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入門—禅觀內省▪P2

  ..續本文上一頁賴耶識當中。

  我總覺得我們打坐坐得不夠。大家的心比較粗,要讓你靜下來,你會觀察到你的心靜不下來,僅僅去感受一下心都很難,而且我們還要從這妄想停下來,不打妄想以後再繼續看,還要把這個我執破掉,沒有“我”以後才能夠自覺。生活在迷失的世界裏的人,他永遠充滿無盡的矛盾,心中有很強烈的矛盾。我們很想能夠過得安詳、不受傷害,但是真正的“不受傷害”出現了,你又不習慣、不適應;智慧出現了,你也不習慣、不適應。在最甯靜的心態裏,大家如果把所有的想法、希望全部抛掉,而僅僅去體會這個“無所求”,生命中所有的傷害都會在無所求的狀態下給予修複,那些苦、那些傷慢慢就消失了。在無所求的心態裏,他不會去傷害別人。大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心,我希望有這樣的一個因緣。

  這個道理是法界中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的,只要你能夠靜得下來,去感受你的心,每一句話都會敲在你的心上,你能對照得起來,不需要記憶。我們學佛也不是爲了增長一點知識去吹牛,而是真正對自己的生命有所認識、有所覺受。平常的心態和社會大衆共同的心態就是:把身外之物當成了我的人生價值,你擁有的財富、你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成爲你生命的價值。但是在佛法的修學上,爲學日增爲道日損,就是要你從對物質的感受回歸到對身體的感受。所以大家靜下來以後,你感覺身體都動不了,甚至非常輕松。

  大家可以做一個遊戲,第六意識的意念的力量,它有很強大的穿透力,當你靜下來的時候,你去感受自己的身體,你想讓身體舒服,身體就會覺得特別舒服。四禅八定中的初禅,就是用自己的意識念頭來激活你身上的所有細胞,你就會感覺身體非常愉悅、安詳和快樂。

  更進一步,從初禅出來,不去感受身體的快樂,只感覺精神的快樂,就是看到你內心。可能以前我們有很多想法、顧慮,當你在當下把握了你的想法、念頭,你的精神面貌是像虛空一樣的,無論想什麼你都是很安詳地去想。在想的時候就像燈光照到一切,燈光它不會受到汙染,它也不會去選擇照佛像而不照垃圾。所以我們內在的心的智慧,它不選擇,但很清楚。想到現在可以吃飯了,就知道你在想到吃飯了,想到現在是坐在這裏聽課、講到哪句話了?你只管想,象行雲流水,它來了就來了、過去了就過去了,一點都不需要停留,也不需要把握,任其自然。所有的思想、想法都不會障礙你精神的愉悅。當然,最好也不去執著精神的愉悅。

  這個精神的愉悅,會構成強烈的風改變你的身體,如果我們的精神是快樂的、想法是流暢的,你的身體就開始流暢起來。你們打坐有沒有憋氣、或者背痛,或者哪裏不舒服的?如果有,你就坐在這裏,像現在這個狀態,很清晰看到自己想法,既不貪求也不舍棄、既不拒絕也不歡迎,身體不要動,因爲你的身體一動,心就隨境轉,心不隨一切境,你就看見自己思想非常流暢地過去了,來就來了、去就去了,極爲安然,一旦體會到這裏,禅病就全部消失了。讓身體回歸到身體的本位、讓思想開發出思想的作用。遇到一個境來現前了、就過去了,不需要留它;手機響了,就聽到了,響完了,就過去了。心就是這樣,不會受幹擾。

  這是需要訓練的。就是你要知道,真正的用功是在這個地方。無論是什麼境界現前,你不是不知道。你知道了,該怎麼處理,處理了就過去了。這是對于身體和心的一種覺受,心很細的人能感受到心的這種安詳,他很快就進入正常狀態、恢複健康狀態。壓力重的人,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心和身體一點都不了解。

  如果我們用功修行,把善根提高一點,就可以進一步看到:自己連這個想法也沒有。就是手機響了,我的注意力不在手機上;咳嗽了,我的注意力也不在咳嗽上,我的注意力一直在內觀,無論你的身體這個時候是坐著、躺著還是走路。它只是負責清清楚楚地知道,不負責別的,不給予判斷,不去分別這是好的念頭還是壞的念頭,別人叫你,你也只是負責知道,他叫你了,你自然去做就好了。

  所以知之一字,衆妙之門,我們大家正因爲知道了以後,對所知道的東西非常注意,對知道的這個本身卻忘記掉了,所以在生命的道路上我們走丟了,把自己給丟了,真正安詳自在找不到了;因爲在保持知的狀態下,對于善惡苦樂你會有直接的反應能力,如果你保持了這種覺知,不隨自己的念頭轉像達摩祖師說:“內不隨心轉,外不被境遷,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心像牆壁一樣就是內沒有動搖,內心無喘,喘就是喘氣、喘息、揣摩,內心不動,外所有的緣都停止了,腦子裏面沒有任何的概念、沒有想法,能不能找到感覺?內沒有動搖、外沒有概念,其實也不是什麼玄妙的事情,就是簡單地把想法放到一邊去,只要你把這些想法往邊上一放,你自然是最殊勝的。

  天地萬物與我同根,其實這個宇宙法界之所以有相、有生滅、有輪回、有成住壞空,都是由這一念無明的根而顯現出來的。那我們現在讓大家把所有的念頭都放下來以後,能夠體會一下它這個非常奇妙。你沒有想法,確實腦子裏面也沒有想、也沒有概念,但是我講的每一句話你都聽得特別清楚,眼前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動作,我看得也特別清楚。你不需要注意哪一個人,所有的人同時動起來你都能看到,因爲我們就有這個功能,像鏡子一樣一下全照到。所以只有在這種狀態下,雖然還沒有見道、還沒有開悟成佛,但是你已經到了道的邊緣;雖然還沒有了生死,已經到了生死的關頭,這個關一破出去本參就破掉了。那麼如果大家專門想了生死的、想修行的,在這種狀態下時間越久,對于現實輪回的種種現象、種種因果緣起,你會看得越來越清楚;對自己曾經遭受的苦難,或者內心的貪嗔癡帶來的一些負面的情緒和報應也會越來越清楚,雖然沒有了生死,智慧和定力在這地方已經開始培養起來了。

  所以佛法雖然深廣無涯,叁藏十二部經典汗牛充棟,但是我們如果把它拿來用完全不離開我們的身心。這個凡夫著相,所以佛菩薩就非常慈悲,通過我們行爲戒律這些教育,讓我們身體先規範起來,當你身體規範起來以後,真正需要解決的是我們的心理問題。所以戒是基礎、定是方法、慧是目的,開智慧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真正目的,只有開無漏智慧才能夠了生死,才能夠度衆生,大智慧、大定力的培養,就是在我們這兩個階段:一個是你從外面向外的著相,著壞相變成好相、不守規矩變成守規矩;內在的就是你看住你的妄想,來來去去到處是什麼規律、什麼是慣性?煩惱也是煩惱的慣性,生氣也是生氣的慣性,爲什麼會這樣?然後再進一步,看你內在的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心時候的安甯。

  有些人說,師父講的時候我能夠體會一下,一講完了我就不行了,在這裏還行出去就不行了。事實上如果是這種情況,就是你對這個不重視,你還是覺得在那裏打妄想更重要,在那裏流浪生死更重要,沒有感覺到可以從妄想生死這個狀態下轉換過來。佛法的範圍很廣很廣大,你哪怕在寺廟裏面舉一個手、點一下頭、甚至在寺廟外面看到寺廟一想到這裏面有佛這都是種下善根,但這些善根要一直到什麼時候才能成爲一種你想修行的力量,這個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金剛經》裏面說:能夠聽聞《金剛經》的人,能夠知道無我、性空,聽到這個法的人都是不于一佛二佛而種善根,是從無量百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

  佛度衆生的範圍是很廣的,從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那麼我們大家對照自己,從人生的這種健康、福報來對照自己,如果我們具足了五福,昨天講的就是長壽、富貴、康甯、有德、善終這叫五福;如果我們不俱備五福,那就是短命、貧窮下賤、心不安甯、缺德、不得好死,沒有五福的人他的結果就是這樣。所以從現實的角度,我們一定要把握這個法界的總原則它是一種業力,就你可以觀察這種業力、這種行爲的習慣確實在我們的生命中,乃至所有的衆生的生命中貫穿始終的就是這種慣性。想自覺的人要從自己的慣性中開始改善,想覺他的、想改造社會使國家社會衆生更加幸福安康的,你也要從自己內心中開始改善。世俗的偉人他是降服別人,但是降服不了自己的,我們大家有沒有想降服別人,但自己的煩惱生起來了降服不了的經曆?很偉大的人,聖人是靠降服自己來感動別人的,當我們自己心的問題解決掉了,你的心完全沒有問題了,你這個心無論到什麼地方是一個寶,一定會放光的,跟你有緣的衆生一定只能得到你的好處,不會得到你的壞處,因爲你從你內心中、清淨的心中散發出來的所有的信息都是智慧的和慈悲的。

  所以我們要親近叁寶,要對佛菩薩非常的感恩,要憶念叁寶、憶念佛菩薩,因爲我們想到佛菩薩,佛菩薩給我們的信息絕對一點點負面的東西都沒有。但是凡夫衆生就不一樣了,他給你好處的同時希望你給他好處,所以從自己改造的核心是我們心情的改造,心情改造的核心是你要把握自己沒有妄想的狀態、甯靜的狀態。比如說你身體要保健該做什麼?需要吃營養、需要地水火風調節自己,現實正常進行的總開關就抓在自己的心裏,所以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學習佛法的總綱領、總的鑰匙已經在你手上了,你隨時想把自己的心打開就可以打開,想把自己的智慧開發出來隨時都可以開發出來。心的力量可以把整個世界毀壞掉,也可以把整個世界創造起來,十方世界都是由這顆心的力量創造起來的。所以我們大家一定不要浪費我們這麼強大的力量,不管是哪一道的衆生,不管你現在的身份、地位、知識,或者你的大腦思維如何,只要你能夠看到你心的力量是超過一切的,覺悟就是自覺從自己開始。一層一層地看到自己的心,然後看到心以後自然煩惱斷掉,那自然後面生起來的一些慈悲心就是覺他了。按照這個原則我們生生世世地努力下去,跟你有緣的衆生都契入在覺悟的路上,那叫圓滿成佛了。當然我們如果觀察自己的心要成佛,好像感覺雖然有一定的方向感,但是比較難,所以我們還需要有一些榜樣,就是看看佛菩薩、祖師大德,了解他們怎麼一步一步從哪些方法去覺悟的。

  《覺悟入門》選摘

  

《覺悟入門—禅觀內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