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覺者釋迦牟尼佛▪P5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的不同之處。

  一生提倡念佛法門的印光法師在《一函遍複》中也寫到:“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格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份與否?我總要盡我之份。能于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份,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

  許多人聽了淨空法師的音像製品,就錯誤地認爲,要想求生西方,只有放下工作生活,一天到晚不停地念佛,這叫“淨念相繼”,才能往生。這其實沒有把握淨空法師的思想。淨空法師在《淨業叁福講記》中就明確說過:“我們要想成佛、成菩薩,假如人都沒做好,怎麼能成佛作祖呢?首先要把人做好。”又說:“(修行的)行就是行爲,錯誤的行爲就是染汙。把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行爲不外乎叁大類,就是身、口、意叁業。身是身體的造作,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因此,我們首先必須通過修成完善的“人格”,人格完善則“人成佛亦成”。

  佛教是以人爲本、立足人間,以修正自己,利益他人爲根本的修行方法。先從了“生”作爲起點,生活的問題解決了,死的問題自然也跟著解決了,生死了脫而出六道輪回。

  佛教一切法門都是爲我們修正身心行爲,完善人格,成就佛果而建立的。但是,時至今日,我們一些學佛人卻“重視鬼不重視人”,“重視死而不重視生”,從而造成人們對佛教的種種誤解,以爲佛教是“鬼教”,學佛是來學鬼,佛教跟活人沒有關系;以爲佛教是“死教”,學佛是來學死、學往生、學求死,佛教同“生”、同現實生活沒有關系。這都是“本末不清”,錯了!佛教不僅是重視現實生活,而且更重視“死”,以至死後無盡的來生。佛教不但重視人類問題,而且也關心他類衆生的問題。

  佛是覺悟的人

  佛是人,是覺悟的人,是覺悟了人生宇宙真相的人。《雜阿含經》中,有一段佛陀同一位婆羅門的對話,更詳細說明了這一關鍵性的問題。

  有一天,佛在憍薩羅國沙林村落的樹下靜坐,一位名叫陀那的婆羅門來到佛的跟前問道:

  “您是天神嗎?”

  “我不是天神!”佛回答。

  “那麼,您是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伽嗎?”

  “我實不是!”佛回答。

  “那麼,您是一個凡人?”

  “我不是凡人!”佛回答。

  “那麼,您一定是非人?”

  “我也不是非人!”佛回答。

  “那麼,請告訴我,您到底是什麼?”

  佛陀告訴他:“天、龍……人、非人等,都是由無明煩惱所生。我已熄滅無明煩惱,破除一切迷惑顛倒,橫渡生死大海,超出叁界的覺悟者。”“我猶如水中蓮花,生于汙泥而不染;我雖生活在世間,但不爲世間所煩惱,我是覺悟的佛陀。”

  佛是覺悟的人,我們從佛法中,的確看到了那充滿覺悟的文字和義理。佛不是萬能,不是造物主。佛說,“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因緣滅”。佛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提倡衆生平等,每一生命體都可成佛。佛說,“一切法都是佛法(真理)”,高唱“平等慈悲包容和平”。佛說,人們的命運是由自己掌握,人們通過正確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佛教崇尚追求智慧覺悟自由民主,反對迷信,更鼓勵人們對佛的教義提出懷疑,反對偶像崇拜。佛經中在在處處教導人們嚴守“五戒”“十善”,廣行“六度”“四攝”,遵守國法,遵循道德,修正自己,行善積德,樂觀進取,不畏艱難,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等等。

  佛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都是未來的佛。衆生與佛平等無二。你從思想意識上,從行爲舉止上去傷害自己,去傷害他人,以及傷害他類衆生,就是傷害未來的佛。你爲衆生服務,就是爲諸佛服務,就是修集福德菩提。這還容易記住,可是許多人往往將自己家裏的“未來佛”給忘了。大家要牢記你家裏的所有成員都是“未來佛”,恭敬、照顧、供養他們,就是恭敬、照顧、供養諸佛。然後,將此思想行爲擴展到親戚、朋友、同事,乃至一切衆生。這樣“修行”你必定能成佛。

  佛教否定“神創造”說,認爲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因緣解散而滅。基于這點,佛教常被人稱作“無神教”。下面,我們簡單談談這于問題。

  佛教中,有句名言這樣說:“大疑者大悟,小疑者小悟,不疑者不悟。”這是說,對佛法有大疑問的人才會有大悟,有小疑問的人只有小悟,對佛法提不出任何疑問的,這個人很難“開悟”,將不會有大出息。佛在世的時候,有位名望很高、宗教知識豐富的大財主名叫優婆離。他本是尼鍵陀若提子的信徒。一天,他聽佛說法後,要求歸依佛陀,改變原有信仰。佛陀就對他說:“善男子!您應該對我的教義作認真研究後,再作信仰佛教的決定。”雖然,後來優婆離歸依佛陀,成爲佛教徒,但是,佛對他多一條要求,那就是希望他尊重他以前的宗教師尼鍵陀若提子。

  《臨濟語錄》記載,一天,臨濟宗的開創人義存禅師到達摩塔,塔主問:

  “長老先拜佛還是先拜祖師?”

  義存禅師答:“佛和祖師都不拜!”

  塔主說:“佛和祖師是長老您什麼冤家?”義存聞言,一聲不響,轉身拂袖而去,好一個潇灑自在。

  另一則衆所周知,名爲“丹霞燒佛”的禅宗公案,則可謂驚世駭俗,將佛教反對偶像崇拜、反對迷信權威,反對的教條框框的理念推向了高點。依據《祖堂集》記載,唐代丹霞天然禅師住慧林寺時,因天氣寒冷,丹霞就取來木佛像燒火取暖,說是“我在燒取舍利。”這個公案大家都應該聽說過,這裏就不羅嗦。

  佛像建立,她有她一定的意義。她可以讓人們緬懷先聖豐功偉績;讓人們見到佛像而想起佛,而學習佛的慈悲、智慧、圓滿覺悟的人格,而學習佛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論,見賢思齊,依教修行,利益衆生,超凡入聖。她是我們學習佛的一條方便途徑,這是建造佛像的真正用意。如果以佛像爲“真佛”,這就大錯特錯了。好比一個國家的國旗,她只是代表該國的旗幟。見到這面國旗,就如同見到這個國家,能激發國民愛國思想。但如果把國旗當作這個國家的實體,一天到晚向國旗敬禮,獻飲食,不去勞動,建設國家,而說自己天天是在“愛 國”、是在“建設國家”,這顯然是“走”偏了。

  說到“佛像崇拜”,聖嚴法師作了個比喻。老法師說,正像靶場的射手,他要想射中靶子的紅心,他必須將視線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對准靶子的紅心。雖然,射擊的目標在靶子的紅心,但必須首先通過瞄准口及瞄准星。當然第一流的射手,也許並不需要這些程序。同樣的,一個已經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也無須借用偶像來作爲中間媒介。這裏說的“瞄准口”“准星”是比喻佛像,“紅心”是比喻真佛、佛法。將瞄准口、准星當作“紅心”當然是錯了,它們只是能讓射手容易地射中靶子的紅心而已。雖然如此,但是,對于初學的射手而言,想要射中靶子的紅心,瞄准口、准星是不可少的設置。同理,雖然佛像不是真正的佛,但對于一些學佛的人來說,佛像也是很重要。學佛人通過佛像,見賢思齊,明悟自性真佛,而成佛道。

  聽了丹霞燒佛像的故事後,你也去破壞佛像,這便錯了。雖然,國旗並不是一個國家的實體,但你故意去玷辱國旗,這也是不對的。

  

  

《《佛遺教經講解》覺者釋迦牟尼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