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入門—禅觀內省
“覺悟”有叁種覺:第一是自覺、第二是覺他、第叁覺行圓滿。自覺的人生要具備善惡苦樂的觀念,起碼能夠看得出來善和惡、苦和樂,然後産生消除痛苦的想法,就是生起出離心。羅漢達到了自覺,他把心中無謂的煩惱、強加給自己的無明消除了。諸位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心,看能不能消除這些無明煩惱?在生活中,我們心被太多學習來的觀念掩蓋了,我們腦子裏有很多的想法、看法,在特定的時期,能夠幫助我們充滿力量、積極向上,但很多時候也會讓我們痛苦和不安,因爲這些概念都是屬于妄想分別。如果大家想了解自己的內在真心,就必須要從煩惱妄想這個層面切開,先截斷一下你的妄想。禅宗的雲門禅師說這是截斷衆流,就是先把心中所有的念頭、妄想暫時地放一下。只有從這裏切開以後,你才能找到生命內在的本質,發現它有多麼安詳。
大家全身放松,坐端正一點看一看,身體沒有任何動作,閉上眼睛,把所有的想法都舍棄掉,無所謂苦和樂,也不管善惡好壞。自覺的生命是沒有波動的,它不需要表現快樂,他的內在是不痛苦,而且非常清楚,他的清楚是客觀的,因爲沒有觀念、沒有想法,所以不會強加于人。就這樣對自我認定、觀察。
就是什麼想法都沒有,停在這裏、感覺身體非常重,一動都不想動,眼皮也不想睜,感覺像石頭一樣重,然後再靜下來,慢慢地感覺身體很輕松,像一團雲,全身的不舒服都消失了。這個時候你可以觀察一下,身體有一點溫暖的感覺,微微的溫暖。
在這種身體很輕松,又不想動、一動不動的微暖的感覺中,慢慢地觀察自己內在的真心。心中有沒有不安?有沒有仇恨?有沒有對不起別人?或別人有沒有對不起你?自己有沒有很啰嗦、沒事找事?這時候觀察你曾經有煩惱、曾經生病,生病的時候很難受,你現在可以看那些病,在你現在身體輕松、微微溫暖的時候都消失了。原來頭痛的,這個時候不痛了;原來不舒服的,現在也變舒服了。
這種內在的覺受使你感覺到身體靜下來了,心很安詳,不需要表現。我們的心都是不需要表現的。你能夠看到自己不需要表現的心,不在別處,就在自己的內在。如果通過靜下來,什麼想法都沒有,過去我們所學的任何知識、能力,同樣會發揮作用,在你該用的時候就用了,而不會成爲你生命的負擔。生活中如果你還有壓力,在這個時候能看到承受壓力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追求真心的心,還是凡夫有所求的心。你看到了自己的真心,你的口袋裏已經有了無量劫想追求的寶珠,你還到哪裏去求呢?佛菩薩就告訴我們一切法都是無所求、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心只要執著在任何一種覺受、一種相上,其實就是一個痛苦。
但是凡夫對身體、思想、語言都很難把握、很難自在,所以在初級階段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來訓練。就是隨時讓自己的身體處在安詳的狀態,使自己的心、思想處于安詳的狀態,以這種狀態來生活、做事情。只要是惡的念頭生起來,這決定是傷害自己的、是迷失的。很多人覺得人生茫然,已經不是一兩個念頭了,而是長期的念頭累積起來,到了不可收拾的時候,他才産生痛苦,覺得人生茫然,最初一個念頭他是沒感覺的;反之,如果你心靜下來,你發現你的念頭是一種客觀的、積極的、無所求的,那麼這樣的念頭生多少個都不會影響你的生命。念頭來了自然就去,你留也留不住它。《楞嚴經》裏講:煩惱都是客人,叫客塵煩惱。最多你喜歡把這個煩惱客塵,在你家裏多留幾天,煩惱時間就長一點,你要不留它,它自己就走了。生活中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爲你願意留它,它才會在你家裏,你不願意留它,它就馬上離開。通常人是執著外在的、所謂的著相凡夫,所以先從身體、服裝、行爲上一點點的改善。看到別人行爲不行,我們就會起心動念,但是如果你有了一點修行經驗,就一定是從身體回歸到內心。看自己這顆妄想的心,是不是還在東想西想?一天到晚都想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
以前有個居士寫信給我,裏面有一句話令我很感動,他說感覺自己一天中安住在正念的時間太少了。大家是不是有同感?一天二十四小時內,你安住在正念的時間是不是很少?大部分時間都是隨境流轉,乘公交車也隨境流轉、吃飯也隨境流轉、讀書也隨流轉,很難保持自己心不隨境轉,很難保持無所求的狀態。能在安靜的環境下用功;在別人提醒你的時候用功,這是初級;真正會用功人是無論在安靜還是動的、無論別人對還是錯、無論你正在接受的是快樂還是痛苦,你的心都隨時能夠回到無所求、無所得的當下。這個力量是慢慢形成的,並不是一下子馬上就有,但是大家起碼要能感受得到。
自覺的生命是自己去覺察、去覺受的。如果你對你的生命沒有感覺,那就是迷失的人生。有些人在幾十年人生中,沒有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是安詳的、這顆心是安詳的、是輕松的、放松的、沒有負擔的,什麼都沒有,他還要莫名奇妙地憂慮。所以我們靜下來觀察人生,發現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根源都在于自己。除了一些情況以外,比如你好好走在大街上,別人莫名奇妙跑過來打你兩拳,你說這他的問題,不是我的。事實上,如果你看長遠一點,就知道你在過去世一定有這個因,由于這個因他來了,所以還是自己的問題。
自覺的生命是從反省開始,就是不斷反省自己。有一位教育學家叫陶行知,他講過每天四問:問問自己健康進步了沒有?學問進步了沒有?德行進步了沒有?事業進步了沒有?當然從修行的角度說,人生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就是舍棄痛苦、追求快樂,這沒有人會有疑問。不管是哪個人、信仰什麼宗教,舍棄痛苦、追求快樂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你怎麼去舍棄痛苦呢?自覺就是舍棄痛苦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用身心去感受到底痛苦在哪裏?痛苦的背後是否因爲你的貪嗔癡指導?是你生命內在的真心還是妄想心?就這顆心本身是什麼樣的?你覺察到了沒有?
你一旦覺察到心本身的作用,你就不需要去說話,不需要做事情,靜靜的;一旦需要說的時候,你自然就去說,需要做的時候,你就去做,你的心還是靜靜的。所以在內心的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一層一層去挖掘。禅定的修學是讓我們感受到內在的心靈有很多層面,每一層面都具足與佛一樣的功德。我們不要說我是個凡夫,我沒有佛的功德,其實我們都具足佛的智慧德相,即使是欲界的凡夫也有佛的智慧德相、地獄的衆生也有佛的智慧德相,何況我們在禅定當中!
所以有些人說我要成佛、我求大乘法,這些四禅八定的世間法我不要,其實這並不是成佛的方法。有取有舍、有是有非,這哪裏是成佛的方法?真正了解全息的,就在你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念頭的當下。這個念頭可能是我要去幫助別人,他有問題了;或者我肚子餓了要去吃飯;或者我現在心很亂,要進入禅定;或者身體很冷,我坐在那裏,感覺自己身體溫暖起來,這一切的想法、每一個念頭當中,都有成佛的性質,都有佛的功德在裏面。所以永嘉大師說:“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這麼得。”因爲你取一個舍一個,那個分別心不停地往前求、不停地往後舍,然後産生恐懼,求不到了開始痛苦,然後不停地求,又不停的痛苦,就一直輪回不休。所以外在的六道輪回,它的根源來自于我們的內心。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一直在輪回。有時候生起善念、有時候生起惡念,但是善也沒有永恒、惡也沒有永恒。我們身邊的很多修行人,有經驗的、精進用功的人,他也是在輪回。用功一段時間後開始懈怠、放逸了,放逸一段時間後又開始精進了,反複在那裏輪回,情緒的輪回。所以在情緒上、念頭中我們慢慢地去把握它。因爲每一個念頭、每一個狀態都是非常圓滿的。我們往往體會不到這種圓滿。
如果你能看到我們的覺性到底在哪裏的話,禅宗講就是大徹大悟。這覺悟的人生要見到你的性才算真正覺悟,見不到這個真性,說白了,還是迷失的人生。有善惡的觀念,自己有一點能力把握,讓自己的情緒能夠控製得了,這在現實社會上、在這一期生命中,不會被煩惱痛苦淹沒,這還不算是真正的覺悟。事實上,真正想解脫、想得到生命的真相、能夠真正的自由,就一定要看到你現在的心到底是什麼。我們沒有經驗的時候會對自己的心産生恐懼,有些人在打坐中看見了各種境界、見到相、見到光,見到恐怖的情形,心就開始亂了。事實上這一切相都來源于你的心,如果你的心能夠安詳,這一切相就會變得安詳。所以要把握這顆心,佛法是有辦法的。而世俗的人基本上沒有辦法,因爲世俗習慣是養成了心向外馳,追求外面的物質世界,所以你想把握自己就很難。我們學佛就是要開始回歸,回歸自己的心靈去看到自己,你能看到自己的妄想,也能看得到善惡好壞,然後一步一步地轉換自己,從自己的內心中去感受它。
有時候我想:我們大家沒有看到真如、佛性,我講了你有點聽不懂,好像離自己很遠。所以往往我就講:大家如果看不到真如佛性的話,你就先看自己這顆心,看看心是什麼樣子的;再進一步看這顆心中的那個人又是誰?心裏好像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在做好事、做壞事,做的那個人;另一個是在背後看著你的,你做好事、壞事他也知道,你煩惱、快樂他也知道,知道的那個人。他好像沒有樣子,但是快樂和痛苦都很具體。而快樂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都是妄想,只要有形像,他就能想得到,只要想得到,就能感覺到他的存在。而妄想的背後,你大腦裏的那些記憶到底是從哪裏冒出來的?真的不知道!自己內心中蘊含的所有的佛的功德、智慧,我們自己沒看到,這是非常可惜的一點。佛告訴我們要覺悟,就是要把內心的智慧打開,自家的倉庫寶藏要打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自家寶藏沒有打開,你就只能到人家那裏去乞討,向外在的六塵,像要飯一樣,孜孜不倦地去要;心中的寶藏如果打開了,所有佛法的智慧、生命的智慧都在阿…
《覺悟入門—禅觀內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