱爲九顯一密。如圖標:
┌一、異生羝羊心|叁惡道────┐
│二、愚童持齋心|人 乘┐ ├─────世間教
│叁、嬰童無畏心|天 乘┘人天教 ┘
│四、唯蘊無我心|聲聞乘┐二乘教──小乘教┐
┌顯教 ┤五、拔業因種心|緣覺乘┘ │
十住心┤ │六、他緣大乘心|法相宗┐叁乘教─┐ ├出世間教
│ │七、覺心不生心|叁論宗┘ │ │
│ │八、一道無爲心|天臺宗┐一乘教 │大乘教┘
│ └九、極無自性心|華嚴宗┘ │
└密教 十、秘密莊嚴心|真言宗|金剛乘教┘
叁士道
西藏密宗以阿底峽所著的《菩提道燈論》爲基礎,把學佛的次第分爲叁士道:
下士道:具有人天乘屬性,厭叁惡趣苦而深信因果,皈依叁寶,行五戒、十善,只求解脫個人一時的苦難,以人天乘的利樂爲目的。
中士道:具有聲聞、緣覺屬性,但求個人的生死解脫,而思惟四谛、十二因緣之理。
上士道:具有大乘屬性,于此又可分爲兩種,即顯教修法和密教修法。
顯教:依發菩提心,修四攝法、四無量心、六度萬行,漸進佛地。
密教:除以顯教教理修持爲基礎外,更依密乘"依次修起"、"圓滿次第",以達到與佛平等不二的境界。
在修學上士道之前,必須以下士道、中士道爲基礎。因爲從下士道能得人身,才能進而思惟生死輪回過患,進而欲求脫離生死之心;由此進修中士道,觀四谛、十二因緣法;中士道完成,更進一步思及一切衆生仍沈迷苦海,由此發起無上菩提心,誓 度一切衆生而成就佛果,此即上士道。因此,叁士道等于一個大乘行者的修行階段、過程,不可忽略任何一士道。
二、教義
六大體大
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種根本原素。地大爲堅性、水大爲濕性、火大爲暖性、風大爲動性、空大爲無礙性、識大爲了別性。前五大屬于色法
物質界;識大屬于心法 精神界。
密宗以此六大爲宇宙法界之本體,諸法緣起之根源。上至諸佛、下至一切有情及器世間,都是六大之所成,故說"六大緣起"。此六大爲一切萬法之本體,而周遍于法界,故稱爲"體大"。又此六大爲萬法本自具有的體性 "法爾本有",古今同然,故說"六大法爾"。由此法爾之六大,所顯現的差別萬象、大小粗細,即是"隨緣六大"。
地、水、火、風、空 前五大,表大日如來的"理",即"胎藏界";第六||"識大",表大日如來的"智",即"金剛界"。理與智,各有其事相、功用,以之而建立四種曼荼羅和叁密。金剛爲"智",胎藏爲"理";"識大"表"智","五大"表"理";以智觀理,以理顯智;如是理智不二,二德合一,即爲大日如來,是一切衆生本來具有的德性,一切法界皆依此而建立。 "六大"的體性雖然不同,
然各各互具、互遍,故說"六大無礙"。"五大"之外無"識大","識大"之外無"五大",因此"識大"即"五大"。而此"識大"包含前面眼、耳、鼻、舌、身五識,與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第九庵摩羅識,這九識可以轉成佛的五智 "五大"即"五智"。
五方灌頂" 將"五識"轉成"五智",屬于密系初灌。又"六大"亦可緣生四種法身(自性法身、受用法身、變化法身、等流法身)、四種曼荼羅、叁種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等法身德相,故有"六大法身"之說。一切凡聖皆由六大所成,皆見性德。因此又
quot;六大緣起",立"生佛平等",即心、佛、衆生|叁者平等之義,故說衆生可以"即身成佛"。
左列五方佛體性的灌頂,與五大、五智及金、胎兩部的關系,如圖標:
五大 五 灌 五 方 佛 轉識成智
┌地--瓶 灌 頂--東 方 阿 佛--第八識→大圓鏡智 ┐
胎 五 │水--寶 冠 灌頂--南方 寶 生 佛--第七識→平等性智 │五 金
藏--理--色-- ┤火--金剛杵灌頂--西 方 阿彌陀佛--第六識→妙觀察智 ┤-心-智-剛
界 大 │風--鈴 灌 頂--北方不空成就佛--前五識→成所作智 │智 界
└空--名 號 灌頂--中 央 大日如來--第九識→法界體性智┘
四曼相大
四曼":大曼荼羅、叁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摩曼荼羅等,四種曼荼羅,又稱"四智印"。曼荼羅,梵名爲 mandala,"壇"或"道場"之義。又作輪圓具足,或聚集、發生等義。輪圓者,圓備衆德;發生者,發生諸佛;聚集者,聚集十方叁世諸聖于一處。
此"四曼"即"六大本體"上所呈現的差別相狀,每一曼荼羅皆不離"相大",故說"四曼相大"。若從狹義來說,密宗曼荼羅即是以佛、菩薩、明王、天王、夜叉 、人、非人等,來表達事相。
依《大日經》所說,"六大"所成的形像爲大曼荼羅,是諸佛的身密;"印",叁昧耶曼荼羅,是諸佛的意密;"字",法曼荼羅,是諸佛的語密;佛陀的德業則是"羯摩曼荼羅",爲其余叁曼的"業用"。因此,四曼圓備諸佛的身口意叁密,萬法都具有佛德曼荼羅。四曼的"相大"、六大的"體大",加上因佛的叁密加持,速疾顯現的"用大",即是"叁大圓融"。
四曼大義如下:
大曼荼羅:又稱大印、大智印、尊相曼荼羅。從六大所成宇宙森羅萬象,形形色色,即是大曼。就佛菩薩的四曼而言,則一一佛菩薩的相好具足身,乃至雕刻圖畫的佛菩薩形像,無非是大曼。又大者,殊勝、圓滿之義。此曼荼羅相當于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中的"成身會"。
又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法性身,如百千燈,光明互映,一多無礙;如大因陀羅網,互相聯系排列,故名大曼荼羅。若發爲外相,即爲諸尊的相好莊嚴,屬金剛堅固身的境身。
叁昧耶曼荼羅:又稱叁昧耶印,或叁昧耶智印。是諸佛菩薩本誓、本願的形態,以其所持刀劍、輪寶、蓮花、金剛杵等各種法器或尊相的印契爲其代表,具有本誓、除障、警覺等意義。 從廣義上來說,宇宙的法法塵塵,每一現象都各具有特性和存在的意義,但物與物間能夠互相融會、契印無礙、平等共存,此即是叁昧耶曼荼羅。
法曼荼羅:又稱法智印、種子曼荼羅。一切萬物不論有情、無情,乃至風吹、蟲鳴、天籁之聲,以及色塵文字,都各有其特殊的語言、聲音、名稱,都在表達特有的意義,都有與其它事物交融之處,因此,就廣義而言,一切萬法即是法曼荼羅。一切的語言文字,乃至一切契經文義等,都是如來自性的顯現,若以"種子字"爲代表,即是佛菩薩的"種子真言"。諸佛菩薩名稱或本誓的開頭一個字,用梵字表現出來的,叫做"種子"。因此法曼荼羅又稱種子曼荼羅,如:以"阿"字表征大日如來。言語是表現真理的因(種子),每個字裏面都具含藏、出生、根源叁義,因此密宗特別重視種子字 真言曼荼羅的表達持誦。
羯摩曼荼羅:又稱羯摩智印,義爲德業、造作或法辦事。諸佛菩薩的威儀德業,如:現千百億化身、行種種圓業、隨機度衆,即是羯摩曼荼羅。于一切法上,取舍屈伸,乃至捏鑄刻镂等塑造像形,皆攝入此曼荼羅中。從廣義上來說,行、住、坐、臥,乃至一切事物的活動作用,都是羯摩曼荼羅。而行者進修諸佛之教,行威儀德業 ,就成爲羯摩智印。
以上四種曼荼羅,赅攝一切曼荼羅。依《大日經》建立的曼荼羅,稱爲"胎藏界曼荼羅",表示本覺之理,又名"因曼荼羅";依《金剛頂經》建立的曼荼羅,稱爲"金剛界曼荼羅",表示始覺之智,又名"…
《密宗 參、密宗的教義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