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修行的幾個先決條件

  學佛修行的幾個先決條件

  

   佛經上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暇滿人身又聞如來正法,是何等福德才能臻此?所以在西藏,想要聽聞佛法,首先就得供養法師,沒有供養是不能聽到佛法的。今天大家來聽聞佛法,也是非常難得的,因此,在聽聞佛法之前,也必須要有供養。有了供養才能聽到真正的佛法,不然的話,諸位就白來一趟了。那麼,供養什麼呢?第一、把你們的煩惱、痛苦全部都要供養出來;第二、把你們的浮躁、不安統統供養出來;第叁、把你們的歡喜、清淨也完全供養出來!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把妄想供養出來,現在,大家再檢討一遍,看是不是真正的作了供養,如果已經作了供養,那麼,諸位是沒有妄想了,就在沒有妄想的當下,請問:你們沒有妄想了,是什麼在聽我講話啊?這個沒有妄想而又清清楚楚地能聽能看的到底是什麼呀?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感歎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大家把妄想供養出來了,剩下的是智慧德相。就如同一個杯子,把裏面的肮髒倒掉了,只剩下清淨的空杯子,就可以裝甘露水一樣,才能使佛法這智慧之水裝入你的八識田中。用這個清淨心來聽聞佛法,就是最美好、最上等的供養,那麼,我們就開始轉入今天的話題吧。

   今天與大家一起談談《學佛修行的幾個先決條件》。在座的諸位,有的學佛已經多年了,有的才開始學佛;有的可能已有相當的修證了,但有的也可能還摸不著門路。雖然根機有別,程度不同。但是我希望通過今天的聽講,對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幫助,這是我的期望。通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可見學佛首先是從做人開始,做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需要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呢?《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說:“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有了這些基礎,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開始學佛的人。但是,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之前,必需對什麼是修行?需要什麼心態?修行的宗旨又是什麼?這些學佛修行的先決條件,要有個明確地把握,在修行路上才不會出差錯。所以,今天特別與大家一起談談這方面的有關問題。那麼,學佛修行需要哪些先決條件呢?

  

  一、發大心:

   學佛首要在發心,這個心要發得無邊之大、無量之大。心量越大,得到佛法的利益越多,不發大心,就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古人所謂;“量大福也大,越貪越沒有。”發心要正,不發正心,則得不到實果。發心是因地,因地不正,果遭纡曲。佛經上說:諸佛如來因衆生而起大悲,因大悲而發菩提心,由菩提心而成正覺。佛法是講因果的,發成佛之心,才能得成佛之果。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其中必得其下。”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國土,在佛教未傳入我國的兩千年前,就有了儒家文化,指出了許多非常好的爲人處世的方法,比如:“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也是把“正心”擺在了第一位,說明了發心要正的重要性,所謂“正而不邪”。省庵祖師曾經寫過一本名叫《勸發菩提心文》的書,專門介紹了八種發心的差別,即所謂:邪、正、真、僞、大、小、偏、圓。也就是說:我們學佛以發心最爲首要,發心宜正不宜邪,要真不要僞,宜大不宜小,要圓不要偏。只有發了真正的圓滿廣大之心,才具備了學佛修行的資本。否則的話,漏囊渡海,無有是處!所以,發心以及發什麼樣的心,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必須知道,檢討自己。還沒有發起大心的同志,請您不要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從現在開始發起。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就可以去探索第二步學佛修行的道路了。

  

  二、定宗旨:

   學佛宗旨,首在開智慧,自覺覺他,廣度衆生,出六道苦海,了二種生死。不受世出世間一切苦厄。所謂成佛,即是成大智慧,梵語般若波羅密。因爲般若方可度登彼岸,所以開智慧,乃成佛唯一法門,舍此別無二法。

   學佛貴在自求自修、自除煩惱、自開智慧、自成佛道。求佛只如問路求醫,走路吃藥,還在自己。所以佛學考據,只如地圖和藥方,與本病並不相幹。學佛是學習與佛無二無別,同一沒有煩惱,清淨自在,不是變一個佛。(燈光喻)

   學佛目的在斷一切苦,得究竟樂。而欲得究竟樂,就在開智慧,求智慧在定,得定在于修法。目標宗旨既定,中途方不疑退,學得方法之後,一門深入,此生必可成就,不管你修淨土禅宗密法,都要同此目的,同此宗旨。

  

  叁、明修義:

   修行修什麼?衆生本來是佛,本來不用修,因冤枉而起無明之病,要恢複本來面目,所以叫做修。否則叫做建造,不叫修理。

   修心與修理物品不同,修理物品需要工具,而修心還是靠自心,以妄心修複妄心,至心不可得,光明自在,起一切妙用爲止。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爲,于一切行住坐臥之時,檢點觀照自己,在佛堂打坐,或者誦經、念佛、禮拜,都只是一時的,而修行卻是在于時時。

   以般若觀照自己,觀世間一切皆平等,此即是大心,觀自己本體與佛不二,此即是正修。

   無論何宗皆以淨土爲歸,或念阿彌陀佛以淨其土,或參禅修密以淨其土,明心見性後,方入正修。否則勞而無功,畢竟退轉。所以在未明心見性之前,都是走的冤枉路,但是,這個冤枉路跑多了,腳跟就硬了,等到開悟之後,去除習氣就更加容易了,因此,這個冤枉路還是要走的,所謂:“千裏之行始于足下”。

  

  四、求正法:

   佛陀說法都是應機施教,以去除衆生的執著爲目的,教法如藥沒有好壞之差別,能治病者爲良藥,若反而執著教法,這就難免錯誤了,如《金剛經》雲:“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不可不知。

   欲求正法,先得求師。求師不可人情用事,比如藥不對症,即當變換,千萬不可勉強。如果參禅多年,不見功效,可以改修淨土,念佛到一心不亂後,自可明心見性,得大受用;或修淨土多年,不見功效,即可改修密宗,至證叁昧後,回頭再修淨土,則定有把握。若方法不對,還死執要修,便難得利益。此事決擇在師,當老師的應該具備這種能力。所以,《廣論》說:“親近善知識,就是親近諸佛。”古人說:“有佛出世龍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憂。”此法即是正法: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五、示要訣:

   凡夫與佛,本體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未達果覺之位,才叫凡夫。然此自性與佛毫無區別。只要一覺,就是彼岸。爲何不覺呢?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都在妄想執著。《地藏經》雲:“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所以,我們不起妄想、不起心動念的當下,不生執著而又清清楚楚的,這就是沒有業、沒有罪的當下。常常作這種自我覺醒,今日有這樣的因,將來必定會得這樣的果。久久純熟,功夫才能上路。照見五蘊皆空,心淨無染,自然法喜充滿。

   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只是隨緣應付,善惡分明而不起我見,常與自己脾氣奮鬥。我見就是執著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我存在,我見不除生死難了,斷我見破見思惑,才能夠了脫分段生死,證阿羅漢果。所以佛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情爲我愛,轉而疏之;見爲我執,解而空之。時間一長,自得自在。

   觀察世間無論千萬種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千萬個死,還抵不過我一修;而千萬個修,又抵不過我一覺。覺則心空,此是最上福德。當知衆苦只因不覺,極樂無過明心。《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又雲:“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照即是覺照之意。

   但是,我們習慣于流浪、習慣于妄想執著,有時仍然會忘記觀照自己,或者雖然記起而又力不能轉,這需要一個過程,一個從生到熟,熟能生巧的過程,直到隨緣不變,不變又能隨緣,方爲究竟。

  

  六、防諸病:

   1、勿苦修,凡是毀壞身體不知用心的,都不是佛法,佛以得大自在爲主,若心不能自在,而又破壞身體,這是決對錯誤的。唐朝有一位懷讓禅師,看見馬祖整天在打坐參禅,他就拿磚頭在馬祖前面使勁地磨了起來,吵得馬祖沒法安靜。于是,他就起來問懷讓禅師:“您磨這個磚頭作什麼用呢?”回答說:“我想磨它作一面鏡子來用。”問:“磨磚怎麼能夠成爲鏡子呢?”禅師說:“那你坐禅怎麼能夠成佛呢?”馬祖就請教懷讓禅師:“如何才能成佛?”禅師問他:“譬如以牛拉車,如果車子停了,你是打車還是打牛呢?”接著又對他作了開示道:“你學坐禅,爲學會佛?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會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便非達理。”後來懷讓禅師說了一首偈子:

  心地合諸神,遇澤悉皆萌。

  叁昧花無相,何壞複何!?

   馬祖也成爲禅門的一代宗師。所以,這個身體也是修行的本錢,苦了身體而不用心是千萬要不得的。應當知道修苦行,是爲了堅定意志,百折不回,防其懈怠、懶惰而已。世間人總以爲吃不好、穿不漂亮、住不舒適爲苦,不知無智慧而心放蕩失主者,才是世間第一等苦人,學佛應從得定慧下手,別無第二法。

   2、勿怨修,修之本意在解脫得自在,如因怨而修,則嗔根難拔,故當解釋,使之得定開慧解空,入歡喜地。古大德雲:“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

《學佛修行的幾個先決條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超越死亡·自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