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嗎?
正 如
“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嗎?”有同修問起這個問題。關于這個問題,佛經律部,均無明文具體規定,于是乎在家居士受五戒搭缦衣,便有了能搭不能搭等說法。都怎麼說?讓我們來看看。
一、在家居士受五戒不可搭缦衣的說法
這一說法,比較有代表性的當推淨空法師。當然,據我所了解的,許多人就是從老法師那裏得到這個訊息。訊息來源,羅列如下:
(一)《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七中說:“佛門裏面的搭衣,在家居士搭缦衣,受菩薩戒的可以搭缦衣,不受菩薩戒不可以,不受菩薩戒搭缦衣就有罪過,這個一定要知道。五戒沒有衣的。”
(二)《淨空法師解答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2001年5月15日)中記錄:“問:請問居士們穿海青的原因、意義與作用?
答:……在家人可以穿海青,沒有限製,但是搭的衣有限製,沒有受過菩薩戒的不可以搭衣。現在有很多人受叁皈、五戒就搭衣,那是絕對錯誤。戒經裏面,在家人受菩薩戒才可以搭衣,搭的是缦衣,沒有條紋的,有條紋的是出家人搭的。這要清楚!”
(叁)《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八(2005-7-8)法師開示:“如果是受過菩薩戒的在家居士,搭衣,搭缦衣。沒有受過菩薩戒,只受過叁皈五戒,不能搭衣,這諸位要知道,不可以搭衣,穿海青。”
(四)淨空法師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七卷中說:“受菩薩戒他就可以搭缦衣,那就不是白衣;沒有受菩薩戒不可以搭缦衣。現在有很多地方,說受五戒就搭缦衣,這是錯誤的,不可以,決定不可以。
二、沒有明確說明的說法
這裏,他們都提到了,在家人可以著缦衣,但是,可能由于疏忽而未能向人們明確指示:是那一類在家人可以披缦衣?現例在下:
(一)《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搭衣》中寫到:“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條直條,名缦衣。無一長一短之橫紋。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長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長一短之七衣,皆爲違律。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只禮拜持誦,敬禮叁寶時可搭,不宜常搭。”文中說到“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但未說清楚這裏的“在家人”是受五戒的“在家人”?還是菩薩戒“在家人”?
(二)《弘一大師文集·新集受叁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中提到:“八、今人受五戒已,辄爾披五條衣,手持坐具,壞濫製儀,獲罪叵測。依佛律製,必出家落發已,乃授缦條衣。若五條衣,惟有大僧方許披服。今以白衣,濫同大僧,深爲未可。(方等陀羅尼經雲:在家二衆入壇行道,著無縫叁衣。無縫,即是缦條,非五衣也。又成實論雲:聽畜一禮忏衣,名曰缽咤。缽咤,即缦條也。據經論言:著缦條衣,亦可聽許;但准律部,無是明文,不著彌善。)”
大師文中提到:①受五戒者不可披“五條衣”。②文中又引《方等陀羅尼經》說:“在家二衆入壇行道,著無縫叁衣。無縫,即是缦條,非五衣也。”這裏,雖然提到“在家二衆入壇行道,著無縫叁衣。無縫,即是缦條(衣)。”但沒有說明“在家二衆”指的是受五戒的“在家二衆”?還是菩薩戒的“在家二衆”?③最後表明在家二衆?依據經論說,穿缦衣勉強亦可,但依律部,則無明文規定,故不穿缦衣也好。
叁、受五戒可以披缦衣的說法
受五戒披缦衣,這一作法,如今在教界大有大勢所趨之態,俨然已成普遍現象。主張這一說法的有:
(一)虛雲和尚說:“缦衣者,梵語缽咤,此雲缦。缦者漫也,謂通漫而無條相之衣。亦名禮忏衣。原爲沙彌、沙彌尼之衣。但曾受叁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衆得披之。然唯聽作諸佛事,及禮忏之時披著。除是之外,一切時中,若居家,若出入往返,皆不得著。若詣庵寺當以囊盛之隨行。如在家宅,可以挂置淨處。”(《虛雲和尚年譜·乙未十月雲居山真如寺戒期開示》)文中明確談及:“受叁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衆得披之。”
(二)印光法師在《文鈔·複海門蔡錫鼎居士書叁》中寫到:“受五戒者,應搭缦衣,系五直條,不是一長一短之五條。今則一長一短之五條,二長一短之七條,每每亂搭,實爲僣越。” 又《文鈔·複熊赫居士書》中說:“五戒,當按文鈔第一冊,與徐福賢女士書所說之法,佛前禮拜自誓受。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條直條,名缦衣,無一長一短之橫紋。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長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長一短之七衣,皆爲違律。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只禮拜持誦敬禮叁寶時可搭,不宜常搭。”
(叁)明末律學大師寶華山見月律師編寫的《叁歸五戒八戒正範》中第九項“宣戒相”中清楚地寫有披缦衣及誦披衣偈內容。《正範》教示,受五戒披缦衣。
(四)《佛光大辭典》第6485頁“缦衣”條解釋說:“(缦衣)又作缦條衣、缦衣、禮忏衣,爲沙彌衆及受五戒、菩薩戒之在家信衆所穿著。”
(五)目前漢傳佛教界大多數有一定影響的法師授五戒時都教令受五戒在家信衆披搭缦衣。
四、戒經中的說法
下面,主要引證菩薩戒本中有關何人可擁有穿著僧衣袈裟這方面的一些說法,可以提供我們一些信息。
(一)《優婆塞戒經》說,優婆塞受戒已,若不畜僧伽梨衣、缽盂、錫杖,得失意罪。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中,佛言:“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儲畜僧伽梨衣、缽盂、錫杖。是優婆塞得失意罪。”僧人叁衣之一的大衣,梵語稱僧伽梨。儲畜,就是擁有。這裏說,在家菩薩,可以儲蓄僧人的僧伽梨大衣、缽盂、錫杖,而不是說儲存缦衣。他們擁有衣、缽、杖作什麼用途呢?是否穿著使用?經中沒有明說。
(二)《瑜伽》說,菩薩爲利他,應蓄種種憍奢耶衣諸坐臥具。
受菩薩戒,依據的戒本有《梵網經》、《菩薩璎絡本業經》、《瑜伽菩薩戒本》、《菩薩地持經戒本》、《菩薩善戒經戒本》、《優婆塞戒經》等。其中《瑜伽》、《地持經》、《善戒經》爲同本異譯。目前,漢傳佛教菩薩戒的傳承主要分二支,一是梵網經菩薩戒,二爲瑜伽菩薩戒。梵網、瑜伽菩薩戒,都是通出家在家。
《瑜伽菩薩戒本》中表明,“菩薩爲利他故,從非親裏、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缽亦爾。如求衣缽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裏爲織作衣。爲利他故,應蓄種種憍奢耶衣、諸坐臥具。”憍奢耶衣,即以野蠶絲製成的衣。也是僧衣的一種。在《十誦律》卷七中,佛陀製定不能以憍奢耶作敷具戒。
僧團剛成立時,僧人也穿便衣,所以有“憍奢耶衣”之稱。到後來僧服才逐步得以規範。憍奢耶衣,即是當時的袈裟。上面說到受菩薩戒者可求衣求缽,蓄諸坐具臥具。後人注釋《瑜伽》說這條是出家菩薩戒,可原經文並沒有這樣說。
《菩薩地持戒本》中說到這條戒文,意義大略相同。經說:“菩薩爲衆生故,從非親裏婆羅門居士所求,百千衣及自恣與,當觀施主堪與不堪,隨施應受,如衣缽亦如是。如衣缽如是自乞縷,令非親裏織師織。爲衆生故,應蓄積憍奢耶臥具坐具乃至百千。”
(叁)《梵網經》說,一切衆生受菩薩戒,應教身著袈裟。
《梵網經》下卷,佛說:“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禅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叁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裏千裏,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時于諸佛菩薩形像前,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叁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坐,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這是《梵網經》中“四十八輕”戒條中的第叁十七條冒難遊行戒。九條衣是袈裟“僧伽黎”大衣的一種。
經中佛說: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禅結夏安居”,常用叁衣、缽、坐具等十八種物。誦戒時“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有人說,這一條是出家菩薩戒,是對出家菩薩戒者說的。其實,這是後人的解釋,佛在經中並沒有這樣說。
《梵網經》(第四十條揀擇受戒戒)中,“佛言:佛子!與人受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這裏說得更清楚,無論是什麼人,只要受梵網經菩薩戒,“應教身著袈裟”,乃至“臥具”,都必須“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成爲“壞色”。
(四)在家佛徒也有叁衣。
《大方等陀羅尼經》卷二中說,阿難問佛,此人辭家出時不剃除發,“雲何語言具于叁衣?佛告阿難言:叁衣者,一名單縫二名俗服。阿難白佛言:世尊向說,一出家衣二在家衣。若在家者用叁種爲?佛告阿難一出家衣者,作叁世諸佛法式。一俗服者欲令我弟子趣道場時當著一服,常隨逐身寸尺不離。若離此衣即得障道罪。第叁衣者具于俗服,將至道場常用坐起。其名如是汝當受持。”
經中所說的“此人”,是指“念此陀羅尼句”、“修行此經者”。此人沒受菩薩戒,也沒受“叁歸五戒”,只是“辭家”,仍未“除發”的佛教信徒,佛說,他可具叁衣,“一名單縫二名俗服”。
五、缦衣原是僧衣的說法
漢傳佛教出家衆所著叁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乃是有田相的袈裟。依《十誦律》所載,瓶沙王請佛製僧服,用以區別外道服。一日佛到南方遊化,見良田畦畔齊整,遂命阿難根據田相裁製叁衣。田相,表僧寶爲世間福田,能令善信植福增慧。因此,僧衣又稱“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本是一種草,用這種草汁染色就成“赤褐色”,引申爲“不正色”、壞…
《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