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概要
民國二十年。二月九日。閩南佛學院趣重熙發言。自維學殖素荒。聞二慚沮。然抛磚引玉。義或可通。院長太虛法師。博通叁藏。名滿寰區。同事群賢。皆一時選。乘機請益。所獲必多。爰就本宗。勉爲樜拾。或罣一而漏萬。或買匵而還珠。其是者或屬前人唾余。其非者或系藐躬臆說。種種庇謬。統希在座大德。進而教之。
密教密宗金剛頂宗
密教。對顯教言。謂大日如來所說金胎兩部教法也。是爲法身佛內證境界。深密秘奧。故雲。若對宗別而言。謂之密宗。又就教法堅利而言。謂之金剛頂宗。
真言......明
真言別名陀羅尼。譯雲總持。又雲秘密號、密言、密語、又雲妙言、咒、明。大日經疏一曰。『真言者。梵曰漫怛羅。即是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龍樹釋論。謂之秘密號。舊譯雲咒。非正翻也。』同叁曰。『一一真言。皆如來妙極之語。』同十二曰。『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名之爲明。』金剛頂經曰。『真言陀羅尼宗者。一切如來秘奧之教。自覺聖智修證法門。』故本宗又稱真言宗。受持真言者。恒稱持明。
密乘
密教或稱密乘。或稱金剛乘。又稱不可思議神通乘。
教相事相
本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爲依。立十住心。統攝諸教。建立曼荼羅。承事一尊。身口意叁密相應。即凡成聖。其不思議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測度。
兩部大法
金剛界。胎藏界。二大法門。名曰兩部。金剛界者。爲顯大日如來智德法門。摧破煩惱之智慧。猛利猶如金剛。故名。金剛頂經所說是也。胎藏界者。爲顯大日如來理德法門。理之攝持諸法。如于腹中胎藏其子。含藏體性而覆育之。本名大悲胎藏法。因金剛界而准此名。大日經所說是也。配於事理、因果。則全爲事爲果。胎爲理爲因。日本東密爲金胎。事理次第也。臺密爲胎金。因果次第也。
曼荼羅
曼荼羅舊譯雲壇。又曰道場。新譯曰聚集。又曰。輪圓具足。舊就體言。新就義言。蓋築方圓壇場。供養諸尊。是曼荼羅本體。而壇場中聚集諸尊。成一大法門。如毂辋輻具足。而成圓滿車輪。是曼荼羅本義。大疏四曰。『曼荼羅者。名爲聚集。今以如來真實功德。集在一處。乃至十方世界微塵數差別智印。輪圓輻辏。翼輔大日心王。使一切衆生。普門進趣。是故說爲曼荼羅也。』
四曼荼羅
一、大曼荼羅。圖畫壇場及諸尊一一者是也。二、叁昧耶曼荼羅。畫諸尊手所持器杖及印契是也。叁昧耶爲本誓義。此以表諸尊誓約標幟。雖諸尊自身不能違越也。叁、法曼荼羅。畫諸尊種種真言。及一切經之文字義理是也。四、羯磨曼荼羅。塑畫形象是也。統諸尊身上一切威儀事業言之。前一爲總體。後叁爲別德。叁世間一切所有。皆攝於四曼中。
兩部曼荼羅
集法界眷屬。成自利利他大佛事。而建立兩部曼荼羅。依于諸佛始成之智德。而方便究竟。無行可增。是曰金剛界曼荼羅。由於衆生本具之理德。而俯應群機。攝無化限。是曰大悲胎藏生曼荼羅。(此爲正義。通稱胎藏界曼荼羅。)各以大日爲中心。恒沙諸尊。鹹化於此。各依本誓。而無化用焉。
兩曼文義甚繁。茲略言之。金界爲始覺佛之自證門。故爲轉因位九識。得果上五智。分之爲五部。曰蓮花部。曰金剛部。曰佛部。曰寶部。曰羯磨部。是也。胎界爲本覺佛之化他門。故依大定、悲、智叁德。從中胎藏流出叁重眷屬。同之於叁部。曰佛部。曰蓮花部。曰金剛部。是也。金界寶羯二部。實自佛部別開之。
金胎兩部。智理不二之法門也。理爲智之體。智爲理之用。二而不二。有如水波在智之妙用。與理之寂體。姑異法門已耳。
受戒
密教修行。須受叁昧耶戒。一名菩提心戒。受戒程式。先菩薩淨戒。其戒相與顯教略同。次無漏真法戒。具名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戒相從略。受戒已竟。方可入觀智秘要禅定法門。
灌頂
灌頂爲印度王太子受位時隆重儀式。猶他國加冕禮然。大疏十五曰。『如來法王。爲令佛種不斷故。以甘露法水。灌佛子頂。此後一切聖衆。鹹所敬仰。此人畢竟不退無上菩提。定紹法王位。諸有所作。真言。身印。瑜伽等業。皆不敢違越。』此就行人初位釋之。秘藏記末曰。『灌者。諸佛大悲。頂者。上義。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達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也。』此就後位釋之。
灌頂種類
金界灌頂有五種。一事業、二秘印、叁心授、四光明、五甘露。胎界但舉前叁種。事業灌頂。有結緣、學法、傳法之別。結緣者。不必受戒。不擇根器。乃至強迫入壇。使投話而結佛緣。此毘盧遮那如來大悲至極之法門也。學法者。阿闍黎爲深信密教弟子特建曼荼羅。引入投花。授所得本尊叁密。使修學修行。是即受明灌頂。傳法者。阿闍黎知弟子于叁密法門修行。堪紹師位。特建立曼荼羅。引入投花。授阿闍黎職位。令法久住。佛種不斷。自余灌頂有多說。茲不具詳。
灌頂實際
五瓶智水灌頂。其義通于金胎。茲就胎藏界言之。大疏八曰。“阿闍黎以寶瓶徐繞曼荼羅叁匝已。更如法誦持。至弟子所。先用 字爲火。焚燒其社。悉成灰已。方用五瓶次第灌之。灌已。觀此灰做 字門。色純白。從此出生五字輪。說 字在其頂上。轉成中胎藏。又從此字生叁重光焰。諸尊隨現。成一、二、叁院 栀r弟子。都成曼荼羅身也。”
灌頂後。加五佛冠。旋授種種道具。
本尊法
行者已投花定本尊。阿闍黎即授以本尊梵號、密號、種子、叁昧耶形、尊形、印相、真言。及本尊儀軌。以爲常課。至叁密相應。即證悉地。諸尊爲性德符號。性德無量無邊。諸尊亦爾。就胎曼舉要言之。計十二大院。都四百一十四尊。大日如來。所以接普門大機。諸尊。所以接一門小機。或從心王證入。或從心所證入。心所之中。善惡兼攝。能入一門叁昧。即通普門叁昧。行者性德。孰易表現。未能自審也。於是投花定之。投得之本尊。即其易現之性德。由本尊法證入叁昧。是爲悉地現前。
悉地者。成就之義。未明心見性。所證爲世間悉地。平日兼修淨宗者。決定生西。否則仍屬人天攝。已明心見性。所證爲出世間悉地。中等者即身成菩薩。上等者即身成佛。此就淺略言之。大疏六曰。『叁重曼荼羅。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是故悉名爲佛。』同七曰。『更作深密釋者。叁重曼荼羅中。五位叁昧。皆是毘盧遮那秘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蓋行者叁密。即本尊叁密。亦即毘盧遮那叁密。叁密一體相應。安得不成佛乎。
印明妙用
諸尊皆如來一種法門身。故一切真言。皆法佛微妙心法。一一真言。皆赅攝相當性德。至於印契。則爲提起性德之特徵。提起相當性德而修之。故叁昧易證。一切妙用。乃至不可思議。(妙用大小。隨人功行而殊。)明代禁本宗傳授。而各宗參用真言。流風弗息。如楞嚴呪。十小咒等。載在禅門日誦。斯可證明。但有明無印。或有印而無正當師承。梵字韻符。研求尤少。甚或流爲唱誦。號曰真言。類多失真。(觀音禅定。系一種觀法。竟演爲唱誦。尤屬不經。)欲徵妙用。勢已維艱。若夫諸尊供養儀規。則非密教重興後。更無從學步矣。
諸尊供養法。容有出入。大概不出六項。一身莊嚴、二結界、叁道場觀、四勸請、五結護、六供養。一一法皆有相當印明。以凡夫有漏之業。感法佛無漏之功。由叁密力加持。本有性德。遂易顯焉。
瑜伽觀行
瑜伽者。相應之義。瑜伽觀行。爲明心見性之軌則。擇相當淨室。結跏趺坐。(半趺亦可)止諸攀緣。於當前觀月輪或蓮花。胎界於蓮花上觀月。金界於月中觀蓮。單觀並觀。俱無不可。蓮表本有之理。月表修生之智也。觀至分明。乃引入胸間。於輪中或花上。觀本尊字種。由字種而叁昧耶形。而本尊形。此觀次第成就。妄想煩惱。自然不起。依此修習。乃至成佛。更無別道。雖屬下根。若信心決定。修觀無怠。不過二十年。悉地必現。然須灌頂後。始有下手之方。且爲內證境界。自證方知。非擬議所能及也。
事理以對待而感。故有正即有邪。佛之所至。魔亦至焉。諸尊供養法之規規於結界結護也以此。供養然。觀行亦然。他宗亦常修觀。而于毘盧遮那平等智身。如未遽融會。入魔一著。時複堪虞。本宗體認菩提心。饒有方法。入觀之際。恒藉明王加持。而魔擾無慮。成就難易。於此等處觇之。
成就程序
欲明此節。當先明叁劫、十地。劫者。劫波、即時間、叁劫。具言叁大阿僧祗劫。爲修行者之長時間。法相叁宗法論諸宗之主。本宗之義爲妄執。即煩惱。一劫粗妄執。二劫細妄執。叁劫極細妄執。自凡夫發心經初劫而二劫。而叁劫。遞斷諸執。以入於十地。其所謂斷。但從功行上消歸於本不生際。脫隔曆之迷點。顯本有之性德。是爲本宗之功德斷。煩惱即菩提。意在斯乎。此四位階。大日如來流現四重曼荼羅以引攝之。第叁重。撮初劫之機。如是遞進。此對於地前機。總稱外叁重。次對地上機。而現中胎藏。(合前爲四重)行者自此入初地。爲發心位。自二地以至八地。爲修行位。于入佛果之金剛心。見本覺之曼荼羅。即菩提位。同時入於涅槃。妄執全滅。而毘盧遮那之萬德莊嚴身。於以告成。大疏於叁劫外。不立煩惱。故十地之位。但表修佛之作法威儀。非所以斷煩惱也。
胎界中胎藏。東方寶幢佛。南方開敷花王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天鼓雷音佛。中央毘盧遮那佛。所以表五轉。即發心、修行、菩提、涅槃、方便(方便即究竟成佛)是也。金界五月輪。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同前。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同前。所以表五相成身。即通達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是也。兩界意義。一一相通。中西二佛勿論。東南北叁佛。亦皆同體而異名。
法身
已成毘盧遮那身。即爲法身。顯教言法身無相。密教似亦雲然。大疏所謂『說者無言。觀者無見。』是也。然此就自證之極位。冷煖自知。非他機所及言之。非絕對無相也。所雲說者。已有所說。斯有能說。所雲觀者。已有能觀。斯有所觀。時以根機不及。姑作無言無見耳。在顯教之說。凡因位萬行。到彼岸極果時。拾而爲物。密教則達此果時。因行萬行。當體直爲無盡之萬德。而莊嚴果位。具此充實之體性。而立自證之極位。於是以身口意叁密。在於極位而說法。其說法也。自受法樂也。非爲根機也。根機不及。謂爲無相。不亦宜乎。
顯教行人。萬行圓滿時。則成報身。而以所依之真如本體爲法身。密教行人。萬德開敷時。則成受用身。當體亦是六大互融之法身。真如無相。故顯教法身亦無相。六大圓具之法身則有二類。純約體性。則爲無相之本地身。體用並舉。則爲有相之加持身。既稱說法。則是有用。有用斯有相矣。
重熙居士。在閩院講密宗概要。簡明詳盡。洵能以少文攝多義者。惟诠理謂之『教』。曆觀各宗書舉共诠法身等理之教。尊爲奧密。卑大乘顯義。其實皆大乘教通理而已。故在诠理之教確無顯密之別。應廢顯教密教之稱。但其攝理成觀所宗尚之行軌特殊。爲區別余宗故。稱曰密宗。則誠當也。太虛附識。
發表自民國《海潮音》十二卷第七期
《密宗概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